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给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缕缕春风。人们关注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及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随着课改的推进,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中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基于此,本文针对美術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13
一、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思维较活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其间部分学生可能产生叛逆等心理,这对其未来学习、发展有负面影响。创新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可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在创造、创新方面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视,创造能力也是体现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重要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可提升其文艺素养和气质,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后,会在处理问题时更好地利用想象力,会举一反三,这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艺术是需要融入创新思维的创造活动。当前,部分初中学生受到以往教育理念影响,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习惯机械记忆、理解的学习方式。这种固化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可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发创意灵感,使用不同色彩、材料和方法完成新颖独特、充满个性的美术作品,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样化教学方式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借助该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灵感,进而完成美术作品创新和创造;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视觉传达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各种标志图片、实物;以标志常用的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等制作的背景板;可往背景板上粘贴的标志常用组件,如人形、字母、植物、动物等;可悬挂、张贴标志的环境图片。可进行色彩组合的演示工具,如电脑或绘画材料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赏析,使学生通过以设计标志、设计海报和设计班徽、校徽的形式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有关的设计知识和技能技巧。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集体责任感,还促进了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挖掘生活资源,拓宽艺术思路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美术教材上的限制,并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和原则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拓宽艺术的思路,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九年级上册《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首先,通过风筝、剪纸、刺绣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文字展示,使学生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最后,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在这一教学模式下,通过美术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美术史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美术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必须要加强美术史教学,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培养。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借物寓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对齐白石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也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解、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枯燥、压抑的教学氛围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教学方法就具有灵活、高效、有趣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更利于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适时引导学生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的朗诵视频资料及展示欣赏美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等,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最终通过这种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到了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技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美术教学,而且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优化和改善美术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鑫.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新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11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13
一、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思维较活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其间部分学生可能产生叛逆等心理,这对其未来学习、发展有负面影响。创新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可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在创造、创新方面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视,创造能力也是体现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重要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可提升其文艺素养和气质,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后,会在处理问题时更好地利用想象力,会举一反三,这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艺术是需要融入创新思维的创造活动。当前,部分初中学生受到以往教育理念影响,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习惯机械记忆、理解的学习方式。这种固化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可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发创意灵感,使用不同色彩、材料和方法完成新颖独特、充满个性的美术作品,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样化教学方式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借助该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灵感,进而完成美术作品创新和创造;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视觉传达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各种标志图片、实物;以标志常用的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等制作的背景板;可往背景板上粘贴的标志常用组件,如人形、字母、植物、动物等;可悬挂、张贴标志的环境图片。可进行色彩组合的演示工具,如电脑或绘画材料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赏析,使学生通过以设计标志、设计海报和设计班徽、校徽的形式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有关的设计知识和技能技巧。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集体责任感,还促进了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挖掘生活资源,拓宽艺术思路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美术教材上的限制,并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和原则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拓宽艺术的思路,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九年级上册《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首先,通过风筝、剪纸、刺绣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文字展示,使学生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最后,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在这一教学模式下,通过美术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美术史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美术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必须要加强美术史教学,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培养。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借物寓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对齐白石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也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解、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枯燥、压抑的教学氛围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教学方法就具有灵活、高效、有趣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更利于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适时引导学生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的朗诵视频资料及展示欣赏美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等,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最终通过这种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到了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技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美术教学,而且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优化和改善美术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鑫.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新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