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大鼓的制作技艺及艺术特征

来源 :民族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傣语称为“光”,是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它随时保佑着傣族人民平安、吉祥、幸福。傣族的“光”依它的大小、形状及用途的不同而分为“光倒皮里”、“光兵”、“光几拉”、“光妥”、“光哆”、“光总”六种。“光倒皮里”也称“光龙瓦”(佛寺大鼓),是傣族鼓中最大的一种两面鼓,鼓身呈圆柱形,选用最好的树木凿成,鼓长5尺至6尺许,直径在1米左右大小不一,蒙黄牛皮。鼓两面圆周插着间隔8公分左右的小圆拓,傣语称它为“很农光”(鼓的奶头),横置,平时都摆在佛寺的“洪跟凳”(鼓房)或佛寺里面。在“光倒皮里”的正面左
其他文献
翻飞的彩扇,飞旋的舞步,熟悉的花灯,悦耳的乡音,热情的花鼓……7月20日,第三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大型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聂耳音乐广场举行。数千人演出,数千人观看,万众
非常荣幸能参加由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和《民族音乐》杂志主办的"杨明音乐作品研讨会",见到了各位前辈和云南省著名的词曲作家,感到非常的开心。多年来,唱过很多位前辈的作品,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