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面上,还应该培养自身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上课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4-7344(2018)15-0037-01
引 言
在我国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生物教学,更应该注重创造力的培养,生物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1 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①教师应该明白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和灌输知识的简单工具,还是学生发展认知、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以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也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简单的灌输思想,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创新,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②教师要担负起向导和顾问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应该明确创造力和智力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并不是同步发展的。通常教师都会更加喜欢智力高的学生,而不会喜欢创造力比较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经常喜欢研究一些不符合“教学常规”的知识,进而会被教师认为是在捣乱。而教师的这种想法通常都会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教师还应该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明确教学重点,突出生物科学知识对于社会生产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并且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通过增强学习兴趣来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初中毕业学生普遍具有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等特点,生物教师就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并对其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成乐趣,然后转化为志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保持对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理解为其对各种生物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想要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所以,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重要催化剂,而且还是提升学生自觉性的内在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研究,进行探索,进行创新。怎样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是目前教师面临的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①教师应该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和谐的生物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教师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紧张、拘谨的心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勇气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使其创新性思维得到开发。②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景课堂,让学生进入到某个情境中,使其更深入地探求生物知识的内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生动形象的实验、情景课堂来刺激学生,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探讨问题,增强其创新意识。
3 通过加强实验实践训练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实地采集、观察或实验,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之体会到:创造思维升华为创造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活动。例如:做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滤纸条换成圆形滤纸,色素分离结果怎样?教师肯定其特殊设想,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得到理想实验结果:是四个同心圆。这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感觉到一种满足感,体会到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的喜悦。又如:在生物课中的实验完成后,教师提出: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实验技巧,能否将几个实验通过一个实验来完成?学生大胆设计,结果通常令人很满意。
4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少不了综合分析。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5 加强想象训练
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在生命起源的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教师只有借助于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骋,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在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结果预测,以及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幻想。幻想属于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的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例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创新作用。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教育实践,而且要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时 祺.关于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6(29).
收稿日期:2018-4-23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4-7344(2018)15-0037-01
引 言
在我国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生物教学,更应该注重创造力的培养,生物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1 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①教师应该明白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和灌输知识的简单工具,还是学生发展认知、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以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也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简单的灌输思想,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创新,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②教师要担负起向导和顾问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应该明确创造力和智力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并不是同步发展的。通常教师都会更加喜欢智力高的学生,而不会喜欢创造力比较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经常喜欢研究一些不符合“教学常规”的知识,进而会被教师认为是在捣乱。而教师的这种想法通常都会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教师还应该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明确教学重点,突出生物科学知识对于社会生产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并且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通过增强学习兴趣来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初中毕业学生普遍具有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等特点,生物教师就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并对其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成乐趣,然后转化为志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保持对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理解为其对各种生物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想要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所以,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重要催化剂,而且还是提升学生自觉性的内在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研究,进行探索,进行创新。怎样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是目前教师面临的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①教师应该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和谐的生物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教师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紧张、拘谨的心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勇气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使其创新性思维得到开发。②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景课堂,让学生进入到某个情境中,使其更深入地探求生物知识的内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生动形象的实验、情景课堂来刺激学生,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探讨问题,增强其创新意识。
3 通过加强实验实践训练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实地采集、观察或实验,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之体会到:创造思维升华为创造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活动。例如:做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滤纸条换成圆形滤纸,色素分离结果怎样?教师肯定其特殊设想,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得到理想实验结果:是四个同心圆。这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感觉到一种满足感,体会到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的喜悦。又如:在生物课中的实验完成后,教师提出: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实验技巧,能否将几个实验通过一个实验来完成?学生大胆设计,结果通常令人很满意。
4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少不了综合分析。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5 加强想象训练
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在生命起源的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教师只有借助于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骋,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在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结果预测,以及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幻想。幻想属于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的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例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创新作用。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教育实践,而且要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时 祺.关于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6(29).
收稿日期:20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