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学得法者,使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滋味无穷;教学不得法者,则使学生如进迷宫、望而生畏,进而厌烦。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政治课上得更生动一些、更鲜活一些,我认为,讲究教学艺术,是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焕发新课程课堂生命力的有力推动器。据此,浅谈几点体会,以求教同行。
一、更新观念,笑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起主导地位,是课堂的中心,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新课改理念则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更新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主体;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也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交互关系。
2.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真正做学生的“学生”,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必须“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而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虚心互学;必须 “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习的激励者;更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性和生活经验较为欠缺的理论知识,则不能完全去做学生的“学生”。
二、增强课堂调控,正确处理好自主与自由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政治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采取了“放”的策略。“放”是正确的,然而,有的课堂放到了让学生“自由”学习、随意学习的地步。学生阅读之前没有教师的恰当指导,学生阅读之中没有教师的任何点拨,学生阅读之后没有实效性的反馈矫正,甚至有的课堂学生愿意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愿意做哪些题就做哪些题。合作探究也是充分“自由”,学生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说到什么程度就说道什么程度,于是出现了讨论发言离题万里、言不及意的现象,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课堂小结由学生去做这无可厚非,但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时候教师也听之任之,惟恐被别人说成是不尊重学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阅读和讨论成了过场“秀”,而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自主。
笔者曾在某校听了初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课,教师讲授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框题,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是每个小组(共4组)派一名代表轮番上讲台宣读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小论文。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把课前写好的读了一遍。因为教师未做任何具体的指导和要求,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而实际上是仅有新课程的理念而没有新课程的本质和要求,成了一个徒有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
事实上,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忽视教师的作用,是盲目的随意状态下的学习,因而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而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计划、指导、引领、点拨、监控,只是教师把上述行为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握“度”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已经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当学生需要指点时,必须指点;当学生需要帮助梳理深化时,必须帮助梳理深化;当学生需要提供情境支持时,必须提供必要的情境支持;当学生需要教师作出示范时,必须作出示范。
三、讲求处理艺术,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新教材的“度”
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但相比传统教材的严密逻辑,新教材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在知识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上存在少许缺陷。如第九册教材第一课中,有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知识,而对生产力的概念并未做任何介绍,更没有作出深入的详尽分析,学生听到生产力会觉得一头雾水。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会给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挑战,甚至有的会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必须对新教材要有深刻的认识,掌握驾驭新教材的艺术和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又可挖掘的学习材料,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创设课堂情境,构建课堂教学和谐的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師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出现灵火。”课堂上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之火。和谐的情感氛围,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形成特殊的教育功能。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对政治课教学要倾注满腔热情,课堂上要充满激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及对本学科的热爱,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 “神九”探月、蛟龙出海等振奋人心的喜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教师要充满激情、慷慨激昂地讴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歌颂党的领导,赞美中华民族的智慧。激情的渲染,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自豪感,增强对所学政治理论的信仰和情感上的认同。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展现、演绎教材内容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这不仅要求政治教师在专业理论上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艺术。有时一则美丽的童话,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甚至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词,都可能增加一堂课的情感色彩。
五、挖掘前进动力,以和谐课堂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用鼓励性语言,如用“相信你的能力”“你的思维很多创见”等语言给学生以精神鼓励。当教师偶有疏忽出错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利用契机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对差生多些偏爱,让他们在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七年级下册"与快乐相伴"的新课导入是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奶奶雨天担心小儿子的干洗店无法晒衣服,晴天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店没有生意,要求学生对老奶奶说一句话,能使老奶奶眉开眼笑。按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我说完要求,思维快的学生就早已经把答案兴奋地说出来了。记得我去初一某班上这课的时候,一说完故事,立刻做了个示意大家安静的动作,接着才提问。同学们基本都知道答案了,但我特意请了班中成绩最差、平时最自卑内向的一个女孩起来回答,当她小声说出简单的答案后,我立刻竖起拇指,说了句:“聪明!”我从女孩害羞的脸上看到了自信。从此以后,每节课,这个女孩都始终抬头听课,认真思考,这个班中的其他几个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比变得爱发言了。作为中学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更多地关心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情感,通过精神鼓励,能有效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共同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和谐班级。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正所谓“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一、更新观念,笑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起主导地位,是课堂的中心,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新课改理念则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更新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主体;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也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交互关系。
2.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真正做学生的“学生”,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必须“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而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虚心互学;必须 “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习的激励者;更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性和生活经验较为欠缺的理论知识,则不能完全去做学生的“学生”。
二、增强课堂调控,正确处理好自主与自由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政治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采取了“放”的策略。“放”是正确的,然而,有的课堂放到了让学生“自由”学习、随意学习的地步。学生阅读之前没有教师的恰当指导,学生阅读之中没有教师的任何点拨,学生阅读之后没有实效性的反馈矫正,甚至有的课堂学生愿意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愿意做哪些题就做哪些题。合作探究也是充分“自由”,学生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说到什么程度就说道什么程度,于是出现了讨论发言离题万里、言不及意的现象,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课堂小结由学生去做这无可厚非,但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时候教师也听之任之,惟恐被别人说成是不尊重学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阅读和讨论成了过场“秀”,而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自主。
笔者曾在某校听了初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课,教师讲授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框题,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是每个小组(共4组)派一名代表轮番上讲台宣读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小论文。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把课前写好的读了一遍。因为教师未做任何具体的指导和要求,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而实际上是仅有新课程的理念而没有新课程的本质和要求,成了一个徒有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
事实上,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忽视教师的作用,是盲目的随意状态下的学习,因而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而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计划、指导、引领、点拨、监控,只是教师把上述行为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握“度”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已经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当学生需要指点时,必须指点;当学生需要帮助梳理深化时,必须帮助梳理深化;当学生需要提供情境支持时,必须提供必要的情境支持;当学生需要教师作出示范时,必须作出示范。
三、讲求处理艺术,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新教材的“度”
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但相比传统教材的严密逻辑,新教材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在知识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上存在少许缺陷。如第九册教材第一课中,有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知识,而对生产力的概念并未做任何介绍,更没有作出深入的详尽分析,学生听到生产力会觉得一头雾水。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会给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挑战,甚至有的会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必须对新教材要有深刻的认识,掌握驾驭新教材的艺术和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又可挖掘的学习材料,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创设课堂情境,构建课堂教学和谐的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師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出现灵火。”课堂上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之火。和谐的情感氛围,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形成特殊的教育功能。
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对政治课教学要倾注满腔热情,课堂上要充满激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及对本学科的热爱,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 “神九”探月、蛟龙出海等振奋人心的喜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教师要充满激情、慷慨激昂地讴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歌颂党的领导,赞美中华民族的智慧。激情的渲染,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自豪感,增强对所学政治理论的信仰和情感上的认同。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展现、演绎教材内容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这不仅要求政治教师在专业理论上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艺术。有时一则美丽的童话,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甚至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词,都可能增加一堂课的情感色彩。
五、挖掘前进动力,以和谐课堂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用鼓励性语言,如用“相信你的能力”“你的思维很多创见”等语言给学生以精神鼓励。当教师偶有疏忽出错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利用契机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对差生多些偏爱,让他们在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七年级下册"与快乐相伴"的新课导入是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奶奶雨天担心小儿子的干洗店无法晒衣服,晴天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店没有生意,要求学生对老奶奶说一句话,能使老奶奶眉开眼笑。按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我说完要求,思维快的学生就早已经把答案兴奋地说出来了。记得我去初一某班上这课的时候,一说完故事,立刻做了个示意大家安静的动作,接着才提问。同学们基本都知道答案了,但我特意请了班中成绩最差、平时最自卑内向的一个女孩起来回答,当她小声说出简单的答案后,我立刻竖起拇指,说了句:“聪明!”我从女孩害羞的脸上看到了自信。从此以后,每节课,这个女孩都始终抬头听课,认真思考,这个班中的其他几个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比变得爱发言了。作为中学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更多地关心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情感,通过精神鼓励,能有效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共同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和谐班级。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正所谓“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