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下旬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时对当地干部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这对习惯了由上级和组织评价干部、又身处现行干部考评体系的大部分党政干部来说,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对官员价值评判的最后标准”。
以人民群众评判干部价值标准是对执政宗旨的回归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日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写入党章。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广大群众,团结广大群众。将自己的组织纽带与人民利益紧紧绑在一起。每一个共产党人乃至于每一名党的干部似乎天然地将自身利益置于一边,始终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正因为如此,这个党才赢得了人民,也最终获得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人民群众也真诚地拥护这个党,支持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就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干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指导思想中早就写下:“党和国家的干部,不论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还是录用、招聘或任命的,都是‘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页)所谓“勤务员”,也就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要始终为人民服务。在这个政党获得政权以后的和平时期,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便使得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正确对待群众,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对每个干部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就要打破领导者和群众的关系是统治与服从的对立关系,就需要不断强调:这样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样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干部和群众之间永远是平等的。
就此,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演变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又直接体现为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的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党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检验党政干部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民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民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满意不满意,就成为检验干部绩效的最终标准。
总体来看,取得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党政干部在建设和改革年代,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当然,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也看到,有些干部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和社会资源,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侵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有些干部官僚主义严重,甚至利用职权欺压群众。而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的干部任用制度还存在“唯上”倾向,一些干部,眼睛只盯着上面,只知道取悦于上级和组织,而对民众的声音不闻不问;一些干部只盯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唯GDP”数字,“唯政绩工程”,这就是本末倒置,背离了执政党的本源和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应有的干群关系的价值回归。
群众导向诠释新时代干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强调“群众说了算”的干部评价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干部来说,其实是一种形势倒逼,更是一种明确信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干得好不好,不是上级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任何干部的一举一动,老百姓一目了然。谁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谁在搞花架子欺骗上级和群众。群众也最清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满意度是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的一面镜子,是检验干部能力、水平、作风的试金石。
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老百姓是最实际、最实在的,他们评判一个干部,不看你官当得有多大。不听你的调唱得有多高,而在乎你为他们办了多少事。这其实就是为了凸显干部评价工作的群众导向。这就要求所有的党政干部,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百姓心为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做,真正做到为官有为,实干有为。这一群众导向正在诠释新时代的干群关系。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从这句话中读出真意,切实践行。
群众导向实际上也是问题导向。新一届党中央在推进新的历史时期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不断强调问题导向,在改革发展创新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感知最真切。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时代的声音,更是群众的心声。
曾有一个时期,我们考核干部政绩、决定干部的任免升降,尤其是“管党”干部,“考官”都是有关官员,多是“官意”。官员是清是贪、是庸是能,老百姓几乎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否决权。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有调查显示:7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症结”是“考核主体缺乏民意性,缺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评判与监督的渠道与机制”。在我国现行制度框架下,让老百姓直接参与到官员考核评价中来,无疑是对现行官员评价体系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突破。这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依靠群众从严治党的大政方针。群众监督是执政党保持清正廉洁、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在和民主人士黄炎培讨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时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只有强化群众导向才能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只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这个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习近平为此强调:“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为防止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侵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就必须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防止重蹈一些国家执政党亡党亡国的覆辙,这个党又一次开展以“三严三实”为主题的党员专题教育,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下大力气解决好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矛盾和问题,以确保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与此同时,这个党也明确意识到,强化群众导向是实现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自我革新。实现执政党的自我革新,历来是世界性难题。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大党,由于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成功实现自我革新而倒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面临社会上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和考验,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有群众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就像用心编织的一张网,分布在每个党组织、党员的左右上下。以全方位视角给予监督和指正,保证党在建设道路上不脱轨、不脱节、不走调。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自我革新精神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党总是能够正视问题,推进整风整改,清除身上的污垢。治疗肌体的病症,主动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下大力气根治痼疾顽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气象为之一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我革新非一日之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过去的两年,执政党成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被曝光查处,正是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监督,依靠这种监督,不良风气得到遏制,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得以重塑。
党的事业需要好干部,人民群众期待好干部,干部自身也希望成为好干部。以群众导向构筑新时期干群关系,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把群众的态度和愿望作为根本取向,把群众的评价作为工作决策的依据,工作围着群众转,好坏交给群众评,真正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做好事,那么,一个吏治清明、公平正义的干群关系就会蔚然成风。
以人民群众评判干部价值标准是对执政宗旨的回归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日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写入党章。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广大群众,团结广大群众。将自己的组织纽带与人民利益紧紧绑在一起。每一个共产党人乃至于每一名党的干部似乎天然地将自身利益置于一边,始终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正因为如此,这个党才赢得了人民,也最终获得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人民群众也真诚地拥护这个党,支持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就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干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指导思想中早就写下:“党和国家的干部,不论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还是录用、招聘或任命的,都是‘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页)所谓“勤务员”,也就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要始终为人民服务。在这个政党获得政权以后的和平时期,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便使得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正确对待群众,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对每个干部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就要打破领导者和群众的关系是统治与服从的对立关系,就需要不断强调:这样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样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干部和群众之间永远是平等的。
就此,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演变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又直接体现为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的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党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检验党政干部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民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民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满意不满意,就成为检验干部绩效的最终标准。
总体来看,取得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党政干部在建设和改革年代,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当然,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也看到,有些干部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和社会资源,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侵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有些干部官僚主义严重,甚至利用职权欺压群众。而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的干部任用制度还存在“唯上”倾向,一些干部,眼睛只盯着上面,只知道取悦于上级和组织,而对民众的声音不闻不问;一些干部只盯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唯GDP”数字,“唯政绩工程”,这就是本末倒置,背离了执政党的本源和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应有的干群关系的价值回归。
群众导向诠释新时代干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强调“群众说了算”的干部评价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干部来说,其实是一种形势倒逼,更是一种明确信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干得好不好,不是上级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任何干部的一举一动,老百姓一目了然。谁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谁在搞花架子欺骗上级和群众。群众也最清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满意度是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的一面镜子,是检验干部能力、水平、作风的试金石。
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老百姓是最实际、最实在的,他们评判一个干部,不看你官当得有多大。不听你的调唱得有多高,而在乎你为他们办了多少事。这其实就是为了凸显干部评价工作的群众导向。这就要求所有的党政干部,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百姓心为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做,真正做到为官有为,实干有为。这一群众导向正在诠释新时代的干群关系。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从这句话中读出真意,切实践行。
群众导向实际上也是问题导向。新一届党中央在推进新的历史时期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不断强调问题导向,在改革发展创新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感知最真切。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时代的声音,更是群众的心声。
曾有一个时期,我们考核干部政绩、决定干部的任免升降,尤其是“管党”干部,“考官”都是有关官员,多是“官意”。官员是清是贪、是庸是能,老百姓几乎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否决权。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有调查显示:7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症结”是“考核主体缺乏民意性,缺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评判与监督的渠道与机制”。在我国现行制度框架下,让老百姓直接参与到官员考核评价中来,无疑是对现行官员评价体系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突破。这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依靠群众从严治党的大政方针。群众监督是执政党保持清正廉洁、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在和民主人士黄炎培讨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时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只有强化群众导向才能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只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这个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习近平为此强调:“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为防止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侵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就必须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防止重蹈一些国家执政党亡党亡国的覆辙,这个党又一次开展以“三严三实”为主题的党员专题教育,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下大力气解决好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矛盾和问题,以确保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与此同时,这个党也明确意识到,强化群众导向是实现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自我革新。实现执政党的自我革新,历来是世界性难题。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大党,由于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成功实现自我革新而倒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面临社会上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和考验,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有群众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就像用心编织的一张网,分布在每个党组织、党员的左右上下。以全方位视角给予监督和指正,保证党在建设道路上不脱轨、不脱节、不走调。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自我革新精神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党总是能够正视问题,推进整风整改,清除身上的污垢。治疗肌体的病症,主动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下大力气根治痼疾顽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气象为之一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我革新非一日之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过去的两年,执政党成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被曝光查处,正是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监督,依靠这种监督,不良风气得到遏制,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得以重塑。
党的事业需要好干部,人民群众期待好干部,干部自身也希望成为好干部。以群众导向构筑新时期干群关系,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把群众的态度和愿望作为根本取向,把群众的评价作为工作决策的依据,工作围着群众转,好坏交给群众评,真正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做好事,那么,一个吏治清明、公平正义的干群关系就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