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树高-胸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来源 :森林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贵州省东北部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54块样地的15 275株马尾松数据,随机选取8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建立,2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检验。对11个常用的树高-胸径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效果最佳的为基础模型,并将密度、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以不同个数及组合形式加入基础模型,筛选最优广义模型。同时考虑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对应构建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评价固定效应模型(两个)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两个)的拟合能力和预测精度,获得最佳树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基础模型为Chapman-R
其他文献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无菌苗的上胚轴、真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植物激素对红豆草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程度为萘乙酸(Naphthylacetic acid,NAA)>玉米素(Zeatin,ZT)>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5 mg·L-1<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4株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杂交菌株为试材,利用亮蓝-PDA平板显色试验、苯胺蓝-PDA平板脱色试验、体细胞不相容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斑玉蕈木质素降解酶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以期丰富斑玉蕈优良品种。结果表明:杂交菌株JZB2124031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最高,亮蓝-PDA平板和苯胺蓝-PDA平板可分别出现明显的变色圈和脱色圈,与其它菌株均可产生拮抗反应。15条I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扩增稳定性,当相似系数为0.75时,22株菌可以划分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能源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木材是一种典型的来源广泛、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且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的
海南海桑是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海桑科红树林植物,为了解海南海桑苗木生长对氮磷钾肥的需求,明确最佳氮磷钾施肥量,以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海南海桑幼苗干物质增加量、植株元素含量,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等指标,通过苗木质量的肥料效应方程对海南海桑幼苗氮磷钾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肥料施用量的增加,海南海桑幼苗干物质增加量、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中等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以T6处理组最优,其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分别为5.88
为了探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海拔这一青藏高原重要地形因子的适应机制,以藏东南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在9个连续海拔梯度上(2700~3500 m)测定并分析叶功能性状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之间的耦合权衡关系。结果表明:9个海拔梯度上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体积,为50.31%,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干物质含量,为11.28%;5个功能性状指标(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相对水分含量、叶厚度)与海拔梯度存在极显著差异,除比叶面积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外,其余4个指标均随海拔上升而增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标记技术对38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和1份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00条通用引物共筛选出17条适用于余甘子的分子标记研究;筛选的17条ISSR引物共扩增获得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百分率为92.65%,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结果看,遗传相似系数为0.715时,可将39份供试材料分为8种类型(第1类为缅甸种,第2类为广东种,第3类为‘珍珠品系05’,第4类为泰国野生种质,第5类为云南种质,第6类为福建种质,第7类为福建种质‘山甘’,第8
通过研究桉树纯林与桉树和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对香豆酸、香草酸和水杨酸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与解吸特性,探讨3种酚酸在不同林分土壤中的累积特征,评价桉树纯林引入降香黄檀后对林分酚酸物质累积的影响。采集5年生巨尾桉广林9号纯林及其与降香黄檀混交林地0~30 cm土层的土壤,采用添加外源酚酸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酚酸吸附与解吸量。结果表明,3种酚酸在纯林与混交林土壤中的吸附都属于物理吸附,均表现4 h内
为提高纤维素的降解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加快长苞铁杉倒木分解,促进其自然更新,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倒木中的郝克(氏)青霉菌(CB1)、小刺青霉菌(CB2)、光孢青霉菌(CB3)3株木材腐朽真菌菌株为对象,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初始pH值、摇床转速、接种量、培养温度进行分析,研究其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以稻草粉+麦麸为复合碳源、以硝酸钾为氮源、初始pH值5、摇床转速140 r·min-1、培养温度28℃时,3株青霉菌产酶量均达最高值;
原种繁育是家蚕三级原种繁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针对广西家蚕原种繁育的现状,分析在家蚕原种生产逐步满足广西全区原种需求,实现生产标准化及工作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出现原种蚕种质量下降,微粒子病毒率有所上升,农药中毒现象频发,给原种生产带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广西家蚕原种繁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强引导,做好产业布局;提升桑蚕原种一代杂交种繁育能力;推进种茧育专用桑园建设;完善原种生产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原种繁育设施条件和标准等对策建议。
为了解滇中地区主要灌丛生态系统中碳(C)、氮(N)、磷(P)元素的分配方式及其主要非生物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滇中地区23个样地灌丛植物C、N和P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层叶片C、N、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草本层地上部分元素含量高于地下部分,P多集中于地上部分。C元素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植被和凋落物对土壤C、N含量的贡献最大,土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