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书法篆刻教学探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ran20039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篆刻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汉字审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师范院校书法篆刻教学来讲,依旧存在学校对其重视不足,学科建设、教材编撰以及辅助资料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书法篆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文章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书法篆刻教学进行探析,为师范院校教师的书法篆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书法篆刻;师范院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官方的网络资源大量开放,海量的自媒体资料也能随时为我们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书法篆刻的可行性。而目前的书法篆刻教学基本还是沿袭着资源共享时代之前的模式,鉴于此种情况,书法篆刻课程的教学也要随之改变。
  一、加强书法和篆刻的联系
  当前师范院校书法篆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胜任未来学校艺术教学任务的合格师资,同时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专业对口又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其他工作岗位,所以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当进一步重视书法篆刻工作。
  书法和篆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把书法和篆刻割裂开来,要保证书法与篆刻教学的紧密衔接。以楷体书法的发展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楷书的时间线索介绍和著名作品的图片鉴赏,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书法碑刻上面,比如魏碑,魏碑的碑额很多都有篆书镌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篆刻教学的优秀素材。在篆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印章的发展来讲述篆刻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早的印章用途是保证竹简文书的机密性,在竹简文书的封口处进行标记性的“封泥”,秦汉时期篆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宋虽然在篆刻形式上不断发展,但都未有大的突破,一直到元代画家王冕发现花乳石之后,才掀起了篆刻艺术的又一次繁荣。先秦古玺用字为大篆,秦汉印章多为小篆、缪篆,唐宋两代在篆书方面没有大的发展,故篆刻用字基本沿袭秦汉,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发展。元明清三代不论篆刻材料的使用、篆书的形式、碑版文字的研究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篆刻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达到了篆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些都说明篆刻的发展是与书法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其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
  二、进行知识的脉络化教学
  书法篆刻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书法和篆刻的教材内容外,还需要让学生从宏观上对书法史和篆刻史进行系统的了解。
  在初期教学阶段,需要就本时段的教学重点进行时间线索的回顾。例如,在进行隶书教学时,可以在教学PPT的首页中,将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进行回顾,做成清晰的发展脉络网图,通过不同书体之间的宏观比较,了解书法的发展。针对那些对书法篆刻有更高需求的学生,可以从审美、发展特殊性等方面进行教学重点提炼,帮助这些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将帝王书法作为特别复习板块,结合宋徽宗的瘦金体进行分析,依然是通过脉络网图来给学生分析讲解,首先向学生介绍瘦金体的特点,然后选用瘦金体之祖薛曜和宋徽宗的作品,让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时候进行字帖练习,进而加深印象。在系统学习后,让学生自己把瘦金体的发展脉络、特点、书写方法等与其他楷书进行比较,做成详细的脉络网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楷书的理解。
  三、强化多媒体的运用
  在书法篆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课件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展示。课件不是将教案上的内容进行简单搬运,而是要通过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高度提炼、精心组织,从而形成一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知识小电影。课件除了加入教师自己设计创作的图片和视频外,还可以将网上公开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分享,从而大大提高课件的质量。
  在专业的书法篆刻课中,学生必须要进行严格的临摹练习,从而能熟练驾驭毛笔和刻刀。针对这一要求,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书法篆刻图片和实际临摹、创作的视频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视听教学来代替枯燥不直观的纯语言教学。学生完成的练习作品,可以将其拍照,归纳到教学资料库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和学过程。比如在篆刻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王冕的《墨梅图》,引出篆刻的材料和技法的变化,让学生欣赏王冕流利浑朴、大气端庄的篆刻艺术,再通过多媒体视频在课堂上按步骤进行篆刻的演示教学,让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初步认识。除了视频演示,教师还要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看得更清晰更直观。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拍摄两三位学生动手操作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让同学找出优缺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篆刻技法的理解。
  四、成立书法篆刻工作室
  书法篆刻工作室的成立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篆刻的场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校通过成立工作室,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练习和创作,提升学生的书法篆刻创作能力,为学校书法篆刻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成立工作室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工作室是为常规的校本课程服务,是课堂的补充,是为完成课堂所不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比如设备的配置,一般教室都只是配备简单的多媒体设备,而专门的书法篆刻工作室不仅仅要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还要有临摹用的专业拷贝台、粘贴练习作品的磁铁墙板、烧制印坯的电窑、印章材料打磨抛光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一般非专业教室都很少配备,即使有,也只是具备很少的一两样。
  其次,应该把工作室作为创造型人才和实战型人才的孵化地,要秉持创新的理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学生作品进行电子存档,在遇到各级各类展览比赛的时候,通过与展赛要求比对,选出优秀作品直接参赛,或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作训练,以参加展赛。
  最后,对于这类工作室的管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不断加强设备投入外,在教育的规范、教育的信息化、学生未来的发展等方面也要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制定完善的书法篆刻教育发展规划,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习成果如何更好展示”“学生作品能否走向市场”等问题。不断完善书法篆刻教育出現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制度,满足学生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五、加强书法篆刻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师范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基本学习素养和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师范院校书法篆刻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科融合性不强的问题,这无疑限制了书法篆刻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进行书法篆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先秦到近代的中国古代名帖作为文学素材进行分析,将文学流派和书法流派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精选各个朝代的部分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学习,了解文学发展脉络,知晓文学流派之间的发展渊源,可以重点对历史上书法篆刻家留下的著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如教师可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进行讲解,《兰亭集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篇文章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举行禊礼时,在微醺之后即兴创作的,此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同时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东坡,其文学水准自是不用赘述,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写下的《黄州寒食诗帖》,不论是从文学水准方面还是书法技艺方面来评判,都是响当当的一流作品,教师在对这一段内容进行教学时,二者要融合介绍,不可偏废。除了文学之外,书法篆刻的学习还需要融合历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不断加强书法篆刻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法篆刻的理解。
  对师范院校的书法篆刻教学来讲,教育信息多元化为书法篆刻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因此,师范院校的书法篆刻教学需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不断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文人风骨,建设能够和书法篆刻这种文明瑰宝相匹配的学风。
  参考文献:
  [1]徐贵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创新教学分析[J].汉字文化,2019(19):162-163.
  [2]武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师书法篆刻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144-146.
  [3]陈俊堂.面向美术学专业教学 改革书法与篆刻课程[J].艺术教育,2019(6):147-148.
  作者单位: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人类广泛认可的生命路径是,生命发源于大海,然后某个“不知死活”的“鱼”爬上了岸,开始了两栖生活,进而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在庞大的陆生脊椎动物群中,有那么一个小分支演化成了人类的祖先。  通过对比陆生哺乳动物的塑化标本,我们可以更轻易探寻生命演化之道。因为,在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历程中,统一性的吸引力绝不亚于变异性。  在自然界中,长颈鹿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养眼的美人,除了那大大的眼睛格外迷
采用草酸沉淀法制备了Sc2O3亚微米粉体材料.研究了反应温度、沉淀剂用量、反应pH值等实验因素对钪沉淀回收率的影响,并利用XRD、SEM-EDS、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新时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领域都在寻求与之结合的办法,信息也成为继物质、能量后第三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很多学者和实际从业者都在思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