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人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子问大师我想知道人类最古怪的地方是哪儿
  大师答说他们的想法总是很矛盾——
  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
  他們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时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其他文献
启功生性豁達,在医院治骨质增生时,他写了两首《渔家傲》。其中一首是:  痼疾多年除不掉,  灵丹妙药全无效。  可恨老年成病号,  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  牵引颈椎新上吊,  又加硬领脖间套。  是否病魔还会闹?  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期刊
人的一生要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  说话有原则:不知而说,是不聪明;知而不说,是不忠实。君子言简而实,小人言杂而虚。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刀剑。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
期刊
宋朝有个宰相叫王旦,自有一套观缺点识人品的奇术。在位期间曾为朝廷舉荐过许多奇才。寇准就是其中之一。  寇准与王旦同朝为官,位居王旦之下,是深得皇帝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性格耿直率真,为官公正清廉,学识和能力各方面都没的说,就是有个愿意打“小报告”的毛病,隔三差五就到皇帝那儿奏别人一本,特别愿意奏王旦的本,而且鸡蛋里挑骨头,专说王旦的坏话。而王旦则相反,他也时常到皇帝面前奏别人的本,和寇准不同的是,王旦
期刊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
期刊
“生活的马车,制止不住地载着我们向前奔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就是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忙”,是社会的共有现象,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闲人的。这一现象也反映于日益兴盛的养生上:报刊在忙着开辟抓人眼球的养生栏目,电视台在忙着开办收视率攀高的养生专题,出版社在忙着出版花样翻新的养生书籍,社区在忙着组织名家荟萃的养生讲座,而对象都是围着这个共同的社会人群的。于是人们的生活以N种形式与养生
期刊
以前中央电视台播映电视剧《唐明皇》时,剧中多次有“修建biéyè”的台词。有观众写信给电视台,批评剧中不该将“别墅”的“墅”错读作“yè”。电视台在有关节目中解答说:墅,读“shù”之外,又可以读“yè”,演员所读不算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别墅”一词越来越多见。所以今将观众与电视台之误,略为纠正。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biéyè”,不是“别墅”,而是“别业”。别业,唐代典籍和诗文中经常
期刊
《木兰辞》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被宋代郭茂倩编进《乐府诗集》。它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由于很多戏剧和影视作品将这位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古代巾帼英雄作为主人公,花木兰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花木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木兰”,姓魏,而不是姓花。关于木兰的历史传记,元朝的时候曾经有过文
期刊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该城到唐代已经荒废。《石头城》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是《金陵五题》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历来备受赞誉。  它要写一
期刊
明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是载誉青史的改革家。他从寒微门第奋起,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直到内阁大学士。在十年首府任内,扶持十岁幼帝推行新政,把混乱衰败的明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称“救时宰相”。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初期、中期和后期最富盛名的三大改革家。张居正在他改革事业如日中天时以病谢世,是三人中唯一在生前改革成功又得以善终的政治家。然而,张居正死后一年,万历皇帝变卦,保守势力复辟。
期刊
?海外汉学家小传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 1933— ),美国知名中国学家,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其父一生钻研哲学,为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高足。受其影响,墨子刻很小便对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战中,墨子刻全家避难美国,并定居下来。此后,墨子刻先后负笈芝大、哈佛,在哈佛期间师从费正清,主攻清代制度史,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其最关心的课题便是:“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