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个为国分忧的人——自减定量供饭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小传:李超群, 17岁应征入伍,是雷锋生前所在连队的连长,也是雷锋的入党介绍人。
  入伍不久,我就发现雷锋和别的新兵不太一样,融入部队特别快,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高。
  1959年6月9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在军队中深入进行当前经济情况的宣传解释工作的紧急通知》。1960年8月,总政治部下达《关于进行节约粮食的宣传解释工作和支援救灾的指示》。同年8月和11月,中央军委两次批转总后勤部党委关于节约粮食、降低粮食定量的方案,规定军官每人每月减少粮食定量3至3.25公斤,士兵每人每月节约1.75至2公斤,全军每年为国家节省粮食2500万至3500万公斤。
  为了支援灾区人民,连队官兵也实行定量供饭,就是每个人自报定量,由炊事班分发到饭盒里。雷锋找到我说:“连长,我要改定量,我每天吃二两粮就够了。”我说:“那怎么行,你要出车,还要执勤,饭吃不够要饿晕的,我做主,你一顿二两,一天六两。”
  那时候,官兵都很自觉,本来战士的定量每天是一斤五两,经过动员,有的自報一斤二两,有的只报九两,而雷锋的定量是全连最少的。有一次连队出去打猪草,炊事班把中午的盒饭发给大家带着。有一位战士太饿了,还没到吃午饭时就把饭吃了。中午吃饭时,那位战士背对着大家站在树林里。雷锋发现后,走上前对他说:“我今天肚子不舒服,我的饭给你吧!”说着还用手捂着肚子,装出一副难受的样子。这件事在今天不算什么,可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宁可自己饿肚子也把饭让给战友吃,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雷锋还制作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废铜烂铁,包括牙膏皮都收集起来,有的用到了修理上,有的卖给废品收购站,用所得的钱买本子铅笔给战友们和他辅导的学生。每年发军装他都少领一套,对连队所有的活动、工作和任务,他都积极负责。外出执行任务在公共场所,扶老携幼。雷锋表现优秀,很快被连队树为典型,1960年9月份,刚入伍半年多的雷锋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同年10月,我和当时的指导员高士祥共同介绍雷锋加入党组织。入党那天,雷锋激动地哭了。
  后记:83岁的老连长,戴着老花镜,手捧当年几张雷锋的老照片,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他又瘦又小,眼睛大,眉毛黑,人长得很精神,一看就非常机灵。我想念他啊!”
其他文献
煎熬,军旅生涯中每一次选择,都像一把刀架在脖子上,逼着人作决断。喜欢《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的第74集团军某旅车长王锐,做的最利落的事,就是在煎熬中作出常人难以作出的决断天上星海一片,地上蛙声四起。  “快熄灯了。”中士王锐对了下表,敲完最后一节履带,拉起帆布,把两栖装甲突击车盖上,完成了海训归来的保养。走到车库门口,炮长黄旭提议玩一把“蒙眼认车”。王锐点头答应,疲倦的双眼立马被捂住。  车库里停放
期刊
某旅“红一连”,其前身是湘赣边的一支农民自卫军,曾参加过著名的秋收起义。1927年10月15日,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带领该连6名新党员庄严宣誓,次  日便成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  支部建在连上,传统代代相传  火热仲夏,“红一连”月评6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如期展开。党支部书记王玉光宣读完表彰名单后,6名优秀党员在激昂的连歌声中,走上前台披红戴花,并面向党旗庄严
期刊
人物小传:赵阳城,曾任长沙市望城县县委书记,雷锋生前领导,被称为“雷锋书记”。  雷锋初到望城县是给县委书记张兴玉当公务员。  沩水河沿经湘潭地区,经常泛滥成灾。1957年,湘潭地区(即沩水河沿经的各县)研究决定,彻底根治沩水河。望城县成立了指挥部,县委书记张兴玉任政委。我当时是副书记,任工程总指挥,在一线现场指挥。当时一线条件极其恶劣,土砖架木板铺上一层稻草就算床,顿顿吃的是萝卜辣椒酸辣汤。本来
期刊
人物小传:张建文与雷锋同在望城县委工作,曾与雷锋住同一张床上下铺。1958年,和雷锋一起被派往鞍钢培训。  我原来不叫张建文,叫张希文。雷锋原名叫雷正兴。我和雷锋两个人在去报名当工人的路上,经过一座山。雷锋停住了脚步,对我说:“我要改名,我叫雷正兴,正兴正兴,旧社会家里也没有兴旺,是共产党救了我。我要改名,登高望远,站在这儿看到一山又一山,我就改名叫雷峰吧!”我对雷锋说:“我也改名。你给我起个名吧
期刊
编者按  历史的车轮在亘古的轨道上渐行渐远,时代的印记在岁月的冲刷下越来越淡。可是雷锋精神,却犹如一支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道路;如一面飘扬的旗帜,鲜艳夺目、永不褪色。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4周年前夕,我们踏雪寻梅,再一次感悟到雷鋒精神的真谛……  鸡年春节伊始。  首都北京。  人们还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刚刚上班的快递小哥,将两封信件匆匆送至《雷锋》杂志编辑部—
期刊
人物小传:冯健,雷锋是在湖南省望城县结识冯健的,雷锋比冯健小3岁,一直称呼其“冯健姐姐”。  1956年的上半年的一天,我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见到了雷锋。张书记说:“小雷,你认识一下这个姐姐。她叫冯健,高小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她是全县第一个女饲养员,带头进行科学养猪,18岁加入共产党,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上北京见过毛主席。”张书记夸得我都不好意思,脸都红了。雷锋挺激动地上前拉
期刊
“互联网+”時代,社会关注度几乎和网络信息的关注度画了等号。关注之余的判断和议论,也主要依据从网络上看到的信息。信息披露的量和角度取向的变化,往往又影响着相应的判断和舆论。  新年伊始,媒体广泛聚焦的合肥小学教师罗某阻碍高铁开车这一事件,同样如此。事情发生在1月5号下午,现场视频和文字信息于1月9号凌晨开始在网上传播,随即迅速升温成舆情热点。  高铁是公共交通工具,火车站是公共场合,列车开行时间既
期刊
1961 年,一支英雄部队奉命进驻西藏自治区岗巴县,共和国从此诞生了驻防海拔最高的建制营。当时,先辈们带来多种植被试种 ;而今,只有红柳繁衍生息。忠勇底蕴不仅注入红柳的年轮,也融入官兵的血脉,既是自然底色,更是英雄本色房在山巅,林在云海。  清晨,施工人员踏上天路,来到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整治营房。在红柳跟前,他们用崇敬的目光审视着这些高原铁树,作出一个特殊决定 :修路绕着走,穿林禁折枝。  放眼望
期刊
人物小传:余新元,鞍山军分区原副政委,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把雷锋和郭明义送到部队,有“雷锋伯乐”的美称。  那是1959年的年底,有一天傍晚,体检结束了,鞍钢弓长岭铁矿应征的工人们都走了,却有一个小个子还在院子里打转。那时,我是辽宁兵役局的副政委,正在这里检查体检情况。只见这个小个子跑过来就问:“你是这儿负什么责的首长?我要当兵!”  我问他:“你是哪儿的?”他说:“我是弓长岭的,叫雷
期刊
人物小传:虞仁昌,1929年生,1949年入伍,1950年入党。1960年1月19日,时任副连长、分管新兵的虞仁昌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把雷锋等48名新兵带到连队。1960年11月,接任连长。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他怀中去世。1963年,转业回到浙江省东阳市,1988年退休,现定居上海。  1960年1月19日,我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不久,就发现他是个关心集体、诲人不倦的好兵。当时,连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