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中阿通航问题的处理与中阿交涉——基于中国外交部档案的考察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阿富汗既出于对巴基斯坦和中国政治关系改善的顾虑,也试图平衡前首相达乌德时期过于亲苏的影响,主动提出中阿通航问题。由此中阿开启了关于通航问题交涉的历程。此后阿富汗多次积极推动中阿通航问题的交涉,一再要求通航北京、开通西北航线。在此过程中,中国外交部、民航总局几经考虑,并数次上报国务院和周恩来,但既由于中国民航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出于中巴关系战略重要性的主观考量,甚至担心阿富汗受到美国的怂恿,导致中国对中阿通航慎之又慎。最终中国“文革”的爆发,使关于中阿通航问题的交涉不得不搁浅。中阿关于通航问
其他文献
“文革”结束后,中国决策层决意加快经济建设,并大力推进对外技术引进。为对外引进而派出的考察团和领导人的出访,分别成为广大干部和领导人观察西方经验的窗口,既打破了冷战形成的思想枷锁,也解决了对外技术引进带来的新问题,使更多领导人和干部主张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经验,从而加速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形。经济上对西方的开放,最终使中国在近乎所有领域同西方接轨,开启了中国融入西方国际体系的进程。对外开放既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也改变了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更导致了冷战格局的变动。
王世贞被誉为“古今宇宙之间,无所不知”,就是这样的饱学之士,行文也难免发生知识讹误。知识讹误的产生与知识的激增以及为了“博学”而采取的采撷类书、跳读泛读有关,知识激增也使明代学人备感焦虑。由于知识群体内部总有知识的竞争,在政坛、文坛、王朝文化圈时常发生知识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知识危机,晚明知识精英或继续追求博学,或进行知识转向,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声。然而面对知识危机,并非所有学人都以积极态度应对,中晚明文化圈还有一部分学人选择以王学应对,形成“空疏不学”的学风,为后人诟病。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判断银行理财投资者是否应作为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时,通常依据投资者是否有“投资经验”。这种做法不仅将大部分个人理财投资者排除在了金融消费者的认定范围之外,也与行为经济学的认知偏差理论相悖。文章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整个金融领域的严格的个人“专业投资者”认定标准,将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纳入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范围,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更严格的审核、告知、信息披露等义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在我国制造业升级、进出口贸易扩张、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海洋运输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已逐渐成为高能源消耗和高污染物排放的部门,如何缓解相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提升企业运作投入产出效益和效率,发挥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等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海洋运输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评价,有利于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绩效、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立足于2018-2020年修订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尝试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法),结合海洋运输企业的特点,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基于增能理论对青海民族地区推普脱贫成功个案进行考查,阐释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突破母语及文
环境健康风险不同于环境健康损害或者危险。以私法途径规制环境健康风险存在着法治障碍。其原因在于环境健康风险与技术发展相伴而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存在认知悖论。因涉及公共利益与不确定性,环境健康风险首先需要公法规制,即使在私法公法化的背景下,私法体系也无法容纳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规制。中国应从顶层设计高度,将环境健康风险纳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系统,重新审视“预防为主”的法律原则,规范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区别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健康风险公法规范,鼓励并允许环境健康损害的民事公益诉讼,以环境健康损害赔偿
摘 要: 和历史上的很多修道人士一样,美国修士和作家托马斯·默顿(1915—1968年)由出世和孤寂的立场观察社会和世界局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所有人的同情和关爱。他不断强调说,这份同情和关爱必须延伸扩展到当时在冷战和越战中被看成是美国敌人的国家和人民。他写作了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大量作品,批评了敌视社会主义阵营的美国政治家。他希望被这些政治家煽动和迷惑的民眾能够意识到,真实的世界不可能被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伦理学的“幸福”原理做了两个论证——“实践”论证与“人的活动”论证。尝试概括他的“实践”论证。论证包含如下三个核心之点:构成一个人“灵魂‘实现’”基础的是他作为一个实践者出于选择地追求某种善的、包含着他/她的灵魂能力的一个“实现”的活动;实践者的这样的实践最终指向以他整个一生来看是那个最终的东西的一个“蕴含的善”,由这样的实践造成的灵魂的“实现”也最终指向
《花王阁剩稿》是纪昀高祖父纪坤的诗集,此书于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曾由纪昀进呈,原拟编入《四库全书》中。然纪昀曾因此被四库馆某提调官指为徇私,致使此书最终仅列名存目,他晚年提及此事仍耿耿于怀。南京图书馆所藏四库进呈本《花王阁剩稿》面貌与嘉庆年间刊刻的阅微草堂本有重要差异,证明纪昀在刊刻时删弃了一些可能触犯当时政治禁忌的内容,并反映他既力求表彰先人又要首先保证自身政治安全的心理两面性,对于还原当年争端以及深入理解纪昀在四库馆的地位和思想均有重要价值。
摘 要: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村发展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物, 具体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总要求和具体措施,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乡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