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世界 品自自己的人生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
   人来到这个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面向太阳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
   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观察,总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是走兽,兔子娇小而青牛高大;同是飞禽,雄鹰高飞而紫燕低回。
   人总是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得快……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的,走在生活的风雨旅程中,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当你羡慕别人坐在豪车里,而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事实上,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把握最真实的自己,才会更深刻地解读自己。
   面向太阳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因为,透过洒满阳光的玻璃窗,蓦然回首,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其他文献
曾经曰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奉为宝典。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于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孔子很聪明,他没听自己的话。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来岁立志从政,三十来岁时,结交诸侯而论“治国安邦”。锐意进取的他终于摄相事,使国大治!后来,他被排挤出局,仍率弟子游说列国,推广它那不可能被当权者接受的“为政以德”。知其不可而为
期刊
东汉末年的某天夜晚,在一家小客店里,年轻的书生服虔正和别人谈自己注解《左传》的想法。他苦恼的是,自己手头的资料不够全。这时,一位中年人走过来,和蔼地对他说:“我也在注《左传》,您刚才的谈论,大多见解和我相同,现在把我作的注送给您吧。”这位中年人就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  服虔为《春秋》作注时,得到了郑玄的帮助,大有精进,就想参考更多的意见。听说学者崔烈聚集学生在讲解《春秋》,他便隐姓埋名,受雇
期刊
汉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我始终认为汉学的出现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大运动,一股大潮流。16~17世纪,西方文化传播到东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正式“见面”,开始接触、碰撞,也开始了它们融合、交流的过程。从那时起,就产生了这股非常大的潮流,或者说是这场大的运动,直至今日,这股潮流也没有完全结束。  在这股大潮中,西方产生了汉学,中国产生了西学。所谓汉学,就是国际上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字等方
期刊
文史以来既成的诗与论解在此暂时性地抛开一边,从而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拉到远古先民甚至更为远古的原始人说起。这样来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对诗的起源与发展进入更为理性的探幽。在原始时期的人,就是指人类还没有形成所谓社会关系的时期,即没有产生具体的交流语言、生产工具、物质财富。这时期的人如自然万物一样在生长、繁衍与发展,与所有的动植物一样只是生存在自然界中。无论何种有生命的物体,都有从出生就开始形成各
期刊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由北京、天津几经辗转颠沛至长沙,最后到昆明,联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中国最可称道的一批知识分子,在极端困难的情
期刊
一   400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在乱搞的时候。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老,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编一部最全的唐诗,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
期刊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杜甫的《绝句》。但是现在看到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和“两个黄鹂鸣翠柳”,哪个是正宗的,为什么?   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平,指平声字,主要包括现
期刊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  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冷淡,若女方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
期刊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虽然中药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
期刊
黄帝,是华夏民族实现第一次文明腾跃的首领。在这之前,中国大地还处于混沌洪荒之中。因此,后代就把各项文明的开创之功都与他联系在一起,贴附在他身上,并把他看成是真正的始祖。这并不是说,华夏文明由他开始,而只是说,决定华夏文明之成为华夏文明的那个关键历史阶段,以他为代表。  黄帝出生在哪里?肯定不是巴比伦,而是在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哪一段?这就不是很重要了,因为他的部落一直在战争中迁徙,所谓“迁徙往来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