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金皇早818选育报告及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皇早818(原代号甘玉804)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系GZ106为母本、GZ29为父本育成的极早熟玉米杂交种.在2019-2020年甘肃省旱联体极早熟组玉米品种区试中,金皇早818平均产量737.4 kg/667m2,比对照德美亚2号平均增产6.3%.金皇早818玉米合蛋白质104 g/kg、粗脂肪60.8 g/kg、粗淀粉713.1 g/kg、赖氨酸3.0 g/kg、容重775 g/L,属优质玉米,抗茎腐病、穗腐病和丝黑穗病,可在甘肃省极早熟春玉米区及全国同一生态区推广种植.
其他文献
传统中药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其抑菌活性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大孔树脂从GC水提物(water extracts of GC,GCE)中分离五倍子单宁(gallotannins,GT)并收集大孔树脂脱GT后的剩余物(GTrE);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GCE中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和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MG)含量;然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
航空发动机零件通常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毛刺,毛刺的存在会影响零件的使用精度和性能。本文所研究的旋流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在旋流槽和盲孔内产生一定量的毛刺。毛刺的存在不仅使喷油嘴的流量减小,喷射形状也不稳定,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本文通过仿真研究旋流槽和盲孔内的毛刺位置和数量对出口压力和质量流量的影响,并对流道内部流动的湍流动能和速度影响进行分析,为后续的旋流芯去毛刺工艺及测试工作提供参考。具体研
为了研究铅、钙复合处理对蚕豆种子萌发、根生长以及细胞分裂的影响,用2.5×10-4 mol/L PbCl2和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培养蚕豆种子,以蒸馏水培养作为对照,统计蚕豆种子萌发率,测量根长,根尖固定、染色、压片后镜检,计算有丝分裂指数.试验结果表明,1×10-3~1×10-2 mol/L Ca2+能有效消除蚕豆的铅中毒症状,促进蚕豆根生长,提高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其中5×10-3~1×10-2 mol/L Ca2+的效果非常明显.但Ca2+浓度增大,不利于去毒害,尤其是4×10-2 mol/L
从选出的沙棘优树2号和9号上采1~2年生插穗进行沙藏处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沙藏处理后的单株繁殖明显优于直接扦插的单株.开展6种生根粉处理对比试验,发现不同的生长激素处理对硬枝扦插生根有明显差异,使用ABT6和GGR6生根粉处理的单株生根效果较为明显.对不同浓度ABT6和GGR6生根粉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浓度为100mg/kg的GGR6生根粉效果最佳.
对长叶竹柏种子的基本特征、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种源的长叶竹柏种子的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长叶竹柏种子宜随采随播,或短时混沙湿藏;种子处理时去除假种皮可有效缩短萌发期,对提高种子萌芽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水稻种子包衣不仅更为高效,而且具有低毒、污染小以及节约成本的优点,符合我国粮食种植要求.文章通过具体论述水稻种子包衣增产效应及配套技术,为全面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并对玉米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以确保玉米高产.高产栽培技术是转变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总结了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供参考.
以《福建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托,采用SBM模型对福建省2010-2019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通过冗余率来分析各地效率损失的原因,探索构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从时间趋势看,2010-2019年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区域差异看,沿海的莆田市、福州市、宁德市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状态,其余各市生态效率还有提升空间.通过冗余率分析,农业污染排放过量、能源过度消耗、农业机械过度使用、劳动力过剩是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建议从节约要素投入、控制污染排放、推进科技创新
以冬瓜为研究对象,在冬瓜春植田间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公司生产的含腐殖酸水溶肥料能使冬瓜的生物性状表现更好,产量及经济效益更高.
本试验克隆了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onukii Matsuda)(原常称为假眼小绿叶蝉)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14(Eonu CSP14)(GenBank后登录号为4YZPC5X701R),通过原核表达体系获得其重组蛋白,并通过蛋白纯化体系获得了纯蛋白,为小贯小绿叶蝉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