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安全事故分析及预防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形建筑的大量兴建,施工场所用电更加广泛,施工现场用电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管理问题。施工现场由于用电设备种类繁多、工作环境不固定、露天作业,临时使用的特点,在电气线路的敷设、电气装置配置、电器元件、电缆的选配及电路的设置等方面容易存在短期行为,容易引发触电伤亡事故。
  关键词:建筑;临时用电;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繁荣与进步,施工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触电事故是建筑事故的五大伤害之一。《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做到安全可靠,确保质量。实际上现场许多施工人员,基层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嫌麻烦,有些错误经常是一犯再犯,习以为常,于是就产生施工用电的诸多通病。
  1、触电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事故一:某建筑工程公司瓦工张某、曹某和吕某,三人一组负责滤波室内西墙抹灰。张某、曹某在跳板上等吕某给倒勺(跳板距地面高度2m),吕某站在灰槽的南侧,呼吸急促、神志不清,隨即被抬到滤波室外,实施人工呼吸并将其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勘查,吕某右手掌外缘有电击痕迹,经医学诊断证明属心肺电击死亡。经查事故原因:沿灰槽与西墙之间拖地敷设软电缆有一接头位于吕某作业时的脚下,其接头处用黑色绝缘胶布包扎,陈旧老化松弛,漏电,电缆表面沾有水泥痕迹,滤波室地面潮湿局部积水,死者吕某作业时脚穿布底鞋,受潮失去绝缘能力。
  事故二:2010年9月7日下午8时左右,地铁404A标段钢结构施工中施工员赵某某带着韦某某(死者)等共6人到红山站C出口进行钢结构安装施工,约10时20分,天气下了雨,赵某某就招员工收焊把线和工具准备下班,电焊工朱某某因为衣服湿了没有关掉电焊机电源就先行离开了作业现场,杂工广韦某某在未断开电焊机把线和焊钳,不慎将夹在电焊上电焊条触碰到自己的脸部触电身亡。
  2、严格执行施工用电各项制度
  规范管理预防事故,首先要严格执行施工用电各项制度。
  2.1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项目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由项目电气技术人员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并将方案报公司技术部、安全部、质量部门审核,然后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公司审批完成后报监理公司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2.2安全用电技术管理
  2.2.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按规范要求建立安全技术档案,用电档案资料齐全有效。施工现场用电每月全面检查一次。按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对人员进行交底。
  2.2.2现场用电由具备相应专业资质的持证专业人员管理。
  2.2.3施工现场必须采用TN-S保护系统,所有电器设备和机具的金属外壳等必须与保护零线作可靠连接。电焊机还要装二次降压保护器。
  2.2.4施工现场必须遵守“三级配电两漏电保护”原则。各级电器保护装置参数必须匹配,要用金属配电箱,开关箱必须从分配电箱引出,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2.2.5恶劣天气易和不同施工阶段(基础、主体、装修)易发生断线、电气设备损坏、绝缘降低等事故,应加强巡视和检查。
  2.2.6配电线路检查。
  架空线路:工作零线与相线在一个横担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A、N、B、C;动力线、照明线在同一个横担在两个横担架空线路导线相序排列,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A、N、B、C、PE;动力线、照明线在两个横担上分别架设时,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A、B、C;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A(B或C)、N、PE;在两个以上横担上架设时,最下层横担面相负荷,最右边的导线为保护零线(PE)。架空线的档距不得大于35m,线间距不得小于30mm,一般场所架空高度距地面为4m,机动车道为6m。
  电缆:电缆直埋时,其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7m;电缆上下应铺以软土或砂土,其厚度不得小于100mm,并应设砖或混凝土硬质保护层。电缆与道路交叉处应敷设在坚固的保护管内。
  接地保护:整个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线路及设备使用漏电保护作两级保护,即除用电设备的开关箱内装设漏电保护器外,还必须在总配电箱内装设漏电保护器。为保证漏电保护器正常运行和保证专用保护零线不断线,PE线的连接电前侧零线严禁通过任何开关电器。接零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接引至电气设备的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必须分开,保护零线上严禁装设开关可熔断器;接引至移动式电动工具或手持电动工具的保护零线必须采用铜芯软线,其截面不宜小于相线的三分之一,且不得小于1.5mm2;用电设备的保护的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并联接地,并严禁串联接地或接零;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采用焊接、衬接、螺栓连接或其他可靠方法连接。
  2.2.7预防跨步电压触电事故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使用的电缆应沿建筑物悬挂或埋地敷设,特别是遇有积水时应采取避让措施;电缆接头处必须采用防水胶布包扎;电气维护人员要经常对电气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手持电动工具和其他用电设备必须按规范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和采取接零保护措施;要利用多种形式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用电常识和触电应急求援知识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漏电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要根据作业环境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同时要求正确使用,潮湿环境不得穿布底鞋。
  3、各级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及交底认真进行自检:检查整个施工现场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交底和规范;项目部自检合格后上报公司,公司组织专家、会同建设、监理单位进行现场验收,验证合格后才允许施工。管理人员每天在施工之前和结束后都要检查,发现存在电缆乱搭接,作业人员不经批准私自用电等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安排人员整改,直到一切合格为止。
  4、必须努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素质
  安全事故大多出现在当事者没有意识到不安全、会出事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意识到有危险,也就放松了自我保护的警惕性。当聚精会神地操作时,当用力去完成一项作业时,当急匆匆地去作某一件事情时,当嫌麻烦而图方便时,当毫不在意别人正在作什么事情时,此时也正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时候,极易发生意外的事故。施工用电临时多变,经常会发生意外的事情,如果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高度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就难免不受到意外的伤害。因此,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提高自我保护的素质和能力。项目部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板报、阅报栏等宣传手段,书写安全标语口号或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5、提高安全工作水平
  从公司机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到分公司/项目部管理人员,再到施工作业人员各级都要努力提高自身安全工作水平。包括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公司的管理制度及临时用电方案、技术交底等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安全意识提高的学习,并擅于总结和积累资料,每施工完一项工程应进行一次总结,不断改进、提高,加强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科学化和实用化水平。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管理不规范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是导致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从编制、审核、批准一直到实施都要做到策划充分与全面,将整个过程做细、做实和常抓不懈。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而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调整思路,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和
本文主要从目前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势,分析学校体育和高考体育应如何对自身进行改革,主要从学校体育课的设置,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体育高考中体育项目的设置,体育人才的选拔方式
我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这就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改革当前的生化实验课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从热水供热范围、热水用水量、热源的设计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该项目的热水系统设计,重点分析了不同热源选择的方案比较.
我国网上书店诞生已近6年,至今仍在赔本,未来几年恐怕仍要赔些钞票。1997年杭州市新华书店第一个尝了这个难以赢利的“螃蟹”。不足一年,大量财力和人才的投入使其不堪重负,
项目管理具有过程的系统性、实施的整体性、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工程的不确定性.项目的成功秘诀之一在于有效地推行项目管理.因此,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创造
全球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在蒸蒸日上.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建造房屋这块,都必须从基础开始而基础的前提都是从地基生根的,房屋地基处理的好与坏对房
国内首家从事多线切割机应用企业--西安华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基地扩产一期工程于10月29日在西安高新区落成.rn西安华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半导体材料
【类似百度贩卖贴吧和携程售卖假机票这样的模式原罪,在自媒体勃兴的时代,都是难以掩盖的。】  最近,来自中国的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携程和百度的公关人员比较闹心。网上的负面新闻传播不断,简直是“删”不过来了。前者的代表文章,叫《携程在手,说走就走不了》,是一个用户讲述自己帮朋友订票却买到假机票,最终在机场差点滞留的个案。后者,则是一家科技媒体的记者在个人媒体上发表的《百度老贼,别人不敢骂你我来骂你》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建筑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那么建筑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对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本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