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不是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相信每一个80后,对寒号鸟的这句台词都印象深刻。寒号鸟的懒惰,寒号鸟的借口,以及寒号鸟最终被冻死的结局都在告诫着我们不能懒惰,不能得过且过。但是寒号鸟究竟长什么样呢?我没有深究过,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凭直觉猜测,寒号鸟就是一种鸟。
  当我拿到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后,发现目录里有《寒号鸟》这篇课文,十分惊喜。小时候喜欢的课文又回到了教材里,我能把这篇课文再讲给我的学生听,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我翻到这篇课文,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又是那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真是又可怜又可笑。
  忽然,我的目光被占据半个版面的插画吸引了。插画右边画着一只叼着枯草飞走的喜鹊,插画左边是“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画面内容和课文第一自然段完全吻合。只是画面中,石崖里的分明不是鸟呀,难道这只连羽毛都没有的、长得像松鼠一样的动物是我怀念了二十多年的寒号鸟?我奇怪,惊讶,困惑,不解。
  拿起手机,我搜索了“寒号鸟”,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存在着一种叫“复齿鼯鼠”的动物,也叫寒号鸟,是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大的乔木树上或陡峭的岩壁裂隙石穴里筑巢。原来这复齿鼯鼠才是故事中寒号鸟的原型;原来真有这样的动物,而且和插画一模一样;原来寒号鸟真的不是鸟。我这二十多年来都对寒号鸟存在着误会啊!
  我久久地凝视着统编教材的这幅插画。合上书后,教材里一幅幅精美的插画都浮现于脑海:从一年级上册开篇关于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上学的大气美图,到《天地人》一课中飘逸深远的中国水墨画,从《小蜗牛》课后练习中帮助学生识字的插画,到《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中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的配图……统编教材的插画不简单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面对如此精心设计的插画,面对如此简洁方便的教学资源,教师该如何加以利用呢?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借助插画,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借助课本的插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二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出示插画,让学生说一说图片画的是什么,以此走近周总理,走进泼水节。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让学生看看插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这也是课后练习明确要求的。可见编者在设计教材时对如何使用插画也深思熟虑过。
  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背诵。在课堂的背诵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插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的插画就画面感极强。图中蓬头稚子头也不回地朝路人摆摆手,生怕鱼儿被吓跑。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插画的细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记忆背诵。

二、借助插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插画和课文内容是相互应和的。插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对插画的进一步观察。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就告诉我們插画的重要价值及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三幅插画,可以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插画的观察,最后都集中体现在了课后练习中。课后练习明确要求学生先按顺序把相关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在执教《树》(二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些树木。如果学生对“松柏”不了解,在刚开始会以为只介绍了十种树木。但是插画上总共有十一种树。反复读课文和仔细观察插画后,学生就能够将每种树木指认出来,并了解每种树木的特点。

三、借助插画,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插画时也考虑到了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作用。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一课,教材不仅配有文中提及的植物的插画,还在课后练习中专门画了柳树等植物,请学生选用图中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言而有物,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除了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能力也要开始培养。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二年级上册)就要求学生能讲清楚图意,要求其他学生通过认真听能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这一点在《小蝌蚪找妈妈》中也有所体现。
  统编教材的插画精美,教师对插画的利用也要到位。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源数不胜数,但是教材中的寒号鸟再次提醒我,教材才是语文教学的窝。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寒号鸟的春天才会来到。
  (浙江省杭州市长河小学白马湖校区 310052)
其他文献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教过,也应邀写过文本解读和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但是在后来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多样的解读。我想学习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自己的个体意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在人间”。  焦点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研读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因此,最近几年“感悟”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且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处于阅读教学的强势地位。     一、“感悟”的教学模式    “感悟”使语文课堂个性生发,然而,在享受感悟带给我们的成功之余,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感悟”已经变了味。  平日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要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分析、创设情境、活化体验等相应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诗意、读出诗韵、体悟诗情。如此,便可以将古诗教学的课堂打造成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诗韵;诗情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的话。本单元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下面,笔者撷取教学本课时的几个片段展开评析。  【片段一】自由浏览,畅聊“新鲜感”  师:读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大家对哪些地方感到新鲜呢?  生:我觉得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挺新鲜,给人感觉树很大,学校很小。  师:哦,有点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乌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十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