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党历代领导人发展观目标上的特点探析

来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我党的几代领导人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总任务,具有创造性、号召性、侧重性特点;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统一性、具体性、长期性特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时代性、继承性、深刻性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全面性、协调性、科学性特点.对比研究历代领导人发展观目标上的特点,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这样,人的类本质不再是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由人自身创造又不断超越的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是以科学为依据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
文革期间,尽管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但在国际问题上,毛泽东依然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运筹帷幄,果断决策,推动中国外交在艰难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农民问题又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邓小平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适当给地方分权。在改革实践中,这一理论为今后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理论基
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辨清党内民主的深刻内涵、实质意义,发扬党的建设优秀经验,探索党的建设新思路,积极投身党内民主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文旨在针对陈独秀关于中国国民革命问题的阐述,全面了解陈独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领导阶级的分析以及革命前途的论点,以求进一步分析老一辈革
隐喻是我们在生活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表征方式.隐喻在中国古诗文中的运用十分常见,诗人经常利用隐喻的手法,通过描述一种事物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用时间表示空间的手法称为时空
邓小平同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内涵丰富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
马克思阶级理论是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阶级有逐渐被阶层淡化的趋势.本文立足于马克思阶级观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