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俞梦 汪欣怡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架主人
  建德市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俞 梦
  推荐理由
  爱与选择
  董卿在《朗读者》开场白中曾说:“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而《小妇人》中,一位位女性做出的一次次选择,在成长和完善自己的同时,也都出于一个字——“爱”。
  亲情是贯穿全书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份出于亲情的爱,梅格最初选择接触上流社会来改变家人贫穷的命运,乔选择原谅烧毁她倾心之作的艾米,贝丝选择默默做着姐妹们不愿意做的家务,艾米选择收起私心给妈妈买了大瓶的古龙香水。马奇家并不是时时洋溢着和谐与欢乐,姐妹之间会有恶意、争吵甚至伤害,但最后,她们都选择了拥抱、亲吻和原谅,因为她们爱着彼此。
  马奇家和劳伦斯家的友情跨越了身份地位上的鸿沟。马奇家给穷人送去圣诞节早餐的善举感动了劳伦斯家的男孩以及“古怪”的老头劳伦斯先生,劳伦斯先生派人送给马奇家一顿更为丰盛的早餐,他们的友情也由此建立起来。劳伦斯家原本巨大空旷的住宅回荡着马奇家女孩的欢声笑语,马奇家阁楼上的社团也邀请劳里加入。而劳伦斯先生和贝丝因为钢琴更是成了“忘年交”,这位老先生脸上的严肃刻板因音乐、思念和由衷的快乐而缓缓纾解。两家友情的萌生不单单是因为那个圣诞节早晨关于善良和友好的选择,也是他们心中的温情和爱产生了共鸣。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认为,女性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如果不考虑以上内容就结婚是愚蠢的。在她的笔下,简和伊丽莎白嫁给了英俊多金的宾利和达西。在这两段婚姻中,爱情和面包同时存在,但是那毕竟还是在旧日贵族化的欧洲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又有几个女孩能如此幸运呢?美国式的独立自主与理性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受基督教新教伦理熏陶的家庭中,信主、勤奋、爱邻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主流思想,女孩们也因此养成了自然洒脱、独立自主的个性,这在他们的爱情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梅格嫁给一贫如洗的家庭教师约翰,马奇夫妇成为了姑妈口中“不懂事的婴孩”,选择支持大女儿。乔选择拒绝劳里的求婚,因为在她看来她对劳里只有友情。艾米开始选择隐瞒自己的心意,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弗莱德,但她最终选择遵从本心,和劳里收获爱情。相较于《傲慢与偏见》中愚蠢而且轻率的班内特太太,马奇太太的正确引导,是女孩们找到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本书里,女性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理性思考,是前所未有的。它告诉我们,女性在婚姻中,相较于面包,更应该得到的是爱与尊重。
  有关选择的开场白,后面一句是这样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作者想表达的是,女性所能扮演的角色不止一种,女性所拥有的选择也不是一种,每个女性都有权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做出一次次出于爱的本能的选择之后,我们一定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过上想要的生活。
  推荐摘抄
  1. 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但它丝毫不能减少的是你伟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勇气。
  2. 美貌、青春、财富甚至爱情本身,都不能让深得上帝恩宠的人免于焦虑和痛苦,远离哀愁,也无法让他们幸免失去自己最爱的东西。因为,一生中,有些雨必定得下,一些日子必定会黑暗、哀伤、凄凉。
  3. 爱是我们去世时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4.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5. 最具魅力的力量是谦逊。
  6. 才华和优雅假如掌握得有分寸,总在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中被人觉察到,但是无须炫示出来。正像不必把你的帽子、裙子和缎带一下都穿戴上,为的是让别人知道你拥有这些东西。
  书架主我
  建德市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汪欣怡
  推荐理由
  在荒原上听风呼啸
  这是第三次翻开《呼啸山庄》了,越读越有味。其中蕴含的饱满感情只有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爆发。
  读时心中微颤,仿佛是被人扼住咽喉,只得稍稍喘息;读完却觉酣畅,仿佛只身站在荒原的边缘,听风呼啸而过,那虬枝盘曲的荆棘枯木,在狂风中扭曲,编织出一出出荒诞的悲剧,但读者仍能在黑暗荒芜之中看见丝丝人性的微光。
  这是我最喜欢的外国小说,没有之一。
  也许是钟情于那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爱情吧——毛姆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围观”那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抑或是“时代悲剧”,乃至“社会悲剧”。因为“旁观”,所以更加“清楚”——于爱情,于自我。一如在平面的“悲剧”白描上,细细染上了一层阴影,使之更加立体。
  这份疯狂而野性的爱情,也注定只能存在于那样的荒原上。从那场黑暗中抽离,世界或许会显得更加明亮。
  艾米莉·勃朗特用冷静的笔调,借洛克乌德、艾伦·丁恩之口,剖开了那场尘封在“安宁的土地”下的两代人的“三角恋”。概括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他爱她,她也爱他,她却抛弃了他,嫁给了另一个他,最后他成功复仇”的狗血爱情故事,但削皮见骨,《呼啸山庄》其实表达了两种爱情观,折射了人性的矛盾。
  有人说,书中两代人的爱情,实际上实现了由“原始爱”到“文明爱”的跨越。雖然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呼啸山庄》的确以爱情的微小切口洞悉、呈现了那一个时代。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是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一种特殊反抗,这既是贯穿于小说始终的一条线,又是整个故事的精髓。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希斯克利夫是恶的象征,但同时“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作者在引导着读者去发现人性的更多棱、更多面。
  《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书”,一位从未谈过恋爱又英年早逝的女性——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仅凭自己的想象力,就奏出了如此狂热的爱情名曲,用她那黑暗的魔幻般的笔触,营造出一片虚幻离奇却又无比真实动人的荒原。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经典好书,它让我多了一个角度去体察世界,窥探面纱下的爱情。
  这是《呼啸山庄》,在山庄上顽强生存的为数极少的那些树,永远要受呼啸劲风的挫折和摧残,或扭曲折断,或茁壮生长。希望你也能从这本书中发现另一个侧面的人生。
  《呼啸山庄》
  作 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译 者:翟洪霞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推荐摘抄
  1. 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
  2. 生活是一串串的快乐时光,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
  3.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4. 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树林中的叶子,当冬季改变树木的时候,随之就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却像地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爱的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的一部分。
  5.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其他文献
宝应二年(763),历经磨难的唐王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亂。远在蜀地的杜甫喜极而泣,“青春作伴好还乡”,启程归乡。可杜老先生的归乡之旅并不顺畅,他因年迈多病折返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久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开始漂泊流浪。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白帝城外登高望远,睹物伤怀,写下了这首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一片秋季肃杀之景;远处传来猿啸,
期刊
王 玉  青年作家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闲居无聊出门闲逛,遇上了都中旧识冷子兴。两个人契合的原因是贾雨村认为冷子兴“有作为大本领”,冷子兴则想借贾雨村“斯文之名”,仿佛都功利心十足,像是一场商人交易。冷子兴跟贾雨村说起了贾府的家族情况,从宁国公和荣国公说起,历经代字辈(贾代化等)、文字辈(贾敬等)、玉字辈(贾宝玉等)、草字辈(贾蓉等),还
期刊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可以用来形容女孩子,各种各样的女孩子。诸如黛玉般弱柳扶风,又若宝钗般明媚昳丽,再如熙凤般张扬恣意。姹紫嫣红,才使世界的色彩又鲜活几分。  我读《红楼梦》时,有种酸涩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此刻在我眼前的或娇或嗔、或喜或怒的人儿,总有让人潸然泪下的宿命。我会在看到黛玉进贾府时皱起眉头,思量着,假如她从未造访过金陵,从未造访过荣宁二府,从未造访过潇湘馆,只留在姑苏做如海先生的掌上
期刊
【习题呈现】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次瞥见那样的眼神:或许是在我们成功的时候,或许是在我们犯错的时候,或许是在双方激烈冲突之后,又或许是在大家寻求和解之时……  你可曾品味过“那眼神”?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以“那眼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姓名。  【审题立意】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写出生活的真实体验。命题材料
期刊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年来,文物保护类、经典诵读类节目和书籍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那些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华夏“符号”,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比如建筑、陶瓷、漆器、青铜器……这些国之瑰宝,每一样都能成为我们挖掘语文素材的精神母题。作为青少年,我们既是文明的继承者,更应担负起传
期刊
随着大量乡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从农村、乡镇来到城市就读。据杭州市教育局统计,跟随父母来到杭州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到2003年9月止,约为6.5万,到2004年2月,上升到约7.5万,而在2004年9月,这个数字则上升为约8.3万(其中中学生为1万多),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些进城“留学”的少年,离开家乡熟悉的小路,离开儿时玩耍的伙伴,怀着些许好奇、些许恐惧,还有美丽的憧憬来到繁华的
期刊
开栏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第一片叶子悄悄然落到你脚边时,你是否想起了你在春天播下的那颗“种子”?如今,它有收获的模样了吗?  文字,就像是古时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播下的一颗小小种子,当仓颉造出第一个汉字的时候,这颗种子便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这颗种子便承载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与人类文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字有源头”栏目仿佛凿开了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一同
期刊
禹老师: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面并不是很理想,我也想再努力一些,但是每到晚上学习的时候,我还是止不住想去看看漫画、刷刷抖音、打打游戏。每次睡前都后悔万分,但第二天仍重蹈覆辙。所有的事情都没办法快速完成,我很苦恼。  一名苦恼的拖延症患者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期刊
老师:  我现在每周在学校学习5天,周末还要完成很多作业,我觉得学习没有动力,也不快乐,身边很多忙忙碌碌的同学也跟我有一样的抱怨。但是,孔子先生又跟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可是,为什么我马不停蹄地“学而时习之”,却仍旧没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呢?  一个想让自己爱上学习的同学  《论语》总共20篇,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论语·学而第一》开篇就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期刊
戏答元珍  宋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是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的名作。其中颈联有不同版本:“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现代通行本大多采用“夜闻”说。爱琢磨的读者朋友可能會产生疑问:两种表达究竟孰优孰劣?为什么多数版本会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