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看见自己和任何人不同”的过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AndSee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游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大约有一半是全职妈妈。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追着我问:“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妈妈都不上班,就你非要去上班?”
  去小朋友家玩,回来之后她凑在我耳朵边说:“我觉得他们家有点小,我们小朋友去了,他奶奶就没有地方坐了。为什么他们家小啊?”
  类似的问题还有:
  “小雅说她有个大哥哥,都10岁了呢!她为什么有大哥哥?”
  “咚咚明天就再也不来幼儿园了。因为他们家不住在北京了。那他们能去哪儿住啊?”
  “为什么你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能养猫?楼下的妹妹比我小,她家就有猫!”
  “安安说他没有舅舅。我说不可能,每个小朋友都有舅舅,对吧?”
  甚至还有这样的对话:
  你和牛牛的妈妈谁大谁小?
  呃,应该是我大。
  为什么我和牛牛一样大,但是你要比他妈妈大呢?
  以及这样的:
  毛叔叔(我的意大利朋友)还真是有很多毛哦。你觉得毛弟弟的毛也多吗?
  嗯,应该是也多。
  为什么?
  因为小孩都会像他们的爸爸妈妈。
  幸亏我不是他们家的小孩,对吧?
  我猜,这样的交流,大概也是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日常交流。
  我不认为这是“攀比”,成长的基本过程或许就是“看见不同”的过程。
  先是:我和妈妈是不同的。我是我,妈妈是妈妈。
  然后:我和别的小朋友是不同的。我喜欢的,他不一定喜欢。
  然后:我的家和别人的家是不同的。我们在这边,他们在那边。
  再然后: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不一样。
  现在的小朋友,交游广,见识多。世界每天每日,每时每刻,在他们身边渐次打开,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对区别,对差异,对丰富,他们有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早更多的体验。
  看见不同,是孩子的功课。
  而作为成长路上的随行者,我们对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疑问的评论、解释,甚至只是下意识流露的神色与表情,都会在孩子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以平常心看见不同,是我们与孩子共同的功课。
  所以,看见这本大大的《家庭超级大书》时,这就是我和游游这个时候刚好需要的,可以让我们“看见不同”的书。





  然后,安静的,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介绍不同家庭的状况。
  没有多余的评价——
  “可是真实生活中,家庭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比如:
  有的孩子,只跟他们的爸爸,或者妈妈一起住
  有的孩子有两个妈妈或者两个爸爸
  文字是简单明白又非常准确的概括,图画充满丰富的细节和小乐趣——
  人们住在各式各样的房子里……
  有些小家庭住在大大的别墅里
  有些大家庭住在小小的公寓里
  还有一些人没地方住
  有些家庭,每个人都有工作
  还有些家庭,只有一个人去上班
  有些爸爸妈妈在家里工作
  不渲染,亦不回避——
  还有些爸爸妈妈,根本找不到工作
  不动声色的幽默——
  有些人认为宠物也是家庭一员,有些宠物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一员
  忽然有惊喜——
  有些家庭不能养宠物——不过仍然阻挡不了他们的梦想
  以及想象力——而且每个家庭总有些办法拥有某种宠物
  除了房子、工作、宠物,还有假期、学校、衣服、节日庆祝、交通工具、食物等很多话题。
  然后这样安安静静地结尾了——
  所以,家庭有大的、小的、快乐的和悲伤的,也有富有的、贫困的、吵闹的和安静的,还有凶巴巴的、好脾气的、忧心忡忡的和无忧无虑的。
  当然,大部分家庭在不同的时间都会经历以上的某些情况。
  今天,你的家庭是哪种情况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