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秦汉三国书法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ti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秦汉到三国,汉字历经了好几种书体的演变。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弃了六国杂乱的异形文字,并由秦相李斯对大篆加以简化,使之更为整齐美观,形成了小篆。
  隶书: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制。隶书省改小篆,变圆为方,方便官吏书写公文,故称隶书。从小篆至隶书,是书写便利性的一大改进。
  草书:为了进一步加快书写速度,字形简化,笔画牵连,渐渐产生了草书。草书不断发展,历经章草、今草和大草,表现力越来越强。
  行书:行书始创于汉末,是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书体。
  楷书:楷书始创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六朝时期。三国时,楷书确立了其体势,此后一直是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
  《秦詔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統一度量衡。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颁布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这就是《秦诏版》。
  《秦诏版》铭文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美感。
  《马王堆帛书》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其用笔沉着、道健,给人以含蓄、圆厚之感。其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有强烈的跳跃和节奏感,反映了由篆至隶转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居延汉简》
  从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发掘出的数万余枚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为是日常的实用文书,所以其书写随意自如,呈现出轻松率直之态。
  《居延汉简》基本上为隶书、章草。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构严谨;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
  《曹全碑》
  《曹全碑》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个碑刻,字迹娟秀清丽、舒展飘逸,笔画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以结体匀整著称于世。
  《急就章》
  《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为儿童识字而编写的课本,内容为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方面。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问均不牵连,笔意多隶。笔画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全篇气息古朴、温厚,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其他文献
1992年,他仍然一无所有。他开始创业的第一步,是租赁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建筑公司。  这一步,毫无精彩之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把这濒临破产的公司接手下来。  当然了,因为这公司,成为经理的他的命运,也变得毫无悬念,财务危机四伏的公司,还能带给他什么呢?  他没有资本,也没有后台,在建筑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生态圈中,他似乎进入了重重迷障之中。  还是1999年,四面楚歌的他终于接到了一项业务,一个被承包
<正>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的前身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以下简称胡庆余堂),创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座落在杭州著名风景区吴山北麓、大井巷西首,是我国创设较早、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