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习语 翻译
  一、引言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以及英语中的俚语和汉语中的歇后语等,具有简洁凝炼却又寓意丰富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语让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致使英汉习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既要体现原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又要符合目的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这就成为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二、习语的概念及特点
  “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简洁凝炼,寓意丰富是习语的典型特征。首先从语言上来讲,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隔墙有耳,如履薄冰,以及英语中的“No pains, no gains”, “once bitten, twice shy.” 这些习语被用来比喻说明事物,生动达意。其次,习语具有搭配的稳定性,这里说的稳定性,就是指构成习语的词语或者语句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改变或者变换顺序。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的习语,我们就不能随意把“芝麻”更改为“豆子”,“王婆”也不能改为“张妈”。同样英语中的习语“nothing brave, nothing hav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不能颠倒词序改为“nothing have. nothing brave”。习语具有音韵的和谐性。习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具有易懂好记,生动活泼,琅琅上口的特点,这些都是通过语言的押韵来完成,比如汉语中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英语中这类习语更是不计其数,例如“no pains, no gains . no sweet without sweat. ”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
  功能對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他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丰富了语言的生动性的同时,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也在无形中成为了习语翻译的难点。根据奈达的对等原则,采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基本译法来讨论习语的翻译。
  首先,在英汉习语中,有一部分的习语是完全对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译法,这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也能够保留和体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使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都可以很好的理解,比如:火上浇油,就可以直译为“to add fuel to the fire”。但是,受到语言,文化特点的限制,有时候的直译不但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相反还会让人产生误解,甚至翻译出的译文让人不知所云。例如:“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此句直译则可译为:“那个孩子是那个男人的父亲”,这样的翻译显然违背了原语的意义,也让目的语读者觉得莫名其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用意译法,所谓意译就是指翻译时不作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翻译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即可。因此,结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将其译为“三岁看老。”由此可知,在翻译过程中,能直译的我们优先选择直译,不能直译则选择意译,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恰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词汇或句子的对等,也要兼顾语言和文化。所以,在习语的翻译中,我们应该以语言为基础,兼顾文化内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的准确,恰当。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林青刊.功能对等在英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J].温州大学学报,2004(4).
  [2]张清宏,田翠芸.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1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作者简介:罗馨(1977-),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
其他文献
中国尚未建立和正式确立看守所场域中的民商事会见制度。基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本着刑事诉讼的信息控制、安全和人权保障原则,建构包含实体法内容和程序
齐鲁石化两任董事长涉嫌贪污受贿rn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02)爆出大面积腐败.2004年1月,前任(1998年至2002年)董事长王延康因贪污受贿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也要求我们在经济合作中,必须坚持生态保护这一基本原则.rn目前,我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
期刊
审计组网模式的研究是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基础.面对被审计单位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环境,审计如何组网,才能高效、快捷地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从
一、法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习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即便是同一种动物的习语,也有基本对应、部分对应,还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含义,但有时,两种不同动物的习语却能表达出差不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比较一下两国动物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相同的动物,相同的文化内涵。  (1)狗。在中法两国文化中,“狗”有忠实、值得信赖的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旅游时间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产业,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也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在翻译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确保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景点的详细信息。跨文化意识在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还能够帮助游客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景点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传递本民族的文化。本文具体介绍了跨文化意识在景点翻译中的详细运用,希望能有所帮助。
【摘要】归化和异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领域。一般认为,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本文将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异化 归化  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
【Abstract】A Letter to Lord Chesterfield, by Samuel Johnson, was written for an attack to Lord Chesterfield’s recommendation of Johnso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Johnson wrote this famous
【摘要】广告语言独特的词汇特色和修辞特色体现了广告语言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广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沟通作用。  【关键词】广告语言 文化 修辞 翻译  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广告语言作为现代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文化交际中传播信息的工具,其作用在当今社会更不可低估。研究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对探讨语言的社会功能
【摘要】林语堂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翻译视作为一种对跨语言的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其翻译作品中“神、气、形、意、韵”美时有浮现。本文将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声声慢》进行赏析来浅谈其翻译美学观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并学习林语堂的翻译理念。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美学观 《声声慢》  一、前言  《论翻译》是林语堂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翻译理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