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研究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35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皮肤消毒不彻底、营养不良症状、术中温度过低、切口接触、敷料的更换频率过少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结论 加强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围手术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还能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方法
  
  
  临床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是胃肠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质量,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另有研究表明,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小肠感染、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等,会导致患者的住院周期延长。因此,临床应基于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本文对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3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26岁至68岁,平均(42.62±2.95)岁。其中,16例小肠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6例小肠感染,9例结石肠感染。
  1.2 一般方法
  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了解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表135例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
  手术时间 原因 例数(n) 比例(%)
  术前 皮肤消毒不彻底 5 14.29
   存在营养不良症状 3 8.57
  术中 隔离不当 2 5.71
   术中温度过低 4 11.43
   室内空气不达标 4 11.43
  术后 敷料的更换频率过少 5 14.29
   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当 6 17.14
   切口接触 6 17.14
  总计 - 35 100
  分析表1中数据,术后切口、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当、术前消毒不彻底是诱发患者出现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主要诱发原因,分别占17.14%、7.14%、14.29%。
  3 讨论
  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医疗中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经过临床研究发现,手术方式、手术环境、切口大小、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等对患者产生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改进措施和改善环境,减少这样的并发症的产生成为普外科的主要任务。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不仅对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有文献指出,提前作好疾病预防措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中,我院对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表现在术前皮肤消毒不彻底、手术温度过低、室内空气消毒不达标、术后切口接触、未及时更换辅料等[1]。基于此,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3.1 术前预防
  (1)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皮肤消毒流程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清除备皮区毛发,有利于降低术中感染的发生几率。医护人员在意识上形成共识,要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给患者造成术后切口的并发症,要完善医疗队伍,改善医疗机构,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更严谨的管理。(2)加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了解其营养状况,若存在营养不良症状,应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加强饮食干预,该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3)加强环境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由于医院每天患者的流动量较大,空中细菌种类较多,容易增加医源性感染的几率。因此,手术室的环境要进行周期性的消毒和清理,避免交叉性的感染。护理人员加强对手术室环境管理,每天定时利用消毒水消毒,每月定期采集控制标本进行检验,了解空气达到情况,达到提高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目的。(4)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学者指出,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对治疗,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抗感染效果。因此,临床可适当调整抗生素用药时间。对于是手术创口较大患者,可于术中追加适量的抗生素,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2]。
  3.2 术中预防
  (1)合理调节手术室温度。胃肠外科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皮肤会大量暴露于控制中,若手术室内温度过低,容易诱发患者出现感冒症状[3]。(2)控制腹腔冲洗液温度。采用生理盐水冲腹腔是手术治疗的重要步骤。为降低胃肠外科患者术中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巡回护士应做好生理盐水的保温工作,使其温度尽量保持在37℃。③我们要规范操作。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判断切口的类型和手术的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此类手术,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抗生素一类的要抑制细菌的感染,药物的剂量和添加的时间要根据手术的进程和病人的情况酌情考虑。主要医师的手术操作技术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要尽量的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小产生切口感染的概率[4]。
  3.3 术后预防
  (1)控制引流管留置时间。护理人员加强对术后患者引流管引流情况的观察,若引流液的性质、颜色、流速等未见异常,可尽早拔出引流管。(2)每天定时更换伤口敷料。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未定时更换伤口部位的敷料是导致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原因。对此,护理人员应每天定时为患者更换辅料,若手术部位存在渗血等情况,则需增加辅料的更换频率。
  3.4 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
  当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后,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时,可先将感染部位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并使用抗菌纱布行包扎治疗。若患者感染部位较深,则需留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适当减少辅料更换频率[5]。
  综上所述看,加强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治疗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有森.外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9):6142-6143.
  [2]樊辉.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
  [3]胡少华.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9,88(3):6—8.
  [4]李红,黄小民,韩燕茹.116例住院病人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41—1243.
  [5]徐秀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13—1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鼻腔喷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剂鼻腔喷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65.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每天早上应用布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11例心肺脑复苏患者分为即时插管组和延时插管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延时插管组分为急诊科医师组和麻醉科医师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结果:即时插管有156例,插管时间为75.5±24.1s,心肺复苏成功85例,成功率为54.5%,存活51例,存活率为32.7%;延时插管组55例,插管时间为427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疗效。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完成手术后患者的症状痊愈,通过为期1年的回访,在56例患者当中没有出现复发情况,且没有其他并发症症状出现。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儿童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应用C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来我院呼吸内科接诊200例气管支气管患儿,探析患者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上的CT表现,以上异物均通过临床纤维支气管镜抽取而证实。结果:异物位置:右主支气管异物110例,60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0例气管异物。CT诊断的表现:异物自身;支气管阻塞;纵隔“双边”;胸部有“双边”。结论:儿
期刊
摘要:目的:整体分析不同剂量的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他们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服用大剂量(100mg/d)的美托洛尔,B组患者服用小剂量(<100mg /d)的美托洛尔,仔细观测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小剂量的美托洛尔在治疗高血压患者时,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剂量的美托洛尔在治疗高血压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葡萄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115眼,对照组88例120眼,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托吡卡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视力、炎症状况及药物毒副作用。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毒副作用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葡萄膜炎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段反向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点,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13-03/2014-06在邵阳医专人体形态中心通过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男12,女8)①标本在经过红色乳胶灌注后,分别测量肱桡肌的肌腱肌腹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②解剖并测量桡侧附属动脉、桡返动脉以及桡动脉发向肱桡肌营养肱桡肌的血管分支。观测上述3组血管的起止、走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在感染控制工作中应用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6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300例,对照组300例,两组病例均应用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进行微生物检验,比较两组感染控制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患者的感染控制效果更佳,实验组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的例数分别为20例、9例、1例,感染率为10.0%,对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和探讨医院2012~2014年分离出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 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200 株CNS,并对药敏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临床标本共分离出CNS 200 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为63.2%。结论CNS已经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监视引导下,仰卧位,用17G 椎间盘微型切除器经患者右(左)前方40度,向足侧倾斜5-10度穿刺病变椎间盘,对椎间盘髓核切除少许,退出切除刀,经套管注入60μg/ml O3 5~10ml进行残余髓核氧化消融治疗,将套管退到盘外颈前筋膜,再注入浓度为 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