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往事不“如烟”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duo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利身上有着典型的北方性格:豪爽、真诚,说话快言快语。他喜欢笑,他说公司销售团队在他的带动下,自信且充满活力。
  作为北京赛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于利见证了公司从成立至今所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那时,如烟研发成功后,决定将总部设在北京,从公司注册到组建团队我都参与其中。”那年是2004年,“如烟”落户中关村永丰基地,自此,这个自主研发的民族品牌开始了它不平凡的一段旅程。
  从2005年开始,只要打开电视机,许多个频道都在报道这款产品,几乎家喻户晓;与此同时,这款“中国制造”的新型控烟产品在英国、意大利、德国、新西兰、韩国等国家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创造性使用新技术的“如烟”,很快征服了消费者,2006年“如烟”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如烟’产品研制成功后,将总部设在什么地方确实费了一番周折。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一是北京,另一个是上海。当时考虑到‘如烟’是一个新型产品,需要和许多主管部门沟通和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于是最后定在了北京。”回想到起初在北京筹建公司的情景,于利颇有感慨。
  “切入市场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在2005年电视购物正处于一个低潮期,很多人纷纷指责其不规范、虚假宣传。作为一个快速进入市场的渠道,电视购物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个渠道去打开市场?我们经过考察后,决定还是迎难而上。毕竟,我们对产品的信心促使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并且我们想通过‘如烟’,给电视购物这个行业带来新气象。”
  通过电视购物和传统渠道的结合,“如烟”一炮走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如烟”就拥有了超过三千万美元的销售合同,并且他们还在5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如烟的专利和商标进行了注册,以确保这种成功的长久持续。
  路透社报道说,“如烟”这种以电池为能源的控烟产品拥有传统香烟所具有的外形、烟雾、逐渐亮起的发光体和比香烟更少的尼古丁,但又不是烟草,对人体健康无害。由于它能够给客户与香烟更接近的感觉,所以能够更受欢迎,从而用于替代以往的NRT口香糖等传统控烟产品。同时,“如烟”不燃烧、不含焦油、不含普通香烟含有的导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460余种化学物质,去除了普通香烟中的致癌物质。
  然而,就是在那一年,“如烟”经历了第一轮质疑:有媒体指出,“如烟”含有尼古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作为香烟的替代品,‘如烟’采用的是‘尼古丁替代疗法’。这是指以非烟草形式、小剂量安全性好的尼古丁制剂,取代烟草中的尼古丁。而这尼古丁的剂量会远远小于抽烟所得,可以缓解戒瘾症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戒烟者的尼古丁摄取量将逐渐减少直至为零。”
  在“如烟”提供的说明书上还给出“四步戒烟法”,用以指导戒烟者在不同阶段使用有不同尼古丁含量的烟弹,并最终戒烟。
  “其实烟民是最可怜的一群人,要改变他们的习惯强制他们戒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含有适量的尼古丁是让烟民戒烟时的过渡办法,我们先满足他们的所有习惯,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们的习惯。选择‘如烟’是因为要戒烟,而不是吸如烟成瘾。当然,我们也不鼓励不抽烟的人吸‘如烟’。这是一个社会责任,不是时尚。”
  在于利看来,“如烟”要追求的目标是“控烟”。每年全球有近500万人的生命消逝在缭绕的烟雾中,而这个数字是车祸死亡人数的四倍多。起初研发“如烟”的初衷也是源于此。
  说到“社会责任”,联系到如今“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于利唏嘘不已。1990年毕业于沈阳科技大学的于利在来“如烟”之前,1999年在上海做了一个蛋白粉的品牌,最后却在后期放弃了。
  “那时候,工厂给我们的报价明显高于市场售价,因为我们采用的是货真价实的原材料,可是很多厂家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添加替代品,我们不能做。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违背原则的事情绝不能做。”
  在于利看来,道德标准是超乎经济利益之上的法则,“靠法律约束道德是不可能的,道德上的约束更重要。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假使我们生产的产品所有监管检测都到位的话,那么我相信中国制造产品的综合成本一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没有信仰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不管做任何产品都要做好内功,问心无愧。”
  在经过2006年“爆发”之后的“如烟”如今正在积蓄能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如烟一号’已经推向市场,未来还有几款后继产品相继推出。我觉得这时候的‘如烟’仿佛回到2004年的时候,在功能上下足功夫,期待在2009年的市场上重现辉煌。而市场上的消费者也逐渐走向理智型消费,我相信经过这些年的检验,‘如烟’也找到了制胜的秘诀。”
  面对国外来势汹汹的产品竞争,于利也早有准备。他认为这将是一个“蚂蚁搏大象”的格局,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不是一家就能做完的,“蓝海战略”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公平的手段来角逐:“如今我们主要通过加强产品的功能性来吸引消费者。实际上,现在我们已经通过调查收集了‘如烟’10多万有效客户,其中1万多人通过‘如烟’成功戒烟。这些宝贵的数据更让我们满怀信心。”
  这也正是于利对他的团队的要求,要满怀信心,真诚的服务于消费者,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问及这几年在营销领域的心得,于利笑声爽朗:“不要强迫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做喜欢做的事情。”或许这位热衷于研究市场、并以此为乐的营销专家正在谋略未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喜欢在大海中垂钓的于利不仅找到了生活中的兴趣,还在工作中胸有成竹。
  往事并不如烟,要将控烟事业进行到底。这是于利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