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一例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患者女性,21岁,以面部不对称半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下颌骨囊肿,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枕骨、蝶骨、颞骨、下颌骨体部和髁状突多发性海绵样改变,于全身麻醉下行下颌骨病灶刮治术,术后病理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术后患者面型较前无明显变化,随访12个月影像学显示下颌骨病灶区较之前有新生骨质形成。

其他文献
难治性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指1年内经推荐的药物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仍有持续的鼻窦炎症状的患者。慢性鼻窦炎(CRS)的长期病程表明宿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目前CRS关注点已转移到致病因素产生的组织炎症效应上。DTRS有多种易感因素,除了Ⅱ型炎性反应、变态反应外,还有免疫缺陷、遗传因素等。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DTRS的重要手段,术后联合应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额骨干骺端发育不良2型成年男性患者,其临床表现为眶上嵴突出、宽鼻梁、小下颌,同时合并多发颞骨骨瘤、手足畸形、脊柱侧弯、感音神经性聋,基因学检测发现n MAP3K7基因的杂合错义变异c.1454C>T/p.P485L。对该患者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颞骨骨瘤切除及外耳道重建术,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术后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达5级,即不借助唇读可理解常用短语。n
期刊
目的:系统评价多药耐药基因1 (MDR1)C1236T和G2677T/A多态性对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FK506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11月.收集MDR1 (C1236T,G2677T/A)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受者FK506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中文5篇,英文7篇)相关研究,共
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清除随空气吸入呼吸道的病原微粒。纤毛作为黏液纤毛清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来源,其功能障碍会导致多种鼻、咽及肺部疾病。近年来成像技术的发展对于纤毛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成像技术在纤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的进展,主要包括经典的电子显微镜、高速显微摄影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并对纤毛的体内成像技术现状作一描述和展望。
期刊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常见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有显著影响。现有的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方法难以控制某些难治性CRSwNP的疾病进展,生物制剂为CRSwN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度普利尤单抗、奥马珠单抗和美泊利单抗先后完成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三期研究,结果显示其可明显改善难治性CRSwNP患者的多项评价指标。未来应开展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探明其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
患者男,61岁,因“复发性喉癌再次手术及放疗后2年,颈部肿痛、异味2个月”就诊于重庆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查体:造瘘口周围有大量坏死组织,造瘘口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奇臭。颈部磁共振(MR)检查示:颈部软组织肿胀。入院诊断为复发性喉癌放射性软组织坏死。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最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控制炎性反应的综合治疗,患者治愈出院。
期刊
目的:下颌前移矫治器(MADs)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常用方法之一。成人下颌骨前突通常伴有面部侧貌不协调,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OA)是面部正畸治疗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对上颌窦的影响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上颌窦相关测量数据,探讨配戴口腔矫治器对上颌窦气化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例韩国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前采用锥形束CT扫描进行头面部三维图像重建,每天配戴仿生口腔矫治器治疗12~16 h,每月测量颚骨宽度和上颌窦体积,治疗完成后拆除口腔矫
期刊
本文介绍了3例鼻内镜下等离子切除儿童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经验。3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打鼾伴间断性鼻出血,其中1例为10岁女童,初期曾误诊为鼻腔恶性肿瘤并给予活检。术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鼻内镜、CT及MRI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成功后即刻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离子全程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随访3~6个月,患儿均无鼻塞、鼻出
期刊
目的:起源于面神经管的脑脊液漏被认为是由于蛛网膜下腔沿面神经颞骨内段向膝状神经节或更远端区域异常延伸所致,但其病因尚不明确。尽管该病是颞骨脑脊液漏的一种罕见病因,但由于存在脑膜炎反复发作的风险、脑脊液漏的解剖位置难以确定以及与手术修补困难,临床上仍可出现严重的后果。本文报道了3例面神经管膝状窝蛛网膜囊肿伴或不伴脑脊液漏的临床病例,并从1组人颞骨标本中发现了这种罕见临床现象的组织病理学联系。儿童与成人患者的脑脊液漏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颞骨组织学显示蛛网膜下腔在面神经管异常延伸,这可能是蛛网膜囊肿形成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