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爱玲到许鞍华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nw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半生缘》摆脱了以往模仿原著,亦步亦趋的范式,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展现了导演自己的特色。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经典作品的改编愈见成熟。
  关键词:张爱玲;许鞍华;《半生缘》;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109-02
  20世纪80年代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于内地出版,两岸三地迅速兴起一股“张爱玲热”的文学热潮 。這位几乎被现代文学史“遗忘”的作家,在此后的文学进程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张爱玲的文字,不仅收获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的研究探讨,也得到了许多电影人的青睐。从1984年香港导演许鞍华最早拍摄的《倾城之恋》开始,到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以小说《金锁记》和《怨女》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怨女》,再到1994年关锦鹏导演花三年时间筹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直至2018年电影《半生缘》的再度翻拍。几乎每十年期间,张爱玲都会有一部作品因被改编而搬上荧幕,导演们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追寻似乎维持着一种恒温的状态。许鞍华导演翻拍的电影《半生缘》,无疑是致敬张爱玲的众多经典电影中的一个经典。
  一、成功的因素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的美誉。李欧梵就曾说过:“张爱玲对电影的爱好也随之潜入了她的小说,构成了她小说技巧的一个关键元素,成为她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电影艺术的相似契合以及张爱玲文字的独特魅力,促成了电影《半生缘》的成功改编。
  首先,蒙太奇技法的运用。小说《半生缘》以沈世钧的回忆开篇:“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2]。紧接着由沈世钧的回忆带出二人于饭馆初见时的画面。倒叙式的讲述,由一件事勾起另一件事的叙事方式,与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有所区别的是,电影是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两个人交叉讲述的视角作为整部影片的开始基调。先是由顾曼桢讲述她与沈世钧的四次相遇,四次错过。初见前最后一次的擦肩而过之后,将镜头转换到沈世钧。电车上,当路过多年前的那条街道时,沈世钧久远的记忆开始浮现,“年轻的时候,我做过许多无聊的事,也见过许多过后就忘记的面孔。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一全景后,镜头转换进入一家小饭馆,并用一个特写镜头凸现出顾曼桢,解决了先前预设的悬念。蒙太奇技法的运用,很自然地拉开了电影的序幕,而小说与电影技法的契合是该影片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其次,去繁就简的情节改动。《半生缘》全书近350页,而改编的电影仅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为了在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展现长篇小说盘根错节的众多故事,许鞍华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适当的增删和改动,在不违背原著的基础上,又保证了影片情节的自然流动。1.对于次要人物的出场及相关情节的删减:如电影《半生缘》中的沈世钧和顾曼桢恋情不能继续发展的导火索之一的沈父沈啸桐,仅用一个镜头,两句话,“顾小姐你从前来过南京吗?我好像在哪见过呀!”完成了人物的出场设定。删去了小说中张爱玲对沈啸桐年轻时的浪迹生活,以及他生病时徘徊于姨太太与儿子之间的种种描写。2.对小说中凸出情节的改编:如对叔惠与翠芝感情萌芽的改编。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中叔惠与翠芝暗生情愫的开始是在三人同游玄武湖时,沈世钧为翠芝取鞋,留下叔惠和翠芝独处时产生的。影片中沈世钧对翠芝的嫌恶相对小说也弱化了很多。再如沈世钧与顾曼桢、叔惠三人一同照相时,顾曼桢主动给沈世钧擦拭脸上的污点,也与小说中顾曼桢的只是提醒沈世钧的羞涩状态不同。3.手套意象的贯穿加入: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恋情是因手套开始的,电影《半生缘》中延续了这一线索的同时,又将手套这一意象贯穿了整部影片。先是顾曼桢的红手套率先出场,为随后的恋情埋下伏笔;之后沈世钧归还手套促使了两人感情的升温;接着是顾曼桢给沈世钧买手套,三次欲送但终未送出,暗示了两人恋情无果的悲剧。而顾曼桢给沈世钧买手套、送手套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情节,都是小说中没有的。显然,这是导演许鞍华为了电影拍摄效果而有意做的意象加入。影片的最后,在沈世钧与顾曼桢多年之后再度重逢,顾曼桢对沈世钧说到“我们是回不去了”之后,镜头闪回到多年前,沈世钧打着手电筒在树林中为顾曼桢寻找手套的画面,并以沈世钧找到手套后洋溢的笑脸结束整部影片。这一安排让整部电影的结构相对完整,与开头的情节相呼应的同时,也营造出小说结局无奈荒寒的悲凉氛围。
  最后,人物角色的成功选定。梅艳芳饰演的顾曼璐举手投足间将混迹于风月场所的舞女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黎明温和平静的外貌也较贴近沈世钧内向敏感的性格;吴倩莲饰演的顾曼桢虽然较小说多了些开朗大方,但也出色地展现了顾曼桢的明媚倔强;加之黄磊扮演的叔惠聪敏复杂,葛优扮演的祝洪才投机取巧,这些实力演员的出色演技,为整部电影的顺利进行增色良多。
  二、 改编的不足
  虽然这部由许鞍华导演于1997年改编的电影《半生缘》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并一举摘下了台湾金马两项大奖、获香港金像奖七项提名,但由于张爱玲作品本身意蕴的丰厚,在仅有两个小时左右时长的电影里很难表现完全,这也造成了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的一个遗憾。
  首先,张爱玲作品中意象充足,而电影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意象展现出来,这便造成了小说中原有想象空间的丧失;其次,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别精到,如顾曼璐出场时“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2]。文字的简单描绘,便与顾曼璐舞女的身份十分相称。而电影中只能通过人物说话的腔调,涂抹厚厚的口红来表现顾曼璐的舞女身份,这是文学语言美感的失色;再次,由于时长的限制而导致的小说中大量情节的删改,有时难免造成影片的突兀和不连贯之感,这都是电影改编很难避免的;最后,张爱玲的小说虽有大量的电影技法,但是改编意味着二度创造,电影的改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不能百分百地还原,电影改编虽延续了张爱玲作品苍凉的基调,但其程度却遭到了削减。
  三、 受众的扩延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方式,电影与文学的受众群体大有不同。以语言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文学,受众群体一般是知识分子或文学爱好者,接受范围相对狭窄。而电影的受众则不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人民群众,甚或学龄前的儿童,都可以走进影院,感受电影艺术。正是有了电影的发展,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机会品味文学经典,让文学不仅是知识分子才能够欣赏的审美对象,普通群众也能喜闻乐见。电影的改编扩大了文学传播的受众群,延伸了文学传播的范围。电影《半生缘》的成功改编不仅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将张爱玲的经典著作进行了传播。当人们走出影院的同时,会有一部分人愿意回归书本回味经典,对于日渐式微的文学接受而言,这无疑是很好的推动助手。
  四、结 语
  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实现了其对张爱玲经典作品改编的华丽蜕变。同为女性的张爱玲与许鞍华分别用文字和电影展现着她们对人生的别样思考和不同表现。记忆或许会褪色,但经典将永久流传,致敬才女张爱玲、导演许鞍华带给我们永不褪色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徐雪芹.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电影叙事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08(4).
  [2]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众多短视频平台中,“一条”以其独到深厚的美学内容和精准的受众定位,占据了短视频行业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为国内受众所熟知。在短视频形式完全成熟和广告变现达到峰值后,“一条”变现转型所开发的“一条”APP电商平台极具特色,将内容化、共鸣化、互联化的新媒体特征带入商业化的电商领域,结合创新,进行线上线下文化输出。然而这其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核心内容遭到商业化反噬、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近年来热议的鄙视链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鄙视链产生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及最终形态。当个体主动或被动加入某个群体之后,会自动维护群体边界,从而建立群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也正是“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最终鄙视链的每一环都表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但这种共同体在网络社会中会被互联网不断消解,实际上并不稳定。  关键词:鄙视链;社会认同理论;想象的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715、G206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由PC端和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政治传播的新途径,自2019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上线以来,其手机客户端的下载量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突破378万次。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引发的“现象级”关注热潮,是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的一次重
期刊
摘 要:在罗杰斯“创新与扩散”的理论视角下,抖音短视频具有相对优势明显、兼容性强、复杂性低、可试性高、可观察性强的创新属性。目前,短视频在银发族群体中的扩散仍处于缓慢增长的初级阶段,但由于短视频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银发族将可能会成为未来短视频领域的主要使用者,针对银发族的垂直细分短视频产品将出现,从而带动银发族网红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与扩散理论;短视频;银发族用户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摘 要:目前,青年阅读网络娱乐新闻的偏好明显,为准确把握网络娱乐新闻报道对“00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笔者对广州大学城“00后”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N=823)。调查显示,目前网络娱乐新闻报道对青年價值观已造成了传递价值冷漠、动摇传媒公信力、扭曲价值追求、挑战道德底线和缺失人本关怀等负面影响。据此,建议网络娱乐媒体通过遵循“唯才是举”“内外兼修”“乐在其中”等原则加以矫正。  关键词:网络娱乐新
期刊
摘 要:微信小程序自推出以来,一直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其作为一种提供适配精细化的场景服务的工具,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连接在一起。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从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两个维度,结合场景维度变量去分析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为小程序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补充。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感知价值理论;场景维度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指标分析其在Facebook平台上的“一带一路”主题短视频。通过研究发现,其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存在叙事主题比例失衡、叙事符号运用不够成熟、叙事主体数量和身份较为单一和缺乏复合视角等不足,并以此提出提升中国故事效果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Facebook; CGTN;“一带一路”;短视频;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文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联合冲击,湖南广播电视台结合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做了很多媒体融合的实践尝试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本文将从发展战略、商业运作模式等方面详细梳理湖南卫视旗下芒果TV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看法和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实现传统媒体自身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广播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海派美术教育与20世纪中国美术文献展为案例,从民国初期以来,沪上美术教育现象、社会文化、地域划分与教育思想几个层面展开,涉及历史文献及典型作品,结合案例实证,梳理出海派美术教育集群及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划分,重新发掘海派美术教育的文脉价值。  关键词:海派美术教育;策源地;集群;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82-
期刊
摘 要: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地市级传统纸媒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打破“纸媒消亡”的悲观论调,实现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渡转型,成为“濒危”地市级纸媒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阳日报》“报晓风”政务新媒体的成功转型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传统纸媒打造全媒体矩阵的内、外部生态圈层,并由此提出“内破”和“外化”两大战略,探索地市级纸媒转型升级的生存路径。  关键词:《信阳日报》;政务新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