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想到
  明是刚离校门就来校做英语教师的。那年他20岁,阳光,英俊。正是因此,一个花季少女的命运因他而改变。
  博学睿智、血气方刚的他,一改中国沿袭了几百年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都喜欢上了他的课,他所带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梦各科成绩都好,尤其是英语。但,她是女生。
  课堂上,她常被老师点名,或回答问题,或到讲台去板演,或与老师一起示范。从此她更努力,更加刻苦,她怕辜负老师的希望。每次英语考试总是全校第一。
  有人开始在私下里议论,有人开始在私下里猜测,还有人开始在私下里活动,……
  明与梦全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突然一个响雷,把个学校炸开了花。
  班主任把梦叫去河边单独谈话。说她现在是学生,该做的事情做,不该做的事想也不要想,不然她将被勒令退学。梦不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她想自己好好学习应该没错吧。可班主任从口袋里掏出的一封“情书”让她大吃一惊,她完全懵了。这根本就不是她的字迹!可老师不容她解释。她彻底绝望了,莫大的耻辱令她痛不欲生,怀着满腔的怨恨和委屈,纵身跳进湍流之中,想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自那之后,她大病不起,最后含泪离开了心爱的校园。
  明继续教书育人。只是本该属于梦的一切被另一女生琳拥有。只是他不明白为何一朵花蕾还没开就过早地凋谢了,只是他不知道为何别人看他的眼神总是怪怪的。
  梦想逃离,快些逃离这个怪圈,逃离这个让她肝肠寸断的鬼地方。于是,小小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远嫁他乡。别人还在上学,她已经做了妈妈。
  梦选择教师节这天,带上老公与娃娃,一起去看她的老师。谁知,迟了一步,老师已带着对人间的眷恋与不解,去了另一个世界。
  梦极度伤悲地来到墓地,想再看一眼自己的老师。远远地,她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神经错乱地也在墓前徘徊,喃喃低语,一会儿“我冤枉,我冤枉,”一会儿“是我干的,哈哈……”当她走近这位女子时,愣住了,竟是自己当年最信任最要好的同学琳。然而,此时的琳已认不出面前的她。
  听人说,丈夫一口咬定琳与人有私,抛弃了她,她疯了。更有老百姓说是老师的魂附上了她的身体。
  梦说不清是该相信还是不相信……
  早上六点,戴有朋就骑自行车来到了早市上。早市在城乡接合部,是一个比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不但菜价便宜,而且菜都非常新鲜,很多菜叶儿上还带着亮晶晶的露珠儿。
  八点多一点儿,戴有朋就满载而归,把菜都放在了厨房操作台上。那些鸡啊鱼啊肉呀海鲜呀,他都在回家的路上从超市捎回来了。一条早已在超市被开膛取出内脏的黑鱼(乌鱼)还在塑料袋内拼命地跳动着,显示着其顽强的生命力。
  戴有朋简单吃点儿早餐,就开始择菜、剁鸡、切肉,为中午的酒席做准备。
  戴有朋做得一手的好菜,得益于以前他在村里红白喜事儿上的操练。他从小干净利落,模样儿周正,村里无论谁家娶媳妇生孩子或是“老了”人发丧,都喜欢请他帮厨。开始是帮着劈柴、择菜、烧火、端盘子、洗碗,干得久了,慢慢地又学会了切菜、配菜、顺菜,十几年下来,终于熬成了煎炒烹炸熘样样精通的大厨。今天,儿子的女朋友要来“认门儿”了,他得好好显示一下厨艺,给今天上门的这位有可能成为儿媳妇的女孩子一个好印象。他虽然住着的是三室一厅的楼房,但他(包括整栋楼上的住户们)逢事儿还遵循着以前村里的风俗。几年前,他们这儿被划成了开发区,土地全部被征用了,平房全部推倒后建成了楼房,他和村里的其他乡亲一样,分到了一套房子,还分到了一笔数额可观的钱。开发区慢慢地城市化了,年轻人的衣服也越穿越鲜亮,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人们并没有忘记,婚丧嫁娶,孩子生日娘满月,还按以前的规矩办。他们这里的规矩,“认门儿”是订婚前必须履行的一项仪式。其中的意思,一是让女孩子看看男方的房子、家庭成员,再就是男方的长辈相看相看即将进入这个家庭的女孩子,在一起吃一顿饭,顺便看一下女孩子的吃相如何、言谈举止是不是得体等等。即使有一些以前就见过面儿甚至是很熟悉的,也要履行这个仪式,因为女孩子来“认门儿”,无论结局如何,都会得到一个红包儿,所以说,即使是从小看着长大的邻家女孩子,这个仪式也是断断不能省略的。“认门儿”后,如果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就要择日订婚了。
  前些年,戴有朋一直做电箱孵化的生意,周围村子里的养鸡户都从他这里进鸡苗,他很是赚了一笔,成为村里的首富。戴有朋的儿子长得也是一表人材,自十几岁起,村里就有很多女孩子喜欢他,保媒的也几次三番找上门来,都被戴有朋婉言谢绝了。后来,儿子大学毕了业,分配到了乡政府工作,村里人才明白是高攀不上的。儿子的女朋友是儿子自己谈的,在一家幼儿园当舞蹈老师。他几次催儿子领回来“认门儿”,也让他相看一下,儿子都说“不急”。这一次,是儿子的女朋友提出来的,儿子昨天晚上告诉他后,他就在心里计算起了今天的菜谱儿,还打电话向仅隔着一个单元的叔伯二哥打听,如今这“认门儿”的红包是个什么数儿,他这位二哥的姑娘刚刚订了婚,知道当前的行情。
  戴有朋把青菜一样一样地择好,又反复洗净,切好,一样一样地盛在盘子里。然后,他先调制了六样小菜:小葱子拌豆腐,油炸花生米,猪头肉拌黄瓜,火腿肠拼盘,凉拌粉丝,姜汁松花蛋。把小菜摆到餐厅的桌子上,他才开始摆弄鸡、排骨、鱼和海鲜。戴有朋很讲究,逢一个人做菜,他都是先摆弄好凉菜和熟食,再摆弄生肉和海鲜,这样做卫生。他将那条二斤多重的黑鱼切成薄片,放在水盆里泡上,再想切鱿鱼时,他的腰一阵一阵地酸疼起来。以前,逢在家里摆席待客,择菜、配菜、顺菜都是妻子来做,他在客厅里陪着客人喝茶抽烟。等到妻子把所有的青菜荤菜海鲜等全部洗净切好盛到盘子里,把葱花姜丝也切好了盛到一只碗里,脆脆地喊他一声,当家的,妥了。他才进厨房,一番煎炒烹炸熘,很轻松地弄出一桌像模像样的酒席来。可现在,什么都得由他一个人来做,就有些吃力了,毕竟也是四十六七的人了。想起妻子,他的心里就一阵阵子犯酸。妻子走的时候,他家的日子刚刚起色,刚刚盖了新砖房,置办了新家具,买了大彩电,妻子就查出了肾病。妻子平时就是爱说爱笑的性格,临死的时候,还给他开了个玩笑,她说,房子换新的了,家具换新的了,老婆也该换了。说得他泪水涟涟,把妻子的头发都打湿了。他握住妻子的手说,你放心吧,不把孩子拉扯大,我不续弦。   妻子撒手人寰后,刚过“五七”,就陆续有人上门提亲了,提的多是年轻的寡妇,刚刚离异的少妇,还有一个是未结过婚的黄花闺女(是不是货真价实那就不晓得了)。戴有朋都一一谢绝了。妻子尸骨未寒,儿子还太小,他不想负了妻子,更担心儿子受了委屈。后来,儿子一天天长大,上了初中,又上了高中,开始住校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再有热心人给他牵线时,已经感到寂寞的他就开始相亲,见了一个又一个,竟没有一个能遂他心的。妻子走的时候,刚刚三十岁,还有几分姿色,现在他相看的这些女人,大都是三十五岁以上的,全是走向衰败的明日黄花,他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同床共枕。见得多了,他也败了兴致,再有人提,他连面也懒得见了。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熟悉了风月场所,觉得一个人过未尝不是好事,反正解决生理问题已经非常简单了。那是夏天的一个晚上,他一个人在街头闲逛,走到一家洗头房门前时,一个穿得很少的年轻女孩笑着问她,哥,按摩不?他以前听说过关于类似的事情,但从未涉足过,他几乎想也没想,就跟着女孩子进了洗头房后院的包厢。那天晚上,女孩子给他的那种感受让他感慨万千,女孩子还不到二十岁,小得可以做他的女儿,但她床上的经验足以做他的导师,一个晚上的经历,使他对男女间的事情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那以后,他每隔几天就光顾洗头房、洗浴中心、练歌厅这些场所。以前,他对这类的丑事可以说深恶痛绝,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些场所的常客,他一旦涉足了,觉得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肮脏和无耻。小姐大多年轻漂亮,又特别温柔和热情,如果他娶老婆,绝对娶不到这种成色的。但戴有朋的头脑却很清醒,他很有节制,一个月最多四五次,虽然对于他的积累来说,这些花费并说不上奢侈,但他不想让自己沉溺到里面,古书上戏文里,这样的例子他见得多了,他知道那样做的下场。天长日久,他在这一行里有了几个熟悉的相好,有一个已经三十岁的小姐,想洗手从良,就试探他,能不能嫁给他。他立即断绝了和她的联系,甚至她常在的那家夜总会他也不去了。他在内心里还接受不了有这样阅历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妻子”这个词儿,多么温暖和纯洁啊,一个进过大染缸的女人哪能担当得起呢。但后来有一件事情,使他这种固执的观念有了动摇。那天,他带着儿子去购物中心,打算给儿子买一套过冬的外套。进入卖羽绒服的专区时,一位年轻漂亮穿着职业套装的女导购员笑着迎上来,刚说了句“先生您好”,两人同时都愣住了,都认出了对方。女导购是戴有朋的一个“老铁”,在红玫瑰歌厅坐台,两人好了已经两年多了。两人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待选好了衣服,打发儿子去收款台交钱时,戴有朋小声问她,怎么了咪咪?从良了?那女孩子冲他暧昧地笑了一下说,哪呢?我一直在这里上班呢。他有些不相信地看着女孩子朴素高雅的职业套装和端庄的职业微笑,怎么也和歌厅里花枝招展袒胸露背的那个风尘女子对不上号。为了验证他的疑惑,当天晚上,他又去了红玫瑰歌厅,果然,那女孩子就坐在一群粉黛之间,妆扮和白天已经判若两人。那天晚上,两人在包厢里什么都没干,女孩子把自己的身世说给了他。女孩子是从山区来的,几年前就考上了大学,但家里人根本供不起她的学费和生活开支,使她终日为吃不上饭和各种交不上的费用愁眉不展。后来,同系的一个老乡带她来到了这家歌厅,从那开始,她就一边上学一边坐台。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理想,收入也低,家里父母都有病,弟弟上大学也需要大笔的钱,她上班的收入根本不够全家人塞牙缝儿的,她只好重新走进了歌厅的大门……戴有朋听完后,有些动情地搂住她说,我给你一笔钱,你退出这一行吧!女孩含着眼泪摇了摇头说,我虽然是个坐台小姐,但我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施舍。
  从那天晚上起,戴有朋就动了心思,等儿子结了婚,就把他分出去单过,反正现在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和老家伙住在一块儿。如果化名咪咪的那个女孩子同意和他结婚,那他就把她娶进门,老夫少妻,自古有之,现在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等结了婚,就让她堂堂正正地专心在购物中心上班。
  戴有朋把菜全部配好后,累得几乎直不起腰了,通身冒了一层汗。他洗了把手,看看表,还不到十点钟,就点了支烟,坐在沙发上休息。刚刚坐下,他忽然想起,红包还没有准备。钱是现成的,只是还没有备下红纸,就又起身翻箱倒柜地找红纸。找了半天,红纸没找到,倒是找到了妻子的几件遗物。一本带锁的笔记本,锁已经坏了,里面的内容结婚后不久他就全看过了,是妻子少女时代的日记。为着日记里妻子蒙蒙眬眬喜欢过的一个男孩,他没少向妻子发脾气。妻子走后,每次看到这个笔记本,他就会懊悔半天,自己怎么会那样小肚鸡肠呢。现在自己找过的女人怎么也有一打了,如果妻子在世,还不得活活气死?可是转念一想,如果妻子在世,自己会这么放荡吗?他愣了一会儿神,竟然忘了自己要找什么,双手只是下意识地在衣柜里乱翻着,直到又翻出了妻子的一条红丝巾,这还是恋爱时,自己买给她的,她一直没舍得戴过,到现在还和新的一样鲜艳。红丝巾提醒了他,他想起自己在找红纸。最后,他没有找到红纸,却找到了当初儿子满月时,请满月酒用的红账本。他翻了翻,一些亲戚、朋友的名字使他面前呈现出一张张的面孔,有些人已经不在世了。那时的份子钱还很少,大多数是十元,还有少数五元的,最多的是五十元,只有几个挚友和近亲才随这么大的礼。翻到最后,他笑了,账本还空着几页,他的红包有着落了。
  戴有朋小心地从账本上裁下一张红纸,把十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仔细地包在里面,然后把它放在客厅的电视橱里,到时候一看时机成熟,就可顺手拿出来。
  做完这些,已经十点半了,他知道应该着手做菜了。他先用砂锅把一只整鸡炖上,然后在另一只灶眼儿上放上炒勺,用葱花姜丝炝了锅,把剁好的排骨放在里面爆炒了五分钟,然后倒入开水,放全大料和调味品,捂上了盖子。一会儿,砂锅里的水开了,他将火苗调到最小,慢慢地煨着。炒勺里的水开了后,他又放入了半袋甜面酱,调匀了,盖上。接下来他就轻闲多了,他坐在客厅里吸了两只烟,喝了两杯茶,再回到厨房,炒勺里的水刚好快耗尽了,他用铲子翻了翻排骨,已经烂熟,就放上鸡精、味精,调匀了,起了锅,倒在一只砂锅里,捂严实盖子,这样,这酱焖排骨至少一个小时不会凉。鸡还在砂锅里煨着,这清炖鸡汤时间越长越出味儿,什么时候上桌就直接灭了火从炉子上端下去,放点儿胡椒粉和香菜,那真叫个香啊。他算了一下时间,该用另一个闲下来的炉眼儿炒菜了,等炒完菜,大约是十二点,儿子和女朋友该到了。
  十二点整,戴有朋把最后一个菜端上了餐桌。这时候餐桌上的内容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六个凉菜,是整整十二道大菜:酱焖排骨、爆炒腰花、红烧黑鱼片、辣炒鱿鱼、清炖河蟹、干炸黄花鱼、虎皮鸡蛋、粉皮炖五花肉、手工丸子、清炒虾仁、干煸云豆、醋焖长茄。他把围裙解下来,又在洗手间洗了把手,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门铃响了。他心里说着还挺准时哩,就去开门,来的却是叔伯二哥和二嫂。是昨天说好了,让这夫妻俩来陪客呢。戴有朋没有亲弟兄,有事儿就招呼叔伯二哥过来,他们从小就谈得来。戴有朋就用拳头捶了捶自己的腰说,你们是早一点儿也不肯来,怕下力气呀!二嫂到餐厅里看,看了就咂咂嘴说,人家有朋就是利索,全弄完了,合着我们来就吃现成的了。
  门铃又响了。
  这次是二哥开的,开门就喊,大侄子回来了?
  戴有朋就见儿子领着一个身材窈窕、皮肤白嫩的女孩子进了门。戴有朋就堆满了一脸的笑说,来来,闺女,快坐下歇会儿。
  那女孩子的一张脸笑成了一朵花儿,甜甜地叫了声,大伯好!
  戴有朋的脑袋像被铁锤重重地击打了一下,随即就摇摇晃晃地歪倒在身后的沙发上。
  在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中,戴有朋听到儿子的惊呼,爸!你怎么了!
  二嫂的声音说,你爸这是累的,看看那桌菜吧,都是你爸一个人烧的。
  戴有朋摇了摇脑袋,从眩晕的感觉中清醒过来时,那女孩子已经进了洗手间。
  儿子埋怨道,爸,您何苦受这个累呢,在饭店摆一桌不就妥了,非得显示你的手艺不可呀!
  戴有朋的表情仍旧呆呆的,有一句话在他的大脑里一遍又一遍地撞击着: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这时,女孩子从洗手间走了出来,手里攥着手机,她对戴有朋笑了笑说,对不起了大伯,单位刚来了电话,有急事儿,我得赶紧回单位!
  女孩子出了门儿,转过身来冲着戴有朋暧昧地笑了一下,那种眼神儿戴有朋太熟悉了,饱含着暧昧和暗示。女孩子下楼了,儿子不明就里,一边喊着那女孩子的名字一边急急地追了出去。
  剩下的三个人,对着一桌丰盛的酒席,面面相觑。
其他文献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告别大学校园。但此时的我,虽然胸怀沧海,志比鲲鹏,却只因年少路迷茫。感谢东风实业公司,是您给毕业后彷徨的我带来了希望和坚定的方向。结草衔环,不忘滴水之恩,怀揣梦想涌泉相报,坚持着东风实业“激情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东风实业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1840年,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带着中国梦从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1969年,我们东风人,任
期刊
3月1日上午9:00,当武汉一厂总装分厂厂长罗浩驾驶一辆珠光白色的东风标致308轿车缓缓驶下总装商业线时,生产现场一片沸腾,一厂第3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工,我感到相当自豪!300万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太多。对于我个人而言,有我的汗水,有我的付出,更有我的成长。四年来,我与神龙公司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公司日益壮大,发展异常迅猛,让我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公司的职级体系越来越完善,公平公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奇葩。那种归来似的繁荣,几乎唤醒了每一个人的文学之心。东风更是一块孕育文学的沃土。《东风汽车报》(那时叫《二汽建设》),每周辟有“文学副刊”专栏,大型文学丛刊《风神》(之前叫《汽车城》),成了东风文学青年的精神圣地。那时,我只是初涉文学,还很浅薄。但我从这里获得了最早最直接的文学感知。屠正明、吴宝忠、杨育基……一大批老师的文字让我敬畏、神往。90年代之后的沉寂,让文
期刊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到这样的灯光了,只要半夜醒来,必定会有一片灯光,从窗口淡淡地泻进来,如同深秋早晨的凝霜,白且冷。  起先很是烦躁。大半夜的,本是内急而醒,半睡半醒中一溜小跑,一到窗口那块,让灯光一照,顿时神清气爽,甚至把那蒙眬的睡意驱赶掉一大半,再躺下后辗转半天才能睡着。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有身子的人,不休息好,宝宝怎么能发育得好?晚上再醒的时候,我就留意了。这灯,有时是开在客厅,有时亮在阳台,
期刊
海潮正在退去  而你的身躯却没有搁浅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  在匍匐前行的基坑中  依然有你振翔光鲜的容颜  海潮正在退去  而你的信念却没有搁浅  日日梳理运营的脉络  天天擦拭双翔的飞燕  只为涨潮时的风云亮剑  海潮正在退去  而你的激情却没有搁浅  在百媚千红的园囿中  在斗智斗勇的较量间  依然有你 向前 向前  海潮正在退去  而你的憧憬却没有搁浅  一个个新面孔踏歌起舞  一个个新店
期刊
接放学的女儿  在等待的爸爸、妈妈中  我练习一个父亲的柔软  如极稻田的守望人  从众多的鲜艳花朵中  找寻最美丽的那朵  而在另一个时间  我还在这里伫立  那时他是作为  一个流连的老人  一个时空穿越者  在生命的末端多愁善感  女儿已远走高飞  在都市的小巢里煲电话  她看不见爸爸  笑声中的皱纹  声音里的衰老  只有孩子们  像电影里的快镜头  从栅栏里鱼贯走出  又从浑浊的瞳仁中 
期刊
假如说文化是一个企业永续发展的源泉,那么文学艺术就是这条河流上最为激越、美丽的浪花。她不仅可以激励员工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还可以活跃企业文化气氛,提升企业文化品味,增强员工的心智与素养,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添砖加瓦。  东风公司文联在公司党委和总部的领导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发展东风事业,振兴东风文化,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将公司文化发展视为公司发展的
期刊
柳叶失眠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抬头看看夜光钟,才两点一刻,钟上那只猫头鹰,还戏弄地朝她摇头晃脑,她心里难受极了。  她干脆开灯一骨碌坐起来,呆呆地望着墙上的照片,接着开始默默地流泪……  墙上照片中的闻达明温情默默地搂着她,俩人脸上都挂着甜蜜的微笑。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啊!  然而,白天那一幕把她的幸福梦彻彻底底打碎了。  柳叶曾经是个单纯可爱的女孩,一心追求心中纯真的爱情。一次聚会
期刊
红蜻蜓  奏鸣曲里溢出的音符  以轻翼切割季节的蛙鼓  芬芳着夏日的琴弦  被荷塘宠坏的新娘  我伸开碧绿的手掌  任你,在我的花瓣上撒娇  颠倒深红浅红的语序  夕阳瞳孔里溅落的小诗  绕着童谣的发辫  韵律出泥性和草色的词语  把青葱剪辑成意境悠远的竹笛  宁静成莲  用复眼洞悉世事纷纭  莲 蓬  举起话筒,池塘歌者  字正腔圆地表达  小令的韵脚  叮叮当当碰碎一池月光  幽香出童谣里的小
期刊
记得在上中学时,读过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的一本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感受颇深。那时的中国人见到邪恶、遭遇不平时,依然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说抗争,就连气也不愿生,舍不得生。不知是中国式修养深厚所致,还是十足的中庸与奴性所宥,有时在大是大非、大仁大义面前显得萎缩不前、麻木不仁,可有时却在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显得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此种中国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毒害了几代人。也使中国的民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