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马复星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西教育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马复星。他先后任教于山西省重点高中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高君宇的母校太原五中和太原九中,在教学及管理上成绩突出,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成为山西有名的中学教师。作为马氏后人和同乡,经本村多人提议,笔者曾于2001年6月9日赴太原,对时已85岁高龄的马复星作了专访。



  马复星,字兴汉,忻府区解原乡乔村人,1917年生,1929年入县立高小读书,1935年毕业于忻县中学初中26班,1937年毕业于太原成成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山西大学物理系,但因“七七事变”而中途辍学。
  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原籍乔村、六石村和涧沟村当过小学教师。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山西第一联合中学高中数理化教师,1948年任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高、初中物理教师,1949年参加革命并留用任教。1953年4月初太原中学校更名为“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后继续任教,因教学成绩突出,1955年被提拔为教导主任(曾兼生产处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升任太原五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与校长携手并肩,艰苦抵御1957年后“反右”“大跃进”对五中造成的不良影响。1962年高考五中名列全省榜首,走出低谷,再现辉煌。
  “文革”十年浩劫期间,马老惨遭迫害,被迫返乡劳动改造8年之久。此间,他既不怨天也不尤人,每日辛勤劳动,闲时读史,相信党和人民会公正处理他的问题,并赋诗一首以自勉:“八载归乡不自哀,尚思为党树人才,总有一日东风来,重返校园放异彩。”
  1975年,马复星重返太原五中,协助校领导组织开门办学工作,学工、学农、学军。1978年9月调太原九中任副书记兼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1988年离休。离休后,他仍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办学3年,开办了高考补习班,圆了不少落榜考生的大学梦。
  马老禀赋非凡且有较高的自学能力,自学成才。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独立思考,边教边学,历时6年,先后自修了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的基础课程及物理系的部分专业课程,具备了大专文化水平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上主攻数理化且以物理见长。他反对傳统的“教师中心论”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遵循“导而弗牵,强而不抑,开而弗达……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他熟悉教材,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洞彻表里,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善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56年,他被评选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太原市优秀教师”,声望日高,深受省市有关领导器重,组织多次报告会推广他的经验,他也应许多学校的邀请作了经验交流报告。
  马老在担任校领导期间,先后学习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史、世界教育史、中外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和学校管理等著作,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因材施教,发展专长”“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有机结合”“班级授课辅之以分流教学”和“继承优良传统,结合国情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改革开放”。由经验型领导提高为理论型领导,并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马老善于民主治校、集中统一指挥,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年度计划都要通过校务会议提出,组织各系统反复讨论,然后集中起来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执行。从而把群众的智慧集中为领导的决策,然后统一指挥,把领导的决策变为群众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动力,群策群力贯彻执行。同时他还建立指挥的反馈系统,及时把执行情况反馈到指挥中心,及时研究,不断改进,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生动活泼,成为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统一的团结战斗群体。
  由于马老的教学成绩和社会影响,他曾担任的社团职务主要有山西省教育学会理事,太原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太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等。
  在教学与管理之余,马老勤于笔耕,撰写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初探》《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接受学习与发现法》《懂、会、运、熟、能五步学习法》等论文,发表于有关报刊,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新的贡献。
  此外,他曾经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当时教育系统纲领性文件《中教五十条》的编写工作(1961年文件下达),为纠正1958年“大跃进”中学校教育方面的极左思潮,依靠教师、尊重教师抓教育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此间,山西省教育厅组织部分数理化名师,由马老担任主编,撰写了《山西省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纲要》一书,由教育厅下发执行。
  总之,马老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业务知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位理论型、进取型的杰出教育工作者。
  晚年的马老,虽然疾病缠身,仍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强调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的能力。他也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多次为家乡捐款。
其他文献
在風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隐蔽战线。这条战线的人员心中怀着坚定的信仰,以对党组织无限的忠诚,隐藏在敌人内部,战斗在敌人心脏,为党秘密搜集、传递情报,完成党组织交给的特殊任务,为革命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路纪宇同志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热血青年  路纪宇同志于1917年12月18日出生在运城西门外西关镇(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城街道)一个路姓富裕中农家庭。8岁进入运城省立
期刊
发动学潮  罗灌中原名罗宿,又名家年、连年,化名洛支,字灌中。1904年出生在屯留栗村一个中农家庭,从小聪明,好学不倦。1920年考入县城高小,1923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省立一中共产党人彭真等人的引导下,他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的理论著作,多次参加学生反帝、反封建统治的爱国运动。罗灌中  1925年,阎锡山搞的“保境安民”“增收房税”遭到工农大众和学生的不满,太原各大中学学生齐集省立一中,举
期刊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是宋朝廉臣包拯留给后世的名言。从古至今,有贤德和智慧的帝王将相、基层官吏都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非常注重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之初,提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纪律,获得群众的拥护。在抗战时期,创建和发展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党、政、军也始终将反贪斗争和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书写了建设廉洁政府和军队的光辉篇章,今天的我们需要继
期刊
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教授是我认识的一位特殊党员,她的特殊之处,一是年老,一是年轻。说她年老,是因为她的年龄大,1921年出生,与党同龄,今年已经整整100周岁了;说她年轻,是因为她党龄并不长,到今年12月才满4年党龄。但在我心里,无论她入党与否,都能称之为我们党员的榜样,值得我们去敬仰和学习。耄耋之年入党  我还记得,当记者问到为何在
期刊
随刘邓大军南下,后勤供给立战功  我是山西武乡县夏家沟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入党。1946年春季,武乡县独立营升编为二野十五军四十三师一二七团,我任该团粮秣管理员。不久,我们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开始了南下战斗的征程。先后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艰苦转战鄂豫皖,投身淮海战役,勇渡长江天险,参加两广战役等。其中在解放鲁山、清华、汤阴、郑州等地的作战中,因我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突出,组织上记
期刊
我的母亲韩育琴(乳名灵爱),1922年7月31日生于山西省安泽县(现名古县)一个小山村充满慈爱的家庭。爱国、开明、兴学扶贫的外祖父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赞成从洪洞县玉峰山普润中学(女生部)辍学的母亲弃笔从戎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战争。1938年母亲参加八路军离开家乡后,外祖父曾长途跋涉到八路军在沁县的联络处去看望过母亲,母亲没想到,那一次却是她与外祖父的最后诀别:在县城沦陷后,回到山村务农的
期刊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倾资创办的。坐落在东南沿海厦门岛的东南端,与金门、台湾仅一水之隔。1937年7月1日改为国立,素有“南方之强”之称。曾在厦门大学就读,是我一生的荣幸,也是我年轻时期最刻骨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  据统计,厦门大学从成立至今,共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40多万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才俊精英。我是厦门大学中文系1959级的毕业生,不敢自诩为人才,但却是蒙受母校
期刊
抗战时期,尤其是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加上华北地区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鼓舞下,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  在大生产运动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女性英模的崛起。在“生产也是抗战”的号召下,她们放开脚步,剪掉发辫,纺纱织布,开荒下种,活跃在民族解放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期刊
沁河两岸有许多地名叫某壁,诸如:秦壁、马壁、王壁、郎壁、孔壁、里壁、郭壁等,唯王壁逸群绝伦,一听就很霸气,一看就很有故事,稍加思索顿觉意味深长,自然就和古代国家、帝王、军队、战争、城垒、城墙、王氏等联系在了一起,究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朝或更远的夏、商、周时代。01 王壁的前身及由来  王壁(当时不叫王壁,且以王壁代称)地处沁水东北部30公里处,夏时属帝都畿内,为冀州所治;商殷属郤国(晋城、济源一带)或
期刊
海外的山西籍华侨华人,如果就人数而言,的确不如南方沿海省份的多。山西的侨务工作,因此被称为“第三世界”也不为过。但山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从事科学技术的不少,在各自领域表现突出,则让世人刮目相看,再不敢以“第三世界”称之。例如,在微波波谱领域做出许多先驱性贡献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任之恭,是山西省沁源县河西村人;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的美籍华人生殖生理学家张民觉,是岚县王狮乡艾蒿沟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