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汁大战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椰汁似乎已从“无人理睬”变成了“遍布全球”,且产品同质化愈演愈烈,但产业扩张步伐一点没有停歇。椰汁现在进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的身影不仅出现在超市和便利店,也出现在公交车车身广告、酒吧灯箱、电视节目以及服装杂志中。
  椰汁市场每年的价值约4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连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这两大巨头都已经加入其中。但一开始,两大巨头的竞争更像是一场两个人的街头对决。一个是即将29岁的大学肄业生,每晚滑着旱冰、背着样品穿梭在曼哈顿的酒吧之间;另外一个是美国和平部队(Peace Corps)的前志愿者,开着一辆破旧的老式福特厢式货车,做着同样的生意。
  2004年下半年,迈克尔·基尔班(Michael Kirban)和朋友创立了Vita Coco,而同时马克·兰博拉(Mark Rampolla)创立了Zico,两家企业在纽约市的同一个街区几乎同时(相差也就一两周的时间)开始销售两个相似的品牌。
  业内人士将其称做“椰汁大战”。双方都迅速组成了销售团队,试图拿下曼哈顿市场,占领每一家杂货店和瑜伽馆。
  这场争斗很快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其中包括很多简单的恶意零售行为,比如将竞争对手的标识扔到垃圾箱里,同时搞些能赢得心理加分的把戏,装做毫不知情的样子。基尔班有时会把Zico的空瓶放在一个熟睡的流浪汉旁边,拍了照发邮件给兰博拉。
  “都是一些游击战术。”兰博拉坐在位于加州雷东多海滩的家中回忆道。“而且那都不合法,但只要当时动作利索,就没人会找你麻烦。”
  10年前,像Goya这样的公司为了迎合移民的口味会在店里销售椰汁,销量根本不会吸引市场调研者的眼球。如今,全球超过200多个品牌都在售卖“大自然本身的运动饮料”—粉丝们都这么称呼它,其销量也呈两位数增长。
  “这最终将成为每年10亿美元的大产业,”BevNET的创始人兼CEO约翰·克雷文(John Craven)说,“这真的是大生意。它不是一种新口味的可乐,它也不是百威轻啤Lime-a-Rita。它有自己的持久活力。它进入了人们的饮食,就不会被舍弃了。”
  饮料产业的巨头已经盯上了这一市场。2010年,百事公司收购了O.N.E。2009年,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了Zico公司20%的股份。去年,它将这个公司全部买下了。Vita Coco是业内现在唯一还由创立者掌控的液汁品牌。


  一个私营小微企业如何运筹帷幄、与很多行业巨头同台竞争,算得上是商学院研究的经典案例。要揭开奥秘,一切需要从2003年曼哈顿的一个酒吧里发生的事说起。在那儿,基尔班和他的朋友、未来的商业伙伴艾拉·利兰(Ira Liran)发现了两个巴西女人。
  随后发生的事进展神速。利兰对其中的一个女人一见倾心,几周后,当她返回巴西的时候,他也追随了过去。基尔班不久后去圣保罗探访这位好友,很显然,利兰决定留在巴西结婚成家。他所需要的只是找份工作。
  “老兄,我得做点什么事情。”利兰跟老友说。
  他们一起寻找灵感。在酒吧的那个晚上,那些巴西人提到,他们最想念的东西就是椰汁。他们说,椰汁在他们国家比橙汁还受欢迎。在圣保罗的时候,基尔班意识到那并不是玩笑话。
  基尔班和利兰在圣埃斯皮里图州找到一家椰汁厂乐意把产品卖给他们。
  2004年8月,Vita Coco公司的第一批货运到了纽约。基尔班背着一箱箱椰汁,每天滑着旱冰到40家酒吧兜售。
  当兰博拉知道Vita Coco公司以后,也吃了一惊。兰博拉在哥斯达黎加做志愿者时爱上椰汁,后来担任起萨尔瓦多一家全球纸业公司饮料包装部门的负责人,那时他跟妻子萌生了创立Zico的想法。
  吸引消费者是两家公司竞争的重要内容。Vita Coco买了一辆货车染成海蓝色,载着免费试饮的椰汁,还有不时会下车在大街上玩呼啦圈的女郎。Zico公司则雇了一帮大学生,让他们拉着移动冷饮柜满街宣传。
  作为美国最大的碳酸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会派一些品牌星探寻找那些冉冉升起的品牌新星。有人在瑜伽馆注意到了Zico。
  2009年,可口可乐斥资800万美元,购买了Zico 20%的股份。这个消息对于Vita Coco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不仅是钱的问题。2007年,Vita Coco将20%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的Verlinvest投资公司,赚取了200万美元。
  2010年1月,Vita Coco将价值10%的股份卖给包括麦当娜在内的一些名人,又获得了500万美元资金。这笔融资的确起了作用,但真正的突破是在那年的6月,可能只有业内人士才会注意到,Vita Coco与美国第三大饮料经销商Dr Pepper Snapple签约。
  基尔班说,由于Dr Pepper Snapple相对可口可乐规模较小,Vita Coco占据公司较可观的部分,能让Vita Coco享有一些优先权。
  按照基尔班的说法,让可口可乐管理Zico这样一个小品牌,跟让绿巨人做针线活一样,体积庞大但是做不了细活。
其他文献
有位读者在爱尔兰买下了一个已经经营了40年左右的知名品牌,但出于种种原因,这家公司不能继续赚钱了,营业额也一塌糊涂,他之所以买下它,就是看中了它的品牌价值。他问我该如何利用这家公司的品牌价值来扭转现在的经营状况,并提高营业额以偿还债务。  接手一家企业之所以是件吸引人的事,原因就在于它已经有现成的客户基础,新的公司领导人往往只需要找到创新和扩张的机会就可以了。  作为公司的新主人,首先要找到公司变
期刊
对于很多人来说,联想就像是那种典型的中国过气明星—曾经很红,但从来没有展现过让人折服的天才之处。的确,作为一个硬件公司,联想几乎没有一款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产品。  不过这仍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公司。第一季度全球个人电脑总体出货量下滑了1%,但联想PC出货量达到1450万台,同比增长了15%—在全球五大PC厂商中是增速最快的一个。与市场大势相比,这是联想集团连续21个季度超越个人电脑市场整体表现。  现
期刊
如果说2013年是硬件创业风起云涌的一年的话,这股风潮在2014年已经开始回落了: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手环、灯泡、插座、路由器……而当小米推出了79元的手环之后,也预示着这个行业开始进入恶性价格竞争;创业者想要从风险投资机构那里获得支持,也没有那么容易了。那么,硬件创业会就此进入低潮吗?  “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
期刊
今年7月,思科CEO约翰·钱伯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一个良好经营的组织需要对10%的员工进行重组,包括资深高管在内。我不想这样做,但是我需要让3%到5%的员工‘自愿离职’。”8月13日,思科在公布上季度财报后终于落实了裁员的决定。作为全球网络系统的供应商,思科是全球经济活动很有价值的晴雨表。而钱伯斯关于裁员的发言,也透露出新兴市场的一些变化。  “我们看到中国、巴西、俄罗斯、阿根廷、土耳
期刊
2011年7月从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李雷就直接进入了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初级咨询顾问,负责航空、交通物流方面的内容。虽然他的专业看起来与工作联系颇紧密,不过李雷认为,咨询更多地讲究管理知识,而7年的专业学习仅仅给他提供了一些基础的行业背景知识—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发生在他的同学身上,除了三四个人仍留在民航岗位上,其余同学都在从头学起。  选择咨询行业,是因为李雷在大学期间曾在一家咨询公司有
期刊
于莹是一个标准的即兴主义者,这定义往好了理解,是行动力了得,想到就做。“梦里出现的人,醒来就应该去见他”那种范儿;往差了理解,就是一拍脑门一激灵,“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时,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那种。你怎么理解都行。反正跟你也没关系。  通常给一个人定棺盖论的评价,只是观察者偷懒的手段。一个鲜活的人,是多么复杂,多么罄竹难书。我们只能选取相对突出的特点,展示在这区区段落里。  这个即兴主义者,今年2
期刊
如今,“裁员”—而不是增收、创新或收购—已成为那些昔日的IT大佬们应对业绩不佳的第一反应。继惠普、微软之后,思科又一次佐证了这条“定律”。  最近,思科宣布了6000人规模的裁员计划。而从2011年至2013年,思科通过裁员、出售业务等方式共计减员约2万人,约占目前员工总数7.5万人的30%。  在裁员消息宣布之前,思科刚发布了财报:其第四财季营收下降0.5%,为124.2亿美元,净收入下降1%,
期刊
最近看到很多国外的公司发布年报,我印象里国内公司的年报都是在第二季度发布。我想知道,这些公司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发布年报,以及公司年报是如何选择时间周期的?  —Emma  不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并不总是相同。上市公司一般采用52个星期组成的时间段作为其会计年度(财年)。缺乏经验的公司往往将自然年选择为自己的会计年度,而其他的一些公司会根据其销售收入的季节性差异、年度盈亏等选择一个会计年度,以对
期刊
Wilson过着一种“双重”生活。  白天,他和美国任何一个普通男生一样,经常在大街上玩滑板吸引女生目光。但到了夜晚,Wilson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控梦师—没错,就像电影《盗梦空间》的主人公们那样,通过自我意识,主动改变梦境。  当然,“控梦师”只是Wilson和他的同伴的自称,其他人一般把他们称做“清明梦者”。这是指梦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人。他们不仅能在梦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甚至能够通过
期刊
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遭遇资金短缺的窘迫现实,或许是每一个从成长期跨入成熟期的公司都会面对的问题。对于上市不到4年的永辉超市来说,它的解决方法是:为自己找一个战略投资者。  8月11日,业务遍及亚洲的零售集团牛奶国际斥资56.92亿元,入股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19.99%。根据彭博社的数据,这同时是牛奶国际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成功后,牛奶国际将成为永辉超市控股人张轩松、张轩宁两兄弟之外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