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一篇山水小品文,它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把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全文不足两百字,却蕴藏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情思,而面对这样的散文,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粗浅的表层式阅读,也不能盲目地借助背景资料进行外围式阅读。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由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态,最后将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需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会显现,被人所理解。鉴于此,笔者采用素读文本的方式,引领学生直面文本,尝试紧扣文本的辞章来解读《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出张岱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情思。现将教学解读中的三点发现呈现如下:
  一、标题:不是“赏雪”,而是“看雪”
  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词句。显然,“湖心亭看雪”这一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内容——张岱到湖心亭看雪的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文章的叙事线索。但是,标题中所隐藏的作者主观的感情态度,却需要读者通读全文后对照思考、比较揣摩方可察觉。笔者将“看雪”和“赏雪”进行比较揣摩,发现“看雪”与“赏雪”的含义是不同的。“看雪”只是一个表示行为动作的词语,解释为“使视线接触到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赏雪”则是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动词,解释为“因爱好而观看雪”,它至少包含两点感情色彩:一是赏雪之人具有闲情雅致,二是赏雪之人心情愉悦。
  作者用“看”而不用“赏”的真正原因,还需要联系文章中的叙事部分进行印证。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在对时间、地点的交代之中隐藏着怀念故国、客居他乡的凄凉之感。文章接着写了这样两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其中由“绝”字可知湖中人鸟无声,由“更定矣”可见天色黯淡无光,由“拥毳衣炉火”可想天气寒冷异常;而此时的张岱却要“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想象出张岱当时幽愤的避世心理——既不想人见也不想见人,也可见其孤寂的心境。因此,张岱到湖心亭全无赏雪的雅兴,看雪只不过是为了排遣苦闷、凭吊前朝而已。
  在第二段“湖心亭邂逅”的叙述中,对比金陵客,我们会发现:金陵客到湖心亭则是呼朋引伴、铺毡对坐、装备齐全,显然,他们是为了在雪中寻找快乐;而张岱看雪则是“独往”“拥毳衣炉火”,他既无喜悦之情,也无欣慰之感。湖心亭的雪没有抚慰张岱的苦闷,金陵客的酒也没有温暖张岱的内心,直至事隔多年他回忆此事依然感情平淡,唯用一“看”字来记录。总之,“看雪”一词既点出张岱看雪时的形单影只、凄凉心境,更隐隐透出张岱对金陵客和看雪一事怀有淡漠的情感态度。
  二、白描: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段景物描写,也是文章最为精妙处。这里的景物描写属于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衬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却造成了一片艺术的空白,读者需要进行二度创造和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音、言外意和景中情。
  第一句中三个“与”字,不可删去,它将“天”“云”“山”“水”连成一体,尽显苍茫、寥廓、混沌的意境,同时“上下一白”,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由景物及人事,“上下一白”似有言外之意,“白”字不单指天、云、山、水浑然苍茫,还可以引发猜想:当时的张岱或许暗藏反清复明的志向,但他面对“上下一白”的严峻形势,也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一句景中藏情,写出张岱当时压抑、沉闷、无奈的种种情愫。
  第二句则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点出雪景之中的亮点。作者以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天地的苍茫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却因此有了丰富的内涵。白描之中带有写意,简笔勾勒中包含了長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变化。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其顺序不可改动,作者犹如在高处俯视,由远处眺望。“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过一个,营造了朦胧、缥缈的意境,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对于张岱而言,虽前朝往事历历在目,故国之思萦绕心头,但这些终究在一片朦胧缥缈中,也都幻成梦境,待成追忆了。“而已”一词意蕴绵长,凝结了张岱无可奈何的情愫与浮生若梦的感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前朝往事只有在这苍茫雪景之中才会变得虚无缥缈,微不足道。
  三、金陵客:不是知音,只是过客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湖心亭看雪》的“课文研讨”中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的称赏,同是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但是,笔者从文章的遣词造句、选材的详略处理上进行解读,发现张岱与金陵客并非是“天涯遇知音”的关系。
  文章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也可以说张岱“独往湖心亭”的目的就是“看雪”,作者选材的重点应该集中在“雪景”和“看雪”上,文章确实有对雪景的描绘,但这仅仅是途中所见,而真正到了湖心亭他却没写雪景,也没有写“看雪”的事,他写的是所遇之人——金陵客。偶遇金陵客,由“拉”“强”“别”三字可以看出,张岱始终处于交往的被动状态。金陵客遇见张岱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才发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慨,文章用一“拉”字尽显其热情。然而,张岱的反应却并不主动,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初识就要匆匆告别,也没有道别的场景描写,笔墨简省中可见其态度情感——盛情难却,勉强喝下。试想,金陵客如果是张岱的知己,他定然不会如此简略的用笔,显然张岱与他们并非酒逢知己,这也照应了前文中“独往”一词。
  接着是郑重其事的一笔:“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客的姓氏在张岱的记忆中早已模糊不清,再次证明张岱没有将其看成知己。而“金陵”与“客此”却掀起了张岱的情感波澜,“金陵”暗中呼应“崇祯”一词,是指明朝国都,“客此”表面上说金陵人客居在他乡杭州,而实际上又耐人寻味。“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们可以理解为明朝的人客居清代,却又无所归依。虽然张岱与金陵客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张岱却怀有对前朝的眷恋,还记着亡国之痛,而那两位金陵客却将前朝往事抛之脑后,一味地寻欢作乐了。因此,金陵客对于张岱来说,只是擦肩的过客而已,并非知音。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论语〉选读》是以文言形式呈现的文化经典,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字层面由言及意、从文章层面因体定教、从文学层面批文入情、从文化层面沿波溯源,引导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关键词:《〈论语〉选读》;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论语〉选读》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就形式而
期刊
摘 要:NLP是神经语法程序学的简称,是关于人类行为和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古诗词是我们古人用以沟通情感的高贵的形式,用NLP来解码古诗词,简单而明晰。次感元、感知模式、换框等NLP领域的知识,为古诗词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觅得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NLP;古诗词教学;《天净沙·秋思》  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法程序学)的缩写,它由美国语言学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增强教师的文体意识,把教师的目光吸引到阅读文本的体式差异上来,让教师真正做到“依体而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头脑里构建清晰的文体思维框架,做到“依体而读”。宁波市近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为我们如何做到“依体而教”和“依体而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文体意识;文体思维  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
期刊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新阶段,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益尝试,为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是中国建成1000个特色小镇的关键之年,这种起源于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从尝试性建设到试点成功再到全国多数乡村的争相模仿,证明了特色小镇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推动中国乡镇社会的良性运行。但是,特色小镇的持续化和稳定化建设离不开有效治理,它能够为小镇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而有效治理的核心要素是治理主体,这些多元主体如何在特色小镇的治理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影响小镇治理成效的关键
《陈情表》是一篇著名的“表”,素来与《出师表》齐名,有“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陈情表》的个性特征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细读文本,我们才能发现隐藏在文本缝隙中的秘密。  对李密而言,《陈情表》是陈诉私情的载体;对晋武帝而言,《陈情表》是作出决策的依据。要使晋武帝和李密这两种强弱明显失衡的力量达成共识,李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否则
期刊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对文言词句独具的意象性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传达,将已逐渐两极分化的“文”“言”教学连接起来,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础上侧重进行语言文化特征的学习,从而建立初中生头脑中文言文的基本语境,为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意象性语言学习;文化语境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分化和混同现象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是感性接触向理性把握的转接过渡时期,是学
期刊
编者按:我刊今年第5期曾以“写作教学新思维”为主题刊发过一组专题文章,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写作教学。《从内心体验走向思考世界》一文记录了观摩美国写作教学课堂后的真切感受,《富兰克林习作法:追随“写作愿景”的“复写”实践》一文则是将富兰克林习作法运用于自身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两篇文章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启示和借鉴。  摘 要:美国的写作教学,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再到大学阶
期刊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应因文而定。《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除了要品味文字隐藏在表面意思下的深层含义、品赏文章严密的结构外,还因其编排在教材“因声求气”这一板块中,不能忽略虚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到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素养;《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可谓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重文言轻
期刊
摘 要:近年浙江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大多是“写人记事”的,理解难度不大。但是,因其贴近生活,也容易使一些考生用“实用”的眼光来观照,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针对这种状况,在高中语文文学类作品阅读复习备考中,教师亟须从文学作品特质和文学欣赏规律出发,引领学生向“审美”和“深度”靠拢。  关键词:高考文学类阅读题;备考;审美  近年浙江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如《母亲的中药铺》《母亲》《捡烂
期刊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主题,通常被解读为教育方式的失败,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反而以粗暴的方式扼杀学生的天赋。  诚然,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但小说发人深省的地方恐怕不止于此。假如我们能从“文化与生命个体”的视角出发,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小说揭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现象:文化有可能成为扼杀生命个体创造力的黑暗力量。  小说自始至终反复出现一个意象:“马琴的葫芦”。这个意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