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课程目标”第九条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可现实是,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一学习文言文就眉头紧锁,痛苦万分,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讲吧,我们都记着呢!”记,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有教师说:“我的文言文教学就是按教参、教学设计来上的,学生不感兴趣,我也只能凑合着硬着头皮上完,哪还能去想什么激情不激情,有效没有效的,能顺利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结果是教师讲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枯躁无味,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面对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困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加以思考与探索,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为此笔者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反复朗读悟内涵
  
  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对学生来说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受,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对于读书,古人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最普遍。书读百遍,固然太费时费力,但对书的理解主要是靠自己的读而不是靠别人的讲,单这一点,就大有借鉴之处。“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无论读什么,其思维活动比平时要紧张一些,时时都在思索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文言文朗读尤其如此,因此,朗读可和文意理解结合起来,便于疏通全文,便于学生从句到层,从层到段,从段到全文来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文章思想内容。比如,学生学习《祭十二郎文》时,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接到老成去世的噩耗时的意外与震惊,想像作者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的神情,感受作者证实老成去世的那种彻骨钻心的悲痛,感悟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在这里,诵读既是认知的手段,又是领会文章内涵的手段。
  
  二、介绍背景增兴趣
  
  想读懂文言文,只有字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只有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内涵。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只有对“退秦师”前的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才能明白在秦晋围郑时烛之武却能说退秦师。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那么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所以两国一拍即合,一起攻向郑国。而秦国与郑国本来是没有矛盾冲突的,因此烛之武能说退秦师而不是晋师。有了这个故事背景的铺垫,学生对当时的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他们就对烛之武这个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急于了解他的非凡的外解才能。又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就应该介绍一下李白的故事。李白本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想帮助朝廷做一番大事业,没想到被征入朝以后,只不过要他为皇帝歌功颂德,还要阿附那些权贵才能待得下去。志高行洁的李白怎能忍受这种屈辱!所以他愤然离去,漫游全国,遍访名山大川,去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着,就转为理想境界的渴求。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一下天姥山。这下子,作为天姥山脚下的新昌的学生们便产生了自豪感。有学生说:“以后我外出,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会很高兴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连李白都要梦游的地方。”其他学生都纷纷表示赞同,学习气氛一下子来了,学生的兴趣那就不用多说了。在文言文中,插入背景资料把学生迷住,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从而对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产生不读不快的心理。
  
  三、对照比较拓思维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一词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渔父》中“渔父见而问之”的“见”,当“看见”讲,“是以见放”的“见”,当“被”讲,而在《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当“我”讲。《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中有三个“为”,但前两个读wèi,作动词用,解释成“是”,而后一个“为”读wèi,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又如古今词义比较,《六国论》中“率赂秦耶”中的“率”,文中指“一概,全部”的意思,而现在常用义是率领,不慎重。《陈情表》中“至于成立”中的“成立”,文中意思是“成人自立”,今义是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又如课文内容比较,在教学《项羽之死》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鸿门宴》,然后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阅读,从而使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情感共鸣明深义
  
  我们许多教师常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词上,结果文言文课堂教学变成了识字课,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课,而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涵的真正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却没有让中学生真正领略。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进入课文中去,挖掘文章内在情感,不再局限于教参和老师的领地中,而是跨越疆界,开拓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感悟,然后产生共鸣,明白作品所包含的深义。如教学《陈情表》,让学生通过学习作者自述家境的困难、成长的艰辛,体察祖母卧病在床的凄凉与困苦,了解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深情,领会作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让学生了解新王朝对作者的恩宠和对他征召的急切,领会作者对武帝的忠诚之心,从而进一点体会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祭十二郎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家道败落之痛、人世无常之感、内心负疚之情,体会那种“一在人间,一在地下”毫无见面机会的无限思念的痛苦之情。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叩响语言之门,唤醒沉睡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只有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及日本的一些博物
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指语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它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个孜孜以求的“质量”,实际上是所有教学利益的主值。向课堂要质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如果教师本着教学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不影响既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出于教学良知,适时机动地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所取得的额外的教学成效往往会很大。这种方式具有机智性、随
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而”、“何”、“乎”等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是《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范围。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整理总结,发现“而”、“何”、“乃”、“其”、“若”、“焉”、“之”等七个虚词都可作代词,并且各有特点。这些规律值得与中学教师和学生分享,同时加深对这七个词的代词用法的理解。   一、而   “而”作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
数字水印印刷防伪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是用于纸币和支票及邮资品的防伪。据中国人民银行称2004年~2005年共收缴40多亿元假币。传统的防伪技术,基本上都采用材料防伪,属于
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花,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我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外地生活。尽管在外的日子他们过得很拮据,可我仍在爸爸妈妈的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  直到我到了该读小学的年龄了,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回了老家——岭底,让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现在又要照顾我,就相当于给他们增加了一个负担。奶奶每天在家里做家务,爷爷每天要下地干活。当地里活儿多时,奶奶又要腾出时间到地里帮爷爷干活。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