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mL/皿、14~21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pH6.0、连续黑
其他文献
为了解贵州省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存于枯枝上的暗色丝孢菌种类,将采自该区域的枯枝标本进行保湿,对其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显微形态观察、绘图和描述;其中鉴定为Menisporo
以6个品种的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监测了低温[(4±0.5)℃]贮藏期间25个常规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果实的贮藏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分别得
为探明玫烟色棒束孢几丁质酶基因Ifuchi1的表达调控机理,根据Ifuchi1基因组全长核苷酸序列,采用基因组步移方法,获得Ifuchi1的5′-上游区序列(总长为2 402 bp)。与cDNA序列进行
部编《中国历史》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了支撑。新教材以时序为轴,呈现历史在时空中的演进,有助于学生纵览历史的
微管蛋白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蛋白.在细胞的形态维持、分裂、迁移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荧光定量PCR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内参基因。为深入了解α-微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d、95d、110d)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可明显
为建立一套快速鉴定高温平菇的方法,采用SRAP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16个高温平菇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指纹图谱;在SRAP-PCR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将命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体悟创作而成的。《三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番茄基因数据库中筛选出一条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IFbf(GenBank登录号:AK326236.1)。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克隆该基因。SlFbf全长1464bp,编码381个氨基酸,N端含有F-
通过本地查找胶孢炭疽病菌(cD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橡胶菌株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获得刚F基因的序列信息。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扩增胶孢炭疽病菌芒果菌株PalF基因.获得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