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急功近利成为社会通病,高校大学生也不能免俗。本文就地方普通高校面临如何做好学风建设作些分析。
一、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首先,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象严重。第一课堂冷冷清清,学生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看小说、吃东西、练字,千姿百态;好逸恶劳,理论课大都不预习,不思考,所以很多听不懂,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笔者走访多个学校时发现,每学期前三个月,教室里自习的人都很少。据悉,目前普通大学扩招太快,硬件设施滞后,教室座位不够用,但是早上和晚间很多教室里学生都是稀稀拉拉,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谈恋爱。到了期末考试前夕,所有的教室满座,可见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
其二,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文化常识更是一塌糊涂。笔者和同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除了考试所考知识点以外,其他知识基本不懂;除了专业课选用课本外,很少翻阅相关专业书籍,更不用说通识教育书籍。据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统计,学生去图书馆次数有所增加,但很大一部分是去上网,或看趣味性的报刊,主要涉及健康、美容、明星等方面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大多无人问津。
其三,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因为课上得好不如科研搞得好,高校里教学好和评职称不挂钩,教师积极性不强,备课上课不认真,由于高校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听课不认真,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时有之。很多教师不能结合学生需要,一样的课程年年如此,和社会脱节,缺乏趣味和深度。
二、高校学风下滑的原因
社会风气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盛行。市场经济下,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高校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前途并不一定好,挣钱不一定多,这样打击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目前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很多高校为了上规模,上效益,盲目争硕争博,造成了它们都在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学校领导对学风重视严重不够。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教授博士忙于研究讲学、开会、出成果,年轻教师忙着考博、写文章、上职称,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去一心一意上好本科生的课,课堂质量下降。
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单调、形式化、欠公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高校课程以考试和写论文考核学生,考试一般都是考老师讲授的部分知识,很多老师事先划好范围,学生只要背答案,记性好就可以及格,甚至拿高分。写论文考核,学生一般都是上网或者去图书馆东拼西凑,很少有自己写的,很多老师没有认真判阅,只是做老好人,随便给分,最终学生还是不知道真正的文章怎么写。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脱节。部分院系不能及时和社会联系,市场调查严重不足,更新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及时,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所学跟不上社会需要。
三、上下一心 加强学风建设
首先,从国家和教育部层面说,根据高校办学性质的不同,将高校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根据不同的性质类型,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样避免地方高校盲目追求科研,盲目上规模而忽视教学的现象发生。地方普通高校领导和老师应该谨记培养本科生是中心,认识到学风是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学校工作应该围绕学风建设展开。
其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在管理制度化、纪律化的同时,应该完善教师上课评价机制,把上课水平和职称待遇挂钩,教学优秀和科研优秀同等待遇;建立相关的评课小组,确立领导听课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促进教师上课质量提升;建立教研室,举办相关的大学课堂教学大赛,对获奖老师和参赛给予奖励,从而带动大家上课的积极性。
其三,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及时和社会单位企业联系,注意调查市场需求和就业跟踪。二级学院和系别成立专业调研小组,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其四,要调动院系和班级基层的活力,鼓励学生考研和参与教师的科研。围绕第一课堂举办相关的活动,例如举行相关知识竞赛,专业拓展训练,见习,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考研不仅是就业和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出路,也是学风进步的一大推动力,现在有部分学校采取导师制,这是很好的尝试,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要根据专业特色、学校和地方特色开展工作。
总之,学风建设是校风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地方普通高校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群体立足,必须重视学风建设,必须审时度势,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首先,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象严重。第一课堂冷冷清清,学生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看小说、吃东西、练字,千姿百态;好逸恶劳,理论课大都不预习,不思考,所以很多听不懂,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笔者走访多个学校时发现,每学期前三个月,教室里自习的人都很少。据悉,目前普通大学扩招太快,硬件设施滞后,教室座位不够用,但是早上和晚间很多教室里学生都是稀稀拉拉,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谈恋爱。到了期末考试前夕,所有的教室满座,可见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
其二,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文化常识更是一塌糊涂。笔者和同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除了考试所考知识点以外,其他知识基本不懂;除了专业课选用课本外,很少翻阅相关专业书籍,更不用说通识教育书籍。据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统计,学生去图书馆次数有所增加,但很大一部分是去上网,或看趣味性的报刊,主要涉及健康、美容、明星等方面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大多无人问津。
其三,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因为课上得好不如科研搞得好,高校里教学好和评职称不挂钩,教师积极性不强,备课上课不认真,由于高校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听课不认真,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时有之。很多教师不能结合学生需要,一样的课程年年如此,和社会脱节,缺乏趣味和深度。
二、高校学风下滑的原因
社会风气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盛行。市场经济下,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高校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前途并不一定好,挣钱不一定多,这样打击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目前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很多高校为了上规模,上效益,盲目争硕争博,造成了它们都在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学校领导对学风重视严重不够。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教授博士忙于研究讲学、开会、出成果,年轻教师忙着考博、写文章、上职称,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去一心一意上好本科生的课,课堂质量下降。
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单调、形式化、欠公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高校课程以考试和写论文考核学生,考试一般都是考老师讲授的部分知识,很多老师事先划好范围,学生只要背答案,记性好就可以及格,甚至拿高分。写论文考核,学生一般都是上网或者去图书馆东拼西凑,很少有自己写的,很多老师没有认真判阅,只是做老好人,随便给分,最终学生还是不知道真正的文章怎么写。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脱节。部分院系不能及时和社会联系,市场调查严重不足,更新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及时,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所学跟不上社会需要。
三、上下一心 加强学风建设
首先,从国家和教育部层面说,根据高校办学性质的不同,将高校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根据不同的性质类型,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样避免地方高校盲目追求科研,盲目上规模而忽视教学的现象发生。地方普通高校领导和老师应该谨记培养本科生是中心,认识到学风是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学校工作应该围绕学风建设展开。
其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在管理制度化、纪律化的同时,应该完善教师上课评价机制,把上课水平和职称待遇挂钩,教学优秀和科研优秀同等待遇;建立相关的评课小组,确立领导听课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促进教师上课质量提升;建立教研室,举办相关的大学课堂教学大赛,对获奖老师和参赛给予奖励,从而带动大家上课的积极性。
其三,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及时和社会单位企业联系,注意调查市场需求和就业跟踪。二级学院和系别成立专业调研小组,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其四,要调动院系和班级基层的活力,鼓励学生考研和参与教师的科研。围绕第一课堂举办相关的活动,例如举行相关知识竞赛,专业拓展训练,见习,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考研不仅是就业和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出路,也是学风进步的一大推动力,现在有部分学校采取导师制,这是很好的尝试,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要根据专业特色、学校和地方特色开展工作。
总之,学风建设是校风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地方普通高校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群体立足,必须重视学风建设,必须审时度势,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