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循环急性多发闭塞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初步经验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前循环急性多发闭塞(AMO)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10例AM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对颈内动脉近端病变行球囊扩张并将导引导管置于理想位置,以动脉溶栓和(或)取栓开通颅内血管后对颅外近端病变血管行支架植入.依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情况.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近端颈内动脉病变均成功行球囊扩张,并置入指引导管至理想位置.9例颅内病变血管成功再通(TICI≥2b),并对8例近端颈内动脉成功行支架植入,1例颈内动脉栓塞,栓子较大无法取出,未植入支架,但椎动脉造影示后交通动脉代偿可,结束手术.1例颅内病变未能再通,未再对近端颅外病变血管进一步处理.术后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无症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例死亡).3个月后临床随访结局良好者5例、中等2例、差2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15.7±2.2)分,出院平均(9.6±4.7)分,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2).结论 血管内重建治疗AMO病变技术可行,相对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脊柱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FD患者的CT和MRI资料,其中19例均行CT检查(5例行增强扫描),11例行MR检查(6例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椎骨的位置、骨质破坏类型、病变边界、内部密度或信号、病变强化方式,及有无压缩骨折和脊柱畸形.结果 单发病变9例,脊柱多发病变10例.19例FD患者共有49个病灶,其中位于颈椎13个、胸椎2
患者女,43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6 d,加重3 d,于2010年1月5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MRI表现:小脑蚓部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并突入第四脑室,T1 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 T2 WI呈等高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图2),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2.5 cm ×3.0 cm ×3.5 cm,其内可见小囊状低信号(图3)。
期刊
例1男,8岁.乏力2个月,发热11d,腹胀1周.至当地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胸腹水待查,肠炎”,予“吸氧、头孢他定针、白蛋白针、速尿”等治疗,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腹部立位片提示不全性小肠梗阻,胸片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因患儿母亲有肺结核病史,考虑结核性胸、腹膜炎,于2012年10月28日转诊我院。
期刊
咽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 pharyngeal low flow venous malformations,PLFVM),由于其位置深在,邻近解剖结构复杂,经口腔入路的治疗操作易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和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因此, PLFVM是临床医师治疗上的难点。笔者总结7例PLFVM患者行经皮泡沫硬化治疗的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0例疑诊冠心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行CCTA检查,每组20例.A组使用含碘350 mg/ml对比剂进行120kVp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C组分别使用含碘350和270 mg/ml对比剂进行宝石CT能谱成像扫描,并通过调节不同keV水平分别分为5个亚组(60、65、70、75、80 ke
例1 女,39岁.心前区不适9年,逐渐加重伴劳累后胸闷、气促就诊.发作劳累后晕厥2次.心脏彩色超声:右心房轻度增大,内可探及一实性团块,60.0 mm×20.0 mm,在右房内弯曲折叠,活动度大,随心脏舒缩活动在右房室瓣口移动.下腔静脉近段腔内见长条状低回声均质实性组织,与右房内实性团块相连.胸、腹部CT及CTA:子宫左后上方见不规则软组织样密度影,9.0 cm×4.0 cm,不均质轻度强化,病灶
期刊
气道良性狭窄( benign tracheal stenosis ,BTS)是内科、外科、介入科和麻醉科医师都较难治疗的疾病,不及时救治可引起窒息。目前BTS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气管切除重建术、支架植入、球囊扩张、局部药物注射、近距离放疗、激光消融及氩离子凝固术等。笔者对支架植入治疗BTS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
患者 女,39岁.停经27周+,因腹胀加重3d,伴腹围明显增大,夜间不能平卧就诊.产科初步诊断:孕4产1孕27+周,瘢痕子宫,羊水过多.B超:胎盘内见不均质回声,向羊膜腔突起,边界清,羊水指数31.6 cm.MR:见胎盘脐带附着处3.3 cm×8.0 cm×9.2 cm混杂信号肿块,向羊膜腔内突入,边界清楚,T2WI呈等、高信号,T1W1呈等、低信号,部分病灶T1WI呈高信号(图1,2).DWI(
期刊
骨坏死是临床常见骨关节疾病之一,多种原因均可引起骨坏死,如外伤、感染、激素、理化因素、全身性疾患(如高雪病、镰状细胞病、糖尿病等),以及部分不明原因的骨坏死。
期刊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最早由我国的金显宅等[1]报道.该病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头颈部,文献报道不超过300例[2],笔者总结经病理证实的9例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表现认识.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搜集湖北省肿瘤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的木村病9例.其中6例行手术切除病灶,3例经切检淋巴结病理证实(图1);均为男性;年龄22~59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