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丹红被停职看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本质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自由如今已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西方媒体的玩偶,他们常常对己一套,对人一套。对有利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不吝赞美之词,对不符合自己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则大加讨伐,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在他们眼里,新闻自由只不过是掩饰自己过错和讨伐别人的“挡箭牌”、“杀手锏”。
  继不久前德国体育信息通讯社资深记者黑尼希因“亲华”报道被停职后,德国之声广播电台近日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该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女士因“为中国说好话太多”被停职。“德国之声”对此的解释是,张丹红“没有维护德国之声”所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
  一直强调绝对“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却企图以解雇当事人的方式来屏蔽报道中的“不和谐”声音,这完全违背了新闻自由的本质。不论是解雇黑尼希,还是对“亲华”的张丹红进行“封口”,再次暴露了西方一些媒体所标榜的“新闻自由”的虚伪性,让世人有机会印证西方某些人如何以“新闻自由”的名义公然践踏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
  打着绝对自由的口号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就是西方一些媒体一贯标榜的“新闻自由”。事实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所谓的新闻自由也摆脱不了相对属性。而西方一些媒体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是分时间、地点和对象的,是服从并让位于本国的战略目标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在这一点上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价值标准。当新闻有利于自身利益时,他们确实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挖掘事实,报道“真相”。但是,一旦发现新闻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中国,他们心里就不舒服,就会抡起“新闻自由”的大棒甚至把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说了几句公道话的记者解聘。
  某些德国媒体为何热衷于给中国找茬?德国作家伯恩哈德·甘特尔说过,近两年来,德国媒体总是对中国进行负面和不公正的报道。一些媒体胡编乱造、片面报道中国的原因既是指望压制中国,也是为德国五花八门的社会疾病寻找替罪羊。的确,西方一些媒体把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原理运用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崛起的大国与自己平起平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有论者所言,黑尼希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反华政策的牺牲品!他被解雇,是因为他报道了中国的真实,因为他的信息不是某些人在德国所期待的那种,因为他报道的信息内容不符合那些人的胃口。
  客观公正是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媒体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传播各种事实和声音。有意无意地掩盖甚至歪曲事实,只会误导公众,令媒体丧失公信力。封住了张丹红、黑尼希的口,就能阻挡德国民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吗?从这个意义上讲,黑尼希事件让我们看到西方媒体的本质,更让我们看到,西方媒体在标榜“新闻自由”的同时已经迷失了“新闻自由”的方向。
其他文献
时值下年度报刊征订工作开始之际,笔者惊闻某知名晚报明年将大幅提价,从原来的全年订价180元涨至360元,涨幅达100%,坊间俚语谓之“翻番”!笔者本是该晚报的老读者、老订户,面对要“翻番”涨价,明年是否还续订,看来得三思而后行了。  随着原材料成本的涨价,报纸适当调整订价本属正常现象。但一涨便“翻番”,就不完全是因为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元素了。殊不知时下不少都市类、晚报类报纸早已不再以版面计数,而以“
<正> 我省苹果根腐病主要有:圆斑根腐病、紫纹羽病、白绢病、白纹羽和根朽病等五种。它们大多发生在老果园、滩地或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或者干旱缺肥、土壤板结、水肥
本刊讯 8月4日,陕西省加快报刊业发展工作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报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首批陕西大报名刊培育对象。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董旭阳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局长陆柯仑宣读了《若干意见》,副巡视员宋建昌主持大会。  这次会议是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召开的事关全省报刊业发展的专项会议,旨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安排部署加快全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贯彻好这一重大安排,对做好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服务于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