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艺术创作方法论及其对苏绣创作的启发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创作方法论既可以说是一门没有方法的方法论,又可以说是一门有很多方法的方法论;首先,说它是一门没有方法的方法论,这是因为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灵感”、“直觉”、现代的艺术心理学家称之为“无意识”的能力。作为一个有迹可循的创作方法论便有需要其解决的问题。一,艺术创作方法是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二,艺术创作需要探讨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关系;三,解析艺术创作的规律;四、艺术创作需要寻找创作中的自我定位。当我们深刻的分析了艺术创作方法论,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艺术创作方法论的价值,怎样将它用在现实的艺术创作中呢?我们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苏绣来加以论述,苏绣是一门既需要将原有技艺进行传承又需要顺应当今社会审美价值观的艺术。因此,艺术创作对此十分重要。
  关键词:艺术创作;苏绣创作;起发
  一 、艺术创作方法论的“无意识”能力
  艺术创作方法论既可以说是一门没有方法的方法论,又可以说是一门有很多方法的方法论;首先,说它是一门没有方法的方法论,这是因为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灵感”、“直觉”、现代的艺术心理学家称之为“无意识”的能力。
  这种“无意识”的能力英国神学家拉尔夫.柯德俄斯是最早的提出者,他曾指出“生命中可能存在某种我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或不能及时注意到的能量.....对于它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感应。对于这种使我们同自己的灵魂联结起来或是使我们的灵魂同身体结合为一体的生命的感应,我们自己是不能意识到的,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只是它生产的效果。......在心灵还有一种更加内在的造型性力量.....我们对它不可能自始至终都能意识到”。
  对“无意识”这个概念加以正确并加以系统阐述的人是弗洛伊德,他曾定义“无意识”是指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印象、感觉、情绪,它们还没来得及进入意识,便很快沉入或储存在意识下的记忆舱里。然而,它们又不是就静静躺在那里,而是以相当强的力量冲击着、翻腾着。
  弗洛伊德的学生对此提出更完善的诠释提出“集体无意识”,容恩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最终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才把个体的种种经验和印象组成了美的形式——对称、和谐和富有节奏的简化形式,纵然这种组织是自动地、无意识的完成,看上去像是艺术家的某种本能,其实这种深层次的审美结构的出现并非偶然,进化过程本身就是篩选和淘汰相结合的过程。在进化中只有那些既使人节省精力又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的能力才能被保留下来,只有那些简易的形态才会被记忆、储藏。这种不断积淀和简化的过程,使人类心灵有了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由此看来既然审美是有基本模式的,那么,艺术创作便是可以根据这个模式,作有迹可循的艺术创作。
  二、艺术创作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迹可循的创作方法论便有需要其解决的问题。一,艺术创作方法是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二,艺术创作需要探讨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关系;三,解析艺术创作的规律;四、艺术创作需要寻找创作中的自我定位。
  (一)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
  艺术创作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取悦人的创作,所以就要研究人,研究人的生活环境背景,向往或信仰等,一件艺术品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它至少必须符合或揭示人的深层次无意识本身的秩序和运动规律,换言之,它必须是一种主体性的结构;另外,它还必须是向人们传达他们向往或信仰的社会内容,包括特定阶级和特定时代的愿望、理想、思想、情趣等。
  (二)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关系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以美为本质特征的。艺术对生活的反应是审美的反应,必须从审美理想出发,对现实加以选择、提炼、改造,使之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审美即美的欣赏活动,通过个体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对美的欣赏活动便需要对对象的美作出评价和判断,和逻辑判断一样,要求社会的普遍有效性。其实,综观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就不难发现,人类的审美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使用某种相对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审美对象,对其作出评价和判断。
  所谓审美标准,其实就是这种判断美的尺度。这种尺度既是评价美丑的标准,也是考察对象审美价值高低的尺码。这种审美标准产生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是人们有意无意总结的审美经验的积极成果。所以,它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说它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是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对象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个人、阶级、民族,都以主观判断的方式,运用各自的审美进行审美评价。但是历史上的某些个人、阶级、民族,按照各自的标准作出的审美判断,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证明,他们对美的评价和判断有的具有普遍有效性,有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这一点是不依个人或某个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说它是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的。
  尽管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在主体的千差万别的主观感受之中,还是会反映着对象的客观审美属性,反映着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关系。美的本身就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更新着和创造着的。所以,客观审美的标准也不是一个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尺度,它同样是历史的、具体的尺度。普列汉诺夫说:“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地在变化着。但是,如果没有绝对的美的标准,如果所有的美的标准都是相对的,这也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客观的可能性来判断某一艺术构思表现好不好。”因此,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是由美的客观性决定的。凡是客观符合美的本质的,都不同程度地对美的发展起到过有利作用;或者说,凡是有利于美的发展的审美标准,都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美的本质。根据我们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审美客观标准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美是人的感性显现,美感是由于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因此,观照对象是否切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即是否蕴藏着“真”,就成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客观标准。就艺术而言,艺术美的第一个审美标准就是真实,即切合现实的生活实际,展示社会历史规律,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形态上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无论怎样的艺术表现形态,大凡具有进步艺术观的艺术品,其审美理想的产生必然根植于现实社会的生活土壤,以超越现实的形式达到否定现存社会秩序的目的,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殊形式的展示。其次,对于美的本质,实际上又是人类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的被肯定,这种美感是来自于这种合目的性的实现所引起的精神满足,这种合目的性的,给历史发展带来好处的,进暗藏着“善”,这是审美判断不可缺少的客观标准。这在实用产品和实用工艺品方面尤为突出。最后,美感是由于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因此,对象的内在与形式是否和谐统一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审美判断的标尺之一。由此可见,凡是以感性形式启迪人们智慧、促使人们热爱生活、愉悦人的身心的事物就是美的;在这方面所达到的程度越高就越美。   (三)艺术创作的规律
  艺术的创造,其实就是一个美的创造过程,创造美就需要对“美的规律”有深刻的了解。“美的规律”在艺术美的创造上,具体表现为:一、再现与表现,再现就是指效法自然、临摹自然;表现是指在效法自然的基础上,将自然“打碎”重建一个新的自然。这新的自然,虽然是人工创造的,却不留人工的痕迹。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表现,西方传统美学强调再现。二、创作的机缘与创作的内动力,郭沫若曾形象地说:“艺术是从内部发生,它的受精是内部与外部的结合,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艺术美的创造,艺术品的生产,其实就是一个由机缘而“怀胎”,经发育而至于“分娩”的全过程。那种不从生活实际出发,而从概念出发,而进行的创作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
  三、似与不似,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提出“以形写神”强调了“神似”,还主张“迁想妙得”,即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崭新的艺术形象,反对“实对”,主张“悟对”,以达“通神”“传神”。齐白石概括艺术创造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这似与不似的妙,才真正进入了艺术美的境界。单纯“似”的作品,仅仅是效法了自然;“不似之似”的作品,则是打破自然后重建的自然,包容“似”又超越“似”进而达到“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四、真与典型,真在最初,几乎是创造艺术、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虽然艺术要以真为基础,为前提,但不能拘泥于客观现实。艺术创作要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以“艺术之真”去反映“现实之真”。而不是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现实,以“现实之真”的自然形态去反映“现实之真”。艺术典型是艺术家“打碎”现实典型以后,根据“美的规律”和审美理想,重建一个新的典型形象。这种典型形象,克服了现实典型本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无论在代表性还是个性方面,都更加鲜明而突出,同时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倾向性。
  (四)艺术家的自我定位
  对于艺术创作中的主体艺术家来说,能否创作出一幅具有价值的艺术品,这与艺术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的创造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开始,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高尔基说:“印象的库藏,知识的总量”就是这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的全部创作基础。艺术家的生活经验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艺术家的作品对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廣度。另外,艺术家对各种艺术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至关重要,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艺术家在表达一种艺术形式时往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对于生活的某一领域的反映也能更深刻的表达出来。除此之外,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便是一个艺术家与其它艺术家相区别的特殊性。这是在一定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这种创作个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现实美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一是独特的表现方法。
  三、艺术创作方法论对苏绣创作的启发
  当我们深刻的分析了艺术创作方法论,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艺术创作方法论的价值,怎样将它用在现实的艺术创作中呢?我们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苏绣来加以论述,苏绣是一门既需要将原有技艺进行传承又需要顺应当今社会审美价值观的艺术。因此,艺术创作对此十分重要。
  根据艺术创作方法论的方法我们知道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无意识”的能力,也需要理性的方法。比如,在创作作品是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进行分析,顺应这个时代人们的需要,要对这个时代的人进行分析研究,在当下这个经济飞速增长,信息飞速传递的高效率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变求快渐渐成了这个时代的标签,时代的变迁使人们的审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苏绣创作时便要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当代人的审美;在创作作品时也需要结合“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人类存在至今的无意识的选择,但是却又是有规律性的选择,它基本符合人类的审美心理,所以得以保留至今。另外,在当下这个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时代,刺绣艺术的创作自然不能一成不变,并且,刺绣艺术家在创作刺绣作品时还应该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是区别与其他刺绣艺术家的最根本之处。让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这样才能让作品容易被记住。
  艺术创作方法论对刺绣创作的启发由浅入深,引起很多思考,但是要创作出顺应这个时代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能被当代人所喜爱的作品,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作者简介:
  李静 (1991.12-),女,汉族,籍贯:安徽,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17级在读研究生 艺术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其他文献
The 21st China-ASEAN Summit in November wa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fter'tit-for-tat'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impacti
期刊
期刊
NewSightsinLhasa¥byBengyiLhasawitnessedmanychangesasitsjoinedthewholeofChinaembarkingontheroadtowardsamar-keteconomy,anabrupt...
期刊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loud environment, the capabilities of systems have been promoted with powerful computing and storage. Bu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ADiscipleofHorgyasai¥BALSANGNORBUMasterToinbaXinrab,thefounderoftheBonreligion,selectedSwastikaasthereligioussymbol.Swastika,...
期刊
在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转油站集输系统能耗是由多种因素组成.近年来由于诸如加热炉供热时间、变频器的应用、掺水系统优化、热洗方式改进等因素影响着转油站能耗,通过现场连
目的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地中海贫血(地贫)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0例需进行地贫筛查者,分别采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并与基因分析结果
SayingsoftheSagya¥//Scholarsareatreasuretroveofknowledge,Theygatherprecioussayings.Seasarethetreasuretroveofrivers,Towardswhi...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CT增强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首次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效果的影响。方法 80例将行131I清甲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CT增强检查分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