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在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利用课堂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生态文明; 高校; 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99-0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
  
  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促使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的“理性生态人”。所谓“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1]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
  2.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就必须不断以新时代的全球视角审视现有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生态道德教育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它把道德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因此,它的提出和实施必然引起高校德育内容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重新拓展。
  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即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应该只是有用的机器。高校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的人才,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完善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
  人类固然与其他物种存在很大差异,但就地球自然系统而言,人类也是动物之中的一员,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也正是因为人与其他物种的这种联系,人类更要肩负起维持这个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任。因而,高等教育要在大学生中宣扬新的自然观,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从而尊重和爱护自然界。我国学者叶平教授认为,自然价值是一个实体或属性概念,表示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成果,是指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正如他所言,“价值是生物圈的生物进化过程、结构关系和属性,不是人类的独有物。不仅人类社会有价值关系,地球生物共同体(包括人类)也有价值关系。不仅人类能创造价值,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也能创造价值,而且后者更为根本”。自然的权利就是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生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有权按生态规律持续生存。无论是自然的权利还是自然的价值都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对于大自然,人类既有改造的权利和自由,同样有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应尊重自然环境存在的价值,应该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感对待一切生物。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2.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消费观
  施里达斯·拉夫尔曾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中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产生着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并威胁着人类支持生命的能力。”[2]环境的破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该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来挽救地球。因此,在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生态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培养学生遵循适度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原则,培养他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3.要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观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就等于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生产力”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生态整体意识、公正意识、生存意识,使他们科学的认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奠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4.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科学能够使自然规律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服务,但科学和技术不会对世界上的任何问题提供灵丹妙药。所以,我们要重建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观,它将科技置于人和自然统一的生态系统内,从而扩大视野,而不只局限于考察科技自身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增长。它应是一种辩证的、全方位的、全球性的科技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科技要基于“天人合一”的和谐而不是单纯的依据人的需求来发展;要能够更好的发挥科技的正效应,更有效的防止和避免其负效应;人与自然的发展都应该是可持续的,且应该是人类总体而非个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受益。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又是一种发展理论、发展观念。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因此,我们广大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经济学、科技伦理知识的讲授,还要注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把生态道德作为考察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选修课或讲座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生态道德意识。
  2.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要大力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等形式,通过举办环境宣传月、环境文化节,举办环保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于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者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者科技成果反馈于社会,直接或者间接推进生态文化的进程。三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道德的要求,既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美丽而舒适的环境,又使他们在生态建设中陶冶情操。另外,学校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先进文化,丰富性文化生活,使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经常地进行长期稳定的精神思想交流。[4]
  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直接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尽可能的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相联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因素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展好校外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如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教授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本地区乃至我国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使学生了解所处社区与地区重大环境问题,并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以及对地球日、环境日、义务植树日、爱鸟周等宣传;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服务;通过动员群众反对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认知,通过长期的生态情感体验,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生态良知,进而自发的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10-13.
  [2]原新.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16.
  [3]慕海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共产党,2004(9):16-18.
  [4]曹剑辉.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82-84.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摘要: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看成是一种研究说服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说服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甚至以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说服教育。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阐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修辞术;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课堂教学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课堂教学产生了挑战,如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观念与行为认知方式的不同特点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就大学生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审美文化观念; 行为认知方式;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085-03    当今,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的巨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In the ideologi
本研究分别于2008年、2009年早稻成熟期采集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和韶关铅锌矿区周边水稻(Oryza sativa L.)植株的根系、秸秆、稻谷和对应的耕层土壤(0~15cm)样品;并通过土壤人为
The general availability of third generation synchrotron sources has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high pressure research.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materials under com
The El Ni(n)o and the Southe Oscillation (ENSO) occurrence can be usually explained by two views of(i) a self-sustained oscillatory mode and (ii) a stable mode
毛白杨是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分布广,黄河中下游是适生分布区,特点是速生、材质白、纤维长、抗性和适应性强,是杨树中寿命较长的一个优良用材和防护林树种。本研究以河北省
研究从雷州半岛的自然地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出发,分析了雷州半岛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雷州半岛节水灌溉发展的紧迫性和特殊性。以湛江市勇
Volatiles,such as carbon and water,modulate the Earth’s mantle rheology,partial melting and redox state,thereby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Earth’s intal 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