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美化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体验环境创美丽特校。
【关键词】美 体验 教育 残疾听障生 听障生 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74-02
美是通过人的感知器官感受到的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活动过程,是人内心的一种体验活动;理解“体验”的含义,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体验教育意义重在让听障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我把入手点放在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育基地上,通过设立适合残疾儿童成长的岗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美感的体验实践活动。在体验生活的阵地和岗位上,鼓励听障生积极参与建设体验阵地、利用体验阵地的过程中,既发扬了听障生的自主精神,又培养了听障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美化的物质环境
1.环境布置的审美化
(1)教室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正如他表述的,听障生的体验更注重知识与自己的关系。每天听障生接触的环境是教室,那么抓住教室这个巨大的示范,让它那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直接影响着置身于其中的听障生,使每一个听障生心态自然、心情舒畅。
听障生的视觉是正常的,他们观察事物的眼睛是敏锐的,他们对图画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比较快。利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使它们都会说话,当它们被听障生当作认识和体验的对象、材料后,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因素。教室的墙壁旁,放置着同学的美术作品,不评价作品到底如何,进入这样的环境,周围的氛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惊讶、一种敬佩,作为听障生,那就是一种自豪,上课时也特别有精神。处于学习的状态中,处在胜利上的成就感都在激起听障生们创作的灵感、欲望,开拓创新的意识。相反有些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节目的质量上,忽视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听障生在缺乏相应的激情事物的环境中,对课堂投入的精力自然不足。
通过教室的设计、布置来构成一种积极的振奋的外部物质环境,让听障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从而达到促进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发展的效果。
(2)黑板报
组织听障生亲手设计、布置学习环境,大家一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创造性需要,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达到调动自身创新能动性的目的。每次的活动,主题会标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位于黑板上醒目的主题能提示听障生现在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引导在思想上走神的听障生重新回到活动中来。听障生一旦专注于某件事情事,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并且可以做得很好。
2.活动内容的审美化
(1)注重活动语言的美
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活动中言语的表达要通俗易懂,富有感召力,尤其主持人的台词要杜绝讲空话、大话、套话。尽管听障生听不到,但是老师可以用手语和表情向他们传达多样的信息,他们一样可以感受这美的语言。我校聋部三(1)班《夸夸我自己》的主题班会,听障生三改串联词,不是文采不好,而是过于好,太适合朗诵,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开朗诵会比较适合,对于活动的主持稿来说,缺少与观众的沟通的因子,观众听完主持人的台词,还要细细琢磨其涵义,没有一种美的享受与遐想,因而参与活动的兴趣骤然下降,减弱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把自己的想法,观众的反馈和写稿的同学交流,让听障生明白改稿的原因,听障生乐意接受,经过讨论、修改、排练,听障生决定只保留开头和结尾的台词,中间的台词修改成谈话式的语言,能时不时与观众交流,用语言激起现场气氛,正式上课气氛十分热烈。听障生们能三次改写串联词,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肯定的越级,美的观念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2)注重活动游戏的美
游戏也是一个互动过程,活动中游戏的分量要安排得当,既富有美感又要有教育意义。听障生比普通学生更信任老师,更依赖于老师,他们觉得老师的一切都是美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他们。在游戏当中,我让听障生画出自己眼中漂亮的老师,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气氛到了高潮,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听障生更爱老师了。令人感叹的是我们的听障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美感。
3.活动设置的审美化
我们充分认识到,座位的编排方式在物质环境优化中的作用,课桌椅、教学工具、设备等教学设施对优化物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的听障生人数都在十个左右,所以,我们经常根据活动的需要,变听障生秧田式的座位形式为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等不同变式,这些都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座位的调整适应活动的变化,这样的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课堂气氛宽松,听障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出自如,不会因为想离开座位,急于上台表演却因为卡在两个桌子之间的夹缝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这样听障生好不容易进入的学习状态,浓烈的活动气氛一下子就冲淡,教学成效当然不明显。
二、创设美化的人文环境
1.教师用赞美的眼光,使听障生个性得到发展
听障生是聪明、可爱的。在平时,经常能看到听障生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收获,自由自在地相互交流,共同获得新的东西。一次,听障生们在交流踢毽子的经验,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毽子可以在他们的脚边自由跳跃,还可以转身回踢。我就凑上去,“看你们玩得真棒,怎么玩,教教我吧!”一句话使得在场的孩子们纷纷请愿,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我顺水推舟,让听障生以此为主题展开活动。听障生有的查找毽子的起源,有的寻找它的发展,有的练习怎样玩出更多的花样,还有的几人一组踢毽子比赛,在活动中他们自由发挥,带着强烈的自主性参与,兴致高涨。教师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发生在听障生身上的事情,通过与听障生的交流,一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得听障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活动,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教师与听障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2.教师用平等的眼光,使听障生个性得到尊重
听障生是纯真、活泼的。在活动中,教师要从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做听障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活动中,把红领巾佩带胸前,有时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有时坐在听障生的中间,和他们一起鼓掌、一起欢呼,教师参与到听障生当中,师生之间有合作意识,让听障生倍感亲切,心情异常放松,真正体验到一种愉悦感,一种幸福感,一种满足感。
在平时练习中,听障生自己排练挺好的,结果却多次出现一上台就忘词的现象。听障生的表现和我的直觉告诉我,周围空气中有些“紧张分子”在乱窜。为什么呢?他们的老师正严肃地望着,脸上阴晴不定,甚至有时还要打断听障生,提出整改的意见。虽然教师是出于提高节目质量的考虑,但听障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在这种“旁人的效应”干扰下,缺乏心理安全感,致使思维混乱。在正式活动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和听障生在如话家常般的情境中互动,这些情况就消失了,彼此情感交流默契,听障生人格自由舒展,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要共同创造一个师生合作的良好局面,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听障生,努力营造一个听障生自己的活动家园。
三、创设美化的体验环境
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就容易丢失自我,没有体验,感知也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获得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中曾经提到二亲原则:一亲万物,二亲人民。其主要的意思是要求教育在大自然中进行,要联系生活,联系实践,在这样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听障生心灵是美的、善良的,一个品德良好的、情感高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1.孝敬教育中的自我感悟与发现。
中国的“孝道”观念根深蒂固,多少人因“孝”而被世人歌唱传诵。如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孩子们在你宠我爱的条件下成长着,大人的言行让他们感受到家长为自己的付出的一切都是理应如此的,他们的孝敬观念十分的淡薄。同样,听障生中大部分也是被父母溺爱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寒假快到了,我班准备开展“我的小小记事本”的活动。要求每个听障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把自己放假这几天回家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等放假结束后再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说一说。
2.美术创新活动中的情感抒发着美的视觉。
体验教育,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的是一种双项沟通,它不强求一个模子的认识,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性化的过程。
喜爱画画是听障生的一大特点。他们一旦开始画画就出奇的认真、专注。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全校展开“我是小画家”的创新活动。听障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手,挖掘出美的东西,并夸大化的展示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并且自己把它展现出来。这个活动让听障生体验的是新奇,他们把自己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来,变成现实的可触摸、可感知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断充斥着听障生的眼球,撞击着听障生的情感。
每次活动的完成都充满着故事,有喜的,有悲的,一切活动的发生听障生们都亲身体验过,会成为他们心灵里最真切的,最动人的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我们无法估计它对他们的震撼或帮助、或启迪有多大,但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在成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军著《特殊教育热点专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美 体验 教育 残疾听障生 听障生 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74-02
美是通过人的感知器官感受到的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活动过程,是人内心的一种体验活动;理解“体验”的含义,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体验教育意义重在让听障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我把入手点放在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育基地上,通过设立适合残疾儿童成长的岗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美感的体验实践活动。在体验生活的阵地和岗位上,鼓励听障生积极参与建设体验阵地、利用体验阵地的过程中,既发扬了听障生的自主精神,又培养了听障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美化的物质环境
1.环境布置的审美化
(1)教室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正如他表述的,听障生的体验更注重知识与自己的关系。每天听障生接触的环境是教室,那么抓住教室这个巨大的示范,让它那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直接影响着置身于其中的听障生,使每一个听障生心态自然、心情舒畅。
听障生的视觉是正常的,他们观察事物的眼睛是敏锐的,他们对图画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比较快。利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使它们都会说话,当它们被听障生当作认识和体验的对象、材料后,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因素。教室的墙壁旁,放置着同学的美术作品,不评价作品到底如何,进入这样的环境,周围的氛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惊讶、一种敬佩,作为听障生,那就是一种自豪,上课时也特别有精神。处于学习的状态中,处在胜利上的成就感都在激起听障生们创作的灵感、欲望,开拓创新的意识。相反有些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节目的质量上,忽视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听障生在缺乏相应的激情事物的环境中,对课堂投入的精力自然不足。
通过教室的设计、布置来构成一种积极的振奋的外部物质环境,让听障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从而达到促进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发展的效果。
(2)黑板报
组织听障生亲手设计、布置学习环境,大家一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创造性需要,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达到调动自身创新能动性的目的。每次的活动,主题会标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位于黑板上醒目的主题能提示听障生现在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引导在思想上走神的听障生重新回到活动中来。听障生一旦专注于某件事情事,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并且可以做得很好。
2.活动内容的审美化
(1)注重活动语言的美
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活动中言语的表达要通俗易懂,富有感召力,尤其主持人的台词要杜绝讲空话、大话、套话。尽管听障生听不到,但是老师可以用手语和表情向他们传达多样的信息,他们一样可以感受这美的语言。我校聋部三(1)班《夸夸我自己》的主题班会,听障生三改串联词,不是文采不好,而是过于好,太适合朗诵,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开朗诵会比较适合,对于活动的主持稿来说,缺少与观众的沟通的因子,观众听完主持人的台词,还要细细琢磨其涵义,没有一种美的享受与遐想,因而参与活动的兴趣骤然下降,减弱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把自己的想法,观众的反馈和写稿的同学交流,让听障生明白改稿的原因,听障生乐意接受,经过讨论、修改、排练,听障生决定只保留开头和结尾的台词,中间的台词修改成谈话式的语言,能时不时与观众交流,用语言激起现场气氛,正式上课气氛十分热烈。听障生们能三次改写串联词,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肯定的越级,美的观念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2)注重活动游戏的美
游戏也是一个互动过程,活动中游戏的分量要安排得当,既富有美感又要有教育意义。听障生比普通学生更信任老师,更依赖于老师,他们觉得老师的一切都是美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他们。在游戏当中,我让听障生画出自己眼中漂亮的老师,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气氛到了高潮,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听障生更爱老师了。令人感叹的是我们的听障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美感。
3.活动设置的审美化
我们充分认识到,座位的编排方式在物质环境优化中的作用,课桌椅、教学工具、设备等教学设施对优化物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的听障生人数都在十个左右,所以,我们经常根据活动的需要,变听障生秧田式的座位形式为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等不同变式,这些都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座位的调整适应活动的变化,这样的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课堂气氛宽松,听障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出自如,不会因为想离开座位,急于上台表演却因为卡在两个桌子之间的夹缝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这样听障生好不容易进入的学习状态,浓烈的活动气氛一下子就冲淡,教学成效当然不明显。
二、创设美化的人文环境
1.教师用赞美的眼光,使听障生个性得到发展
听障生是聪明、可爱的。在平时,经常能看到听障生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收获,自由自在地相互交流,共同获得新的东西。一次,听障生们在交流踢毽子的经验,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毽子可以在他们的脚边自由跳跃,还可以转身回踢。我就凑上去,“看你们玩得真棒,怎么玩,教教我吧!”一句话使得在场的孩子们纷纷请愿,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我顺水推舟,让听障生以此为主题展开活动。听障生有的查找毽子的起源,有的寻找它的发展,有的练习怎样玩出更多的花样,还有的几人一组踢毽子比赛,在活动中他们自由发挥,带着强烈的自主性参与,兴致高涨。教师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发生在听障生身上的事情,通过与听障生的交流,一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得听障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活动,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教师与听障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2.教师用平等的眼光,使听障生个性得到尊重
听障生是纯真、活泼的。在活动中,教师要从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做听障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活动中,把红领巾佩带胸前,有时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有时坐在听障生的中间,和他们一起鼓掌、一起欢呼,教师参与到听障生当中,师生之间有合作意识,让听障生倍感亲切,心情异常放松,真正体验到一种愉悦感,一种幸福感,一种满足感。
在平时练习中,听障生自己排练挺好的,结果却多次出现一上台就忘词的现象。听障生的表现和我的直觉告诉我,周围空气中有些“紧张分子”在乱窜。为什么呢?他们的老师正严肃地望着,脸上阴晴不定,甚至有时还要打断听障生,提出整改的意见。虽然教师是出于提高节目质量的考虑,但听障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在这种“旁人的效应”干扰下,缺乏心理安全感,致使思维混乱。在正式活动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和听障生在如话家常般的情境中互动,这些情况就消失了,彼此情感交流默契,听障生人格自由舒展,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要共同创造一个师生合作的良好局面,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听障生,努力营造一个听障生自己的活动家园。
三、创设美化的体验环境
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就容易丢失自我,没有体验,感知也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获得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中曾经提到二亲原则:一亲万物,二亲人民。其主要的意思是要求教育在大自然中进行,要联系生活,联系实践,在这样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听障生心灵是美的、善良的,一个品德良好的、情感高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1.孝敬教育中的自我感悟与发现。
中国的“孝道”观念根深蒂固,多少人因“孝”而被世人歌唱传诵。如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孩子们在你宠我爱的条件下成长着,大人的言行让他们感受到家长为自己的付出的一切都是理应如此的,他们的孝敬观念十分的淡薄。同样,听障生中大部分也是被父母溺爱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寒假快到了,我班准备开展“我的小小记事本”的活动。要求每个听障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把自己放假这几天回家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等放假结束后再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说一说。
2.美术创新活动中的情感抒发着美的视觉。
体验教育,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的是一种双项沟通,它不强求一个模子的认识,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性化的过程。
喜爱画画是听障生的一大特点。他们一旦开始画画就出奇的认真、专注。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全校展开“我是小画家”的创新活动。听障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手,挖掘出美的东西,并夸大化的展示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并且自己把它展现出来。这个活动让听障生体验的是新奇,他们把自己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来,变成现实的可触摸、可感知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断充斥着听障生的眼球,撞击着听障生的情感。
每次活动的完成都充满着故事,有喜的,有悲的,一切活动的发生听障生们都亲身体验过,会成为他们心灵里最真切的,最动人的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我们无法估计它对他们的震撼或帮助、或启迪有多大,但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在成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军著《特殊教育热点专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