笨嘴拙舌,不怪宝宝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团的故事
  我是妇幼保健中心的语言训练师,主要负责训练一些语言发育缓慢的孩子。
  团团3岁1个月,因语言发育障碍,妈妈带他找我咨询。我通过观察,发现团团只能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语音,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但通过玩具诱导团团发声,他可以发出很多种咿咿呀呀的声音,并且有语调的转换,也可以初步区分不同语气表达的情绪内容。我初步排除了生理障碍,推测团团的语言发育障碍是由教育原因造成的。
  为了观察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我应邀到团团家里观察他的日常生活状况。团团的家很大,有一个平台里堆满了玩具,是团团的游戏区域。因为之前见过我,这次团团并没有太多的戒心,在屋子里跑来跑去,自己玩耍。
  我了解到:团团4个月以后,妈妈就恢复工作,一直由保姆带孩子。因为工作忙经常加班,团团一周有四五天都看不到妈妈,爸爸在外地工作,无暇顾及家里。月嫂一直带孩子到6个月,后来换了新的保姆。孩子起初很不适应,加上第二任保姆年纪较大,不擅于沟通,错过了孩子的语言发育敏感期。2岁时,又换了现在的刘阿姨。
  3岁了,妈妈才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同龄人都可以说“要饼干”这样的简单句子时,团团只是指着饼干“啊啊”乱叫,如果不满足就哭闹。一哭闹,保姆就直接满足其愿望。这就形成了语言发育的恶性循环。
  这种状况我从实际互动中得到了证实,谈话期间,团团渴了想喝水,就指着水瓶儿叫几声,刘阿姨立刻把团团抱在怀里喂水,再无其他的言语交流。又过一会儿,团团想去厕所,就把手放在肚子上在原地转圈儿,刘阿姨立刻把孩子抱到厕所如厕。
  我将观察到的情况向团团妈和刘阿姨反馈,告诉她们:两三岁的幼儿,如果发现用撒娇的方法可以满足愿望,就会拒绝用语言来表达。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言语的发展,也会使幼儿在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落后于同龄儿童,这无形中就会压抑语言能力的发展。
  此外,缺少强化是造成团团语言发育慢的另一个原因。根据我的观察,团团有时候想用自己的言语表达一些意思,但是因为大人们没有准备好倾听,对孩子的反应缺少关注,孩子慢慢选择了行为退缩。例如在互动中,我拿着苹果的图片说“果”,并很耐心地示范了好几次,当孩子提起气准备动嘴发音时,家里的电话响了,团团妈立刻转身去听电话,剩下脸上挂着失望表情的团团。我趁势引导团团:“团团,阿姨看到你已经准备好想要说‘果’,能不能小声地说给阿姨听一次?”说着我把耳朵凑到团团嘴边,团团果然发出了一个不太标准的“果”字,我听到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并且带头鼓掌欢呼,团团也咯咯地笑了起来,看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看到我示范教学带来的神奇效果,团团妈很惊讶。我告诉她,当孩子准备说话时,要多给予耐心,孩子最初不好意思在大人面前发出一些自己发不准的音,所以即使孩子发的音不准,也要及时鼓励,千万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小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那么,到底怎样训练一个言语发育缓慢的孩子呢?
  如何帮助团团
  儿童的语言发育障碍是指孩子的语言发展(包括言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同龄儿童明显落后。例如:孩子在2岁时还未能发出任何单义词,3岁时不能运用简单的句子,4岁时说话含糊不清、令人难以明白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表现。智力落后、脑外伤、听觉障碍、口部肌肉能力损伤、性格过于内向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语言障碍。
  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逐层递进地帮助语言困难的孩子:
  1、训练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通过一些游戏以及玩具,让孩子理解某些特定声音的含义。例如躲猫猫、找声源、按门铃这样的游戏,让孩子学会对声音做出反应。久而久之,孩子在听到门铃声的时候可能就会跑到门口示意大人开门了。如果在家里听到救火车的声音,可以抱着孩子到窗口,指给孩子看,并告诉他“救火车”。
  2、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用简单的词语和孩子说话,并配合手势,来形容幼儿看见的事物。如孩子在拾起地上的纸片,大人立刻也拾起一个废品丢进垃圾箱,并且告诉孩子说“丢垃圾”。
  3、模仿动作和声音:幼儿对模仿极其感兴趣,例如在幼儿坐过汽车后,成人假装手握方向盘,嘴中发出“嘀嘀”的声音,并鼓励孩子一起参与。这个环节不注重孩子学会具体的语言,而是希望给孩子带来一种成就感,激发孩子的兴趣。
  4、用声音表达需要和回应别人:这时候大人要学会装傻,即使明白孩子的意图,也要假装问“你说什么”。尽量不要这样问孩子:“你是要雪糕吗?”因为孩子只要点头就可以达到目标。注意不要重视孩子声音的准确度,而是要欣赏宝宝勇于尝试的态度。
  5、提升发音器官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孩子的嘴部肌肉需要锻炼,吹泡泡是一项不错的游戏。如果有必要,让孩子练习张大嘴、紧闭嘴唇等动作,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能力。
  6、提升游戏技巧:多与幼儿一起游戏,丰富他们的经验。通过游戏,让孩子理解社会情境,完善认知能力,并在同他人的互动中学会轮流、等待等社交技巧,为儿童练习说话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由全国妇联指导,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守护童年——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在上海开课,并公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地位研究调查结果。通过对1500余个家庭的调查显示,近9成孩子觉得爸爸陪伴自己的时间远远不够。   调研数据显示,90%的爸爸都认为自己和孩子很亲密,但有31%的孩子不愿意对爸爸说出自己的秘密,41%的孩子表示爸爸从来没问过他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总以工作
期刊
2014年8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现行版《中小学生守则》及其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新版《守则》比较便于记忆和践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里,我想谈谈加拿大小学生守则,供大家参考。  守则的制定   首先,和国内不同,加拿大联邦政府不承担教育职责,因此加拿大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文件。加拿大各省自设教育部,下辖教育局、学区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李亦非1964年出生,优秀企业家。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供职,现在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英仕曼集团(Man Group)担任中国区主席。她是第一个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中国女性,被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之一。  李亦非出生在北京的书香门第,姥爷毕业于清华大学国政系,母亲是数学老师,父亲是天体物理学家。家里浓厚的知识氛围熏陶着她,让她一生受用。  爸
期刊
“Are you ready(你准备好了吗)?”我侧身看着稳稳坐在车子上的女儿,微笑着问道。后座响起甜美又清脆的回答:“Goat(山羊)!”正确的回答应是“Go(走,开始)!”女儿常常调皮地故意在后面加上尾音。  这就是果果,一个刚上小学的小朋友。每次在校门口,看着她背着重重的书包,精神抖擞地和老师、同学打招呼,两只小辫子在后脑勺甩来甩去的,我心里就很欣慰。在这里,她快速地成长,融入了集体,拥有更
期刊
在泰兴市黄桥镇朱徐村,有一个命运多舛的女童——12岁的小乐。小乐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痴呆,靠年事已高又身患疾病的奶奶支撑着这个家,小乐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2014年,经当地妇联调查申报,小乐幸运地成为江苏省儿基会“絮飞春蕾班”的受助对象,她和泰兴市150名特困家庭的学生,获得了由江苏絮飞园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的每学年1000元的助学款,连续三年,直至初中毕业,这笔捐款给这个穷困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期刊
一天,幼儿园老师给思思妈打电话,告知思思在幼儿园吃午饭时喊肚子疼,带她去医务室检查后没发现异常,请家长多注意观察,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思思妈不以为然地告诉老师,在家里,思思也经常在吃饭时喊肚子疼,勉勉强强地吃完饭后肚子也不疼了。妈妈认为,“肚子疼”无非是女儿不想吃饭的一种“拖延术”。  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每每到了吃饭时间,思思总还会喊肚子疼,妈妈大多严厉地呵斥女儿,“再喊肚子疼也没用,一
期刊
情景回放  A妈妈:“我儿子做事情很慢,写几行字都要半小时,总是不停地擦擦写写。”  B妈妈:“我儿子倒是不慢,有时还很快呢!快到毛毛躁躁的,衣服都会穿反呢!”  C妈妈:“我家女儿不爱主动和人家打招呼,让她叫‘阿姨好’,她就是不叫。”  D妈妈:“你女儿只是不爱打招呼,我女儿很内向呢,在外面不爱说话!”  以上,是我在小区听到妈妈们聚在一起拉家常时的对话。怎么听都像是在比缺点,怎么不见妈妈们比孩
期刊
事件回放:  一年级的兜兜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每个老师都变得很“讨厌”:  英语老师上课讲得太没意思,她根本听不进去!只能不停削铅笔,把两支新买的铅笔硬削成铅笔头了。  语文课明明都会了,每次都举手,可是老师总也不提问她!她一气之下不听了———画画!辛辛苦苦30分钟画成的作品竟然被没收了!兜兜怎能不心疼?  数学老师更“讨厌”!讲的内容她都听不懂,每天上课都昏昏欲睡,结果走神被罚站!  老师的
期刊
怎样做个会唠叨的妈妈?  广东中山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上六年级,有时看他对功课不急不慢或心不在焉的样子,我心里不免着急,总会忍不住唠叨起来。儿子就嫌我烦,关上房门和心门。我感到很苦恼,如何做个受儿子欢迎的“唠叨妈妈”呢?  答: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父母要注意亲子沟通的三个原则。  一是支点原则。沟通跟跷跷板游戏很像。玩跷跷板关键有两点:第一是跷跷板有一个支点,如果没有了支点,是怎样努
期刊
家有“失陪儿童”,怎么做?  江苏宿迁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和老公都在南京打工,5岁的儿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网上称儿子这样的孩子叫“失陪儿童”,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减少“失陪”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答:“失陪儿童”的确容易出现不合群、孤僻、内向、情感淡漠等问题,但还有很多孩子仍然成长得比较健康,乐观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