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学生的特殊社会地位,形成了各种矛盾、情感的困扰和心态的冲突多元交织特征,既具有朝积极方向发展的潜能,又有误入歧途的可能。因此,细心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等积极适应性的一面,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艰难复杂的文化冲突和选择过程,完成自我角色认知和适应社会角色担当,是落实高校全面育人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鉴于此,笔者主持了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并进行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的在校大学生,包括北京物资学院、中国舞蹈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有效1376份,回收率86.125%。
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特征
社会竞争心理准备充足 调查显示,总数81.4%(大一81.2%、大二79.3%、大三85.4%、大四83%,理工科84.8%、文史科80.4%、艺术类73.7%)的大学生“同意”或“较同意”“青年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看法。总数14%(理工科10.8%、文史科15.3%、艺术类学生比例高达17.1%)的学生不同意“青年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看法。总数85.2%(大一91.1%、大81.4%、大三71.7%、大四62.3%,理工科77.3%、文史科88.1%、艺术类93.5%)的学生“不太同意”或者“不同意…只要家庭背景好,自己就可以依赖家庭,不用工作”的说法。总数7.5%(理工科12.1%、文史科5.9%、艺术类2.6%)的学生认同“只要家庭背景好,自己就可以依赖家庭,不用工作”的说法,7.3%的学生看法不确定。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心理准备较为充足。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竞争意识比较弱或心理准备不足,自我价值观存在偏差或盲目性,不肯脚踏实地去努力拼搏来达到自己人生目标。
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正确
调查发现,总数73.4%(理工科67.7%、文史科75.8%、艺术类76.3%)的学生对“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有钱也没意义”说法表示肯定。总数53.9%(理工科31.5%、文史科33%、艺术类25.7%)的大学生对“个人价值是通过金钱、权利和社会地位体现的”看法持否定态度。总数达54.1%(理工科50.2%、文史科56.4%、艺术类47.3%)的学生不赞同“帮助他人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要对自己有现实利益”的说法。
从本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是正确的,认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仍有超过12.8%的大学生以金钱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奋斗目标,超过32.3%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要对自己有现实利益,显示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影响。调查说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趋利性多元化取向,部分大学生个人奋斗目标偏离主流社会要求的特征。
不能容忍在校生失范和越轨行为
在被问及“为了考试过关或拿高分作弊是可以宽容的”时,总数80.3%(理工科67.4%,文史科86.6%、艺术类77.3%)的大学生“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这种观点,总数10.4%(理工科18.4%、文史科6.2%、艺术类16%)的学生表示认同。58.7%(理工科50.6%、文史科62.4%、艺术类59.2)学生“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学生违反校规,只要他承认错误就不必给处分”。总数20.9%(理工科24.3%、文史科19,2%、艺术类22.4%)的学生“同意”或“较同意”此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愿接受纪律约束,对考试作弊等行为持不宽容态度。少数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和个人自由、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行为不愿受纪律约束,对考试作弊等行为持过度宽容态度。
大学生生活行为特征
过度网络化的生活行为 总数11.6%(大四21.1%,理工科15%、文史科10%,艺术类10.6%)的学生表示信赖网络,认同“网络行为都是虚拟的,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的说法;总数27.9%(理工科31%、文史科26.6%、艺术类23.1%,大一22.7%、大二32.5%、大三40.5%、大四36.5%)的学生承认有程度不等的网络依赖行为,并有随年级递增的趋势;总数8.1%(男生17.2%、女生31.5%、理工科13.1%、文史科5.6%。艺术类9.2%,大一7%、大二6.1%、大三12%、大四22.7%)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彻夜上网行为,尤以大四学生居多。
上述数据显示,少数大学生过分信赖网络,大四学生在网吧通宵上网行为更是居首,凸显出部分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认知水平偏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分辨能力有限的征象。这种过度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极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娱乐活动和日常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自我约束力减弱及违反校规等失范的心理行为
总数12,4%(男生19.4%、女生8.9%,大一10.4%、大14.6%、大三17.4%、大四18.9%)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能做到遵守学生守则”,呈现随年级递增和男生多于女生的趋势;在问及“如果你发现你周围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样做”,总数81.8%的学生选择“假装没看见”、4.90%选择“协助他作弊”、8.6%选择“怕得罪人不报告”、仅有4.7%选择“告诉监考老师”;总数43.6%的学生对“你认为考试作弊是不诚信么”的问题,5.3%的学生持否定看法、30.6%的学生表示“说不好”、20.5%的学生承认不对,但不是严重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不愿接受校规校纪等约束和管理,强调无限个人自由发展。他们对考试作弊等行为的态度也多以事不关己“假装没看见”的淡漠态度对待,近半数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一个人的诚信无关。
延缓就业的心理行为 对于近年来出现一些“校漂族”(毕业生因各种原因仍驻留在高校周围)和不就业依靠父母生活的“傍老族”现象,总数4.2%(大四9.8%,男生7.7%、女生2.4%,理工科6%、文史科3.6%)的学生表示“赞成”或“比较赞成”、15.7%的学生表示“理解,只要家里提供资金”、80.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当问及“毕业后你准备”去向时,46.8%的学生回答“准备工作或考公务员”、39.7%的学生准备考研、11.5%的学生选择留学、2.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工作或可能加入校漂族”。
“校漂族”和“傍老族”人群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目标不受阻碍的“自我实现”与遭挫折退缩的行为相矛盾,凸显了部分大学生承压能力的心理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以 及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中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乏。
教育策略
对于部分学生社会竞争心理准备不充足、人生奋斗目标不明确、容忍同学的失范和越轨行为等,笔者进行了相应的教育策略探讨:
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调查显示,总数75.3%的学生承认“学校教育与同伴对我价值观影响很大”,62.2%的学生认为“社会变革和杰出人物对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价值观影响很大”,80.3%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我价值观影响很大”,多达90.3%的学生认可“道德教育能使人辨明是非荣辱,提高自身修养”等励志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多数大学生赞成能提高自身修养的社会道德观教育,并非一概拒斥社会主流倡导的德育工作。因此,注重社会价值观的人文教育、采取“德法并举”的教育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社会角色的主动适应性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实施
调查发现,在问及“你比较喜欢哪类德育教育方式”时,大学生比较欢迎的教育方式依次为“主题式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活动”(74.2%)、“校园文化活动”(55.7%)、“德育导师引导制”(28.1%)、“小组主题式讨论”(25.O%),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仅20.8%。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喜欢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参与性较强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体验和感悟社会角色期待和自我角色担当等精神内涵,而不喜欢被动单一的课堂灌输式理论教育方式,因此,可以应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不成熟的脆弱心理素质是导致角色认知错误和失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任重道远,亟待加强和提高。200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北京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其宗旨就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加强朋辈之间的互助功能,养成适合大学生角色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健康的情商水平。倡导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主题、情境,选择参与性较强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示范、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经验交流、行为训练和心理测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个别心理咨询疏导和重点心理危机干预等多条教育途径,促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省和剖析,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转变思想观念和看问题的角度,培养积极思维的心理特质。
鉴于此,笔者主持了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并进行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的在校大学生,包括北京物资学院、中国舞蹈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有效1376份,回收率86.125%。
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特征
社会竞争心理准备充足 调查显示,总数81.4%(大一81.2%、大二79.3%、大三85.4%、大四83%,理工科84.8%、文史科80.4%、艺术类73.7%)的大学生“同意”或“较同意”“青年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看法。总数14%(理工科10.8%、文史科15.3%、艺术类学生比例高达17.1%)的学生不同意“青年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看法。总数85.2%(大一91.1%、大81.4%、大三71.7%、大四62.3%,理工科77.3%、文史科88.1%、艺术类93.5%)的学生“不太同意”或者“不同意…只要家庭背景好,自己就可以依赖家庭,不用工作”的说法。总数7.5%(理工科12.1%、文史科5.9%、艺术类2.6%)的学生认同“只要家庭背景好,自己就可以依赖家庭,不用工作”的说法,7.3%的学生看法不确定。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心理准备较为充足。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竞争意识比较弱或心理准备不足,自我价值观存在偏差或盲目性,不肯脚踏实地去努力拼搏来达到自己人生目标。
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正确
调查发现,总数73.4%(理工科67.7%、文史科75.8%、艺术类76.3%)的学生对“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有钱也没意义”说法表示肯定。总数53.9%(理工科31.5%、文史科33%、艺术类25.7%)的大学生对“个人价值是通过金钱、权利和社会地位体现的”看法持否定态度。总数达54.1%(理工科50.2%、文史科56.4%、艺术类47.3%)的学生不赞同“帮助他人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要对自己有现实利益”的说法。
从本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是正确的,认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仍有超过12.8%的大学生以金钱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奋斗目标,超过32.3%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要对自己有现实利益,显示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影响。调查说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趋利性多元化取向,部分大学生个人奋斗目标偏离主流社会要求的特征。
不能容忍在校生失范和越轨行为
在被问及“为了考试过关或拿高分作弊是可以宽容的”时,总数80.3%(理工科67.4%,文史科86.6%、艺术类77.3%)的大学生“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这种观点,总数10.4%(理工科18.4%、文史科6.2%、艺术类16%)的学生表示认同。58.7%(理工科50.6%、文史科62.4%、艺术类59.2)学生“不同意”或者“不太同意”“学生违反校规,只要他承认错误就不必给处分”。总数20.9%(理工科24.3%、文史科19,2%、艺术类22.4%)的学生“同意”或“较同意”此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愿接受纪律约束,对考试作弊等行为持不宽容态度。少数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和个人自由、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行为不愿受纪律约束,对考试作弊等行为持过度宽容态度。
大学生生活行为特征
过度网络化的生活行为 总数11.6%(大四21.1%,理工科15%、文史科10%,艺术类10.6%)的学生表示信赖网络,认同“网络行为都是虚拟的,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的说法;总数27.9%(理工科31%、文史科26.6%、艺术类23.1%,大一22.7%、大二32.5%、大三40.5%、大四36.5%)的学生承认有程度不等的网络依赖行为,并有随年级递增的趋势;总数8.1%(男生17.2%、女生31.5%、理工科13.1%、文史科5.6%。艺术类9.2%,大一7%、大二6.1%、大三12%、大四22.7%)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彻夜上网行为,尤以大四学生居多。
上述数据显示,少数大学生过分信赖网络,大四学生在网吧通宵上网行为更是居首,凸显出部分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认知水平偏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分辨能力有限的征象。这种过度网络化的生活方式,极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娱乐活动和日常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自我约束力减弱及违反校规等失范的心理行为
总数12,4%(男生19.4%、女生8.9%,大一10.4%、大14.6%、大三17.4%、大四18.9%)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能做到遵守学生守则”,呈现随年级递增和男生多于女生的趋势;在问及“如果你发现你周围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样做”,总数81.8%的学生选择“假装没看见”、4.90%选择“协助他作弊”、8.6%选择“怕得罪人不报告”、仅有4.7%选择“告诉监考老师”;总数43.6%的学生对“你认为考试作弊是不诚信么”的问题,5.3%的学生持否定看法、30.6%的学生表示“说不好”、20.5%的学生承认不对,但不是严重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不愿接受校规校纪等约束和管理,强调无限个人自由发展。他们对考试作弊等行为的态度也多以事不关己“假装没看见”的淡漠态度对待,近半数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一个人的诚信无关。
延缓就业的心理行为 对于近年来出现一些“校漂族”(毕业生因各种原因仍驻留在高校周围)和不就业依靠父母生活的“傍老族”现象,总数4.2%(大四9.8%,男生7.7%、女生2.4%,理工科6%、文史科3.6%)的学生表示“赞成”或“比较赞成”、15.7%的学生表示“理解,只要家里提供资金”、80.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当问及“毕业后你准备”去向时,46.8%的学生回答“准备工作或考公务员”、39.7%的学生准备考研、11.5%的学生选择留学、2.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工作或可能加入校漂族”。
“校漂族”和“傍老族”人群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目标不受阻碍的“自我实现”与遭挫折退缩的行为相矛盾,凸显了部分大学生承压能力的心理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以 及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中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乏。
教育策略
对于部分学生社会竞争心理准备不充足、人生奋斗目标不明确、容忍同学的失范和越轨行为等,笔者进行了相应的教育策略探讨:
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调查显示,总数75.3%的学生承认“学校教育与同伴对我价值观影响很大”,62.2%的学生认为“社会变革和杰出人物对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价值观影响很大”,80.3%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我价值观影响很大”,多达90.3%的学生认可“道德教育能使人辨明是非荣辱,提高自身修养”等励志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多数大学生赞成能提高自身修养的社会道德观教育,并非一概拒斥社会主流倡导的德育工作。因此,注重社会价值观的人文教育、采取“德法并举”的教育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对社会角色的主动适应性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实施
调查发现,在问及“你比较喜欢哪类德育教育方式”时,大学生比较欢迎的教育方式依次为“主题式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活动”(74.2%)、“校园文化活动”(55.7%)、“德育导师引导制”(28.1%)、“小组主题式讨论”(25.O%),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仅20.8%。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喜欢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参与性较强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体验和感悟社会角色期待和自我角色担当等精神内涵,而不喜欢被动单一的课堂灌输式理论教育方式,因此,可以应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不成熟的脆弱心理素质是导致角色认知错误和失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任重道远,亟待加强和提高。2005年北京市教委要求北京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其宗旨就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加强朋辈之间的互助功能,养成适合大学生角色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健康的情商水平。倡导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主题、情境,选择参与性较强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示范、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经验交流、行为训练和心理测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个别心理咨询疏导和重点心理危机干预等多条教育途径,促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省和剖析,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转变思想观念和看问题的角度,培养积极思维的心理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