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是场混战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年级的老师,而且年年都带一年级。在美国,小学一般采用homeroom teacher的模式,老师所带的班级是固定的,这个班级除了音乐、体育等专业性强的课,几乎所有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都由一位老师来教。所以,我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面,从孩子来学校到离开,我都和他们混在一起。
  虽然这对老师的智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恰恰是这种年复一年的朝夕相处,让我容易发现一年级孩子们重复出现的问题。
  责任感从名签开始
  上学了,孩子的书包、水壶、饭盒等物品上都会贴上名签。在幼儿园,名签是给老师看的,老师会帮孩子看管各项物品;但上学后,这个名签是给孩子看的,要自己随时照管好物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小事情,关系到孩子责任感的形成。
  我班的孩子开学之初,几乎天天丢东西。出去吃点心,把盒子忘在操场了;中午吃饭,把水壶忘在餐厅了;放学回家,把自己的书包忘在教室里了。这都是6岁孩子的正常表现,经提醒,一般在学期中段就会好很多了。但是,如果家长不借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明确告诉他“这是你的东西,请自己保管好”,孩子的进步就可能非常缓慢。
  我发现,班上几个最爱丢东西的孩子,其家长常常在事后采取非常不妥的做法:
  1.给老师发邮件,请老师帮忙找,甚至将丢东西的责任推到老师身上。
  2.亲自来学校的失物招领处帮孩子找。
  3.不找,直接帮孩子买新的,看似让孩子高兴,实际上默许孩子不珍惜自己的物品。
  建议:
  1.在当老师之初,我也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事事代劳,结果心力交瘁。后来,我发现只要经过耐心的训练,孩子完全可以担负各种责任,比如保持卫生、检查作业、按照课程表收拾物品、安排学习任务的次序……但前提是,千万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大发雷霆,以防损伤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
  2.家长不妨通过一次正式的谈话,让孩子明确自己身份的变化,并且通过分派给孩子家务等方式慢慢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们也很喜欢这种“负责”的感觉。这不是小事,在学校难管教、不认真、磨蹭的孩子,主要问题都出在责任感缺失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责任感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受益将延续终身。
  谴责邮件不如预约面谈
  初入学,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老师的好坏。但不论您对老师有什么样的评判,请切记把积极的评价告诉孩子,把消极的评价暂时压在心里,避开孩子后再和家人商讨或与老师沟通。如果孩子对老师有不满,家长也千万不要煽风点火,而应引导孩子用理解的态度去原谅。
  教育学理论表明,儿童在学校的成就与智力因素有关,但大部分受“情感过滤系统”的影响。如果孩子对老师有抵制情绪,这种情绪就会像一个大筛子,把学到的知识沥走,最终所剩无几;反之,如果孩子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喜欢某个学科,将所学知识记得牢牢的。
  我当然不是说家长对老师有意见要憋在心里。有效的解决渠道有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和老师交流。我班上一个小女孩画画时尿了裤子,在尿裤子之前,她没有和任何老师提起自己要上厕所的需求,甚至尿了裤子也不知道,直到助教在地上发现一滩颜色可疑的水。但是小姑娘回家害怕妈妈批评,就告诉妈妈说,是自己要上厕所,但老师不让她去。可想而知,她的妈妈当时怒气冲天,立刻发了一封谴责邮件给我们。事后,经过多次电话交流,我们才澄清了误解。
  我非常赞赏这个家长有问题直接联系当事老师的坦诚,如果她不直接联系我,却向我的上司反映,那么我可能也会充满怨气,问题也会复杂化。
  建议:
  和老师交流,也请选择好时间。我不大赞成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和老师做详细谈话,因为那时老师的注意力会被孩子的活动分散,即使谈话也不会有太大成效,还会给孩子的接送造成安全隐患。我也不赞成家长用发短信和邮件的方式和老师交流,因为文字是书面的,往往失去了很多语气意义,让人误解。记得上文那封“谴责邮件”吗?其实孩子妈妈并没有谴责我的意思,但那些抱怨的话放在纸面上
  就有了这种效果。
  我最推崇的交流方式是:①在工作时间联系老师,约时间面谈;②最好不要在晚上、周末给老师打电话。小学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消耗的精力、体力非常大,在非工作时间需要充足的放松,才能保证次日和孩子在一起的教学效果。
  别把一年级塞得太满
  最近在北京和一些父母交流后,发现新世纪小学生的生活节奏真是让我瞠目结舌。很多孩子在一天的学习之后,还要马不停蹄地去各种课外兴趣班,有的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直折腾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不表现出性格急躁、任性、磨蹭的问题?所以,家长其实该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做到心情平静?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焦虑赶场的父母,又怎么会有平和、温顺的心态?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如此紧张,实际上对其心理、学习发展百害而无一益。在紧张的安排中,父母的情绪首先会变得急躁。很多父母的口头禅都是“快点”,其实快是为了多学点,但是多学的这一点,孩子能吸收多少呢?儿童的心智是缓慢而深邃的,慢和无所事事,在儿童的世界里,都是对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操练。如果想着终于上小学了,该正式学习了,把孩子每天的空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那么他就丧失了操练这些能力的机会,变成对远期学习能力的永久性伤害。
  建议:
  虽然是正儿八经的小学生了,也要预留给孩子大块的时间,让他自己学着安排和运用。可以将孩子的每项活动规定在半小时以内,在这半小时之内,不要打扰孩子的专注;半小时一到,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个一内容,开始做其他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常常把意义不大的功课都删去,精选对孩子学习最有益的内容,每项任务的时间规定在20分钟内,让孩子能够从容完成,并且有几分钟空余时间读读书、玩玩游戏,充分思考回顾。
  学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在缓慢的进度中促进孩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吸收,并且锻炼孩子的学习效率,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切记,在一年级这个里程碑,我们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要“绑住”孩子,永远让他做一个小宝贝。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儿童语言教育者,曾在美国费城从事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在香港某国际学校任教。
  没想到在家里待着这么没意思:爸爸每天上班,妈妈要工作也不能陪我,一个小朋友也没有啊!
其他文献
“暗号”是正面管教中一个非常简单易懂易施行的工具,甄小美对“用暗号表达”非常熟练。  以前洗澡,温度一变化,甄小美就大声叫嚷,旁人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情况,是烫了还是凉了。几次下来,我很容易就不耐烦,发脾气了。  后来,我跟她商量,让她想一些暗号来代替,即水太烫说某一个暗号,水太凉就说另一个暗号,这样我一听就知道了。  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分别想出了对应的暗号:太烫了就说“哈哈”;太凉了就说“嘻嘻”;水
带着宝贝兴致勃勃逛街,却不想上演了一番“历险奇遇记”,把妈妈吓出了一身冷汗。看似普通平常的公共环境和设施中,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安全盲点,只有提前留意,倍加小心,孩子才不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夹伤、挤伤和磕碰伤。  超市:别把购物车当童车  超市是妈妈最常带宝宝前往的公共场所之一,宝宝年龄越小,跟着在推车旁走就越不安全,所以妈妈习惯把宝宝放在推车里的架子上,推着一起走。  推车里架子的位置通常很高,调皮的宝
皮肤病的克星  香蕉皮中的有机酸有很强的体外抑菌作用,所以也常用于皮肤外科,用香蕉皮来治疗因真菌或是细菌所引起的皮肤瘙痒、牛皮癣、脚气病或是过敏,效果很好。宝宝有奶藓或是湿疹时,擦香蕉皮也有用。用温热的水擦洗患处皮肤后,用香蕉皮内侧反复涂抹、擦揉患处,直到香蕉皮变干为止,每天至少一次,多则不限。也可以捣成泥末,或是煎水洗。将香蕉皮捣烂加上姜汁还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治疗口腔疾病  香蕉皮含有多糖、
又到报刊订阅期,我决定给女儿订一份画报,送给她一份期待,让她的孩提时代,因为有所期待而变得充实快乐,一如儿时的我。  我的孩提时代,充满了期待。“期待”的感觉,让我刻骨铭心。  我和其他伙伴一样,期待放学,因为可以尽情地玩耍;期待春耕,因为春耕意味着农忙假,可以和大人一起到田间劳动;期待秋收,因为粮食归仓时,可以享受丰盛的食物;期待夏天,因为可以到河里游泳抓鱼;期待冬天,因为那时,屋檐上会挂起晶莹
案例  吉吉是个两岁半的男孩,无论是玩玩具、看故事书还是做任何事情总是虎头蛇尾,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一本故事书才翻几页马上又嚷着要换一本,一页书的内容尚未看完旋即又翻阅下一页。面对家中这个缺乏专注力的孩子,吉吉妈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  在谈两岁半孩子学习的专心问题之前,我们先大致了解此年龄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上的一些特征:两岁半的孩子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分期上是介于感觉动作期和运思准备
在宸宸大概五六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去打预防针,化验血常规时发现有点贫血,血红蛋白101,比最低值110低一些。就从这次检查开始,我们踏上了一波三折的补血旅程。  药补之路  医生当时说得比较严重,说贫血的危害很大,建议药补。开了据说是最好的补铁药: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还说一两盒不一定见效,我一口气开了6盒,花了几百大元。  结果回来后自己上网查了点资料,又咨询了一下朋友,觉得宸宸贫血不算太严重,他还那
书中的故事,几乎每个小孩都经历过,但像英男这么复杂的情况应该不多。拿到这本书,一听到书名《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儿子就问:“他是不是要尿尿?”翻开前环衬页,看见黑黑的背景中出现一串字: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儿子又说,这事发生在黑夜!书名页英男一路小跑,后面还是那串字: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儿子又发话了:“他要找厕所。”  可以说这是一本预测性很强的绘本,除了在英男走进迷宫
绘本世界里的爱和自由
期刊
描述童年的时候,人们总习惯用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词来形容,比如天真无邪,比如无忧无虑。但仔细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却不得不承认——  除了快乐,还会有恐惧;整个童年,根本是两者搅拌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怕过黑;  我们怕过鬼;  我们怕过闪电;  我们怕过妖怪;  ……  当然,大部分人到了后来就不再害怕这些东西了。但也有人至今仍被童年的恐惧困扰,深受其害。原因很简单:害怕,其实就是认知的开始,尽管
让孩子们自由玩游戏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不愿意和玲玲一组,她一个人站在原地,满脸的委屈。我自作主张地拉着她的手走到小晴那里,哪知道一向开朗活泼的小晴将头一扭,说道:“我不喜欢她。”  这下不仅是玲玲委屈了,连我也有些尴尬。最终还是将玲玲安排了进去,我心里想着玩完游戏后要找小晴问个究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都不喜欢玲玲。没想到游戏途中,玲玲却跑到我面前,说:“老师,罗安臣不守规矩,被我们抓住了,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