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波:文化引领红蜻蜓腾飞

来源 :大众致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蜻蜓的掌门人钱金波是鞋界少有的儒商,是一个善于将文化融入企业的独特文化商人,用他独有的文化风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如今经营范围包括鞋类、运动品、服装、皮具、教育、金融领域的红蜻蜓集团,销售额达到近30亿元。
  美丽的楠溪江畔,小小年纪的钱金波躺在绿草地上,看着空中红蜻蜓飞舞。晚霞中,钱金波追逐着红蜻蜓一起回家。
  
  少年钱金波
  
  钱金波的家在美丽的楠溪江畔,他是家里的老小。尽管家境贫寒,但5个姐姐和1个哥哥对他都很宠爱。姐夫中有学漆工的,17岁的钱金波就去学漆画。尽管姐夫是当地有名的漆工,但是每次干完活却都要请金波审核,这倒不是钱金波画得有多好,而是源于“柳毅传书”的故事。
  姐夫给一人家的女儿嫁妆画画,画的内容就是那则动人的爱情故事“柳毅传书”中的某一个细节:龙女将一颗订情物交给了柳毅。钱金波总认为姐夫画的人物眼神不够含情脉脉。重画了数次的姐夫有点不耐烦,一句“就这样吧”就想收场,但钱金波坚持“不答应”。最终,作为师父的姐夫愣是被他拗了过来。
  要做就做到自己认为最美的程度,这种执着的精神也使得钱金波创建红蜻蜓时,始终追求“以最美的形象向经销商、向消费者展示着自己的红蜻蜓”。
   画漆画时间不长,钱金波又决定跟自己的另一个姐夫学木匠。18岁那年,钱金波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武汉,一人闯天下的艰辛从此开始。初始做木匠,屁股压着木头,手不稳,一锤子下去,凿子一偏,正好戳到大腿上,尽管钱金波用手紧紧捂住伤口,鲜血仍然从手指缝中溢出。
   不过,木匠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从温州出来的钱金波穿着总是很新潮,当地人都把钱金波称为“香港小木匠”。就是因为太时髦了,也曾引起当地老人的非议。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脚穿7厘米高的高跟皮鞋、穿着喇叭裤的钱金波和小老乡去看电影,一位拿着剪刀的老太太楞是追着钱金波要剪去那肥大的裤脚。
   4年的木匠生活也让钱金波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木匠是拼个人体力的手艺活,光靠着体力的付出和个人力量,很难做强做大。家乡温州永嘉当时是皮鞋业生产的中心,有着皮鞋生产的传统,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从事着与制鞋业相关的生意,于是钱金波也加入到全国各地推销温州皮鞋的大军中。经过8年的积累,钱金波带着120万元最终回到家乡创办了红蜻蜓。
  
  虚拟工厂模式创业
  
  “当我穿着背带裤、系着红领巾的时候,拉着妈妈的手,望着星空告诉她,昨夜我梦见了一只红蜻蜓”,12岁那年,钱金波把自己内心世界以一首诗的形式献给了妈妈。带着这样一种童年情结和梦想,31岁开始自己创业的钱金波无需策划,就给自己的品牌取名“红蜻蜓”。
  1995年的温州已经有了3000多家鞋企,每年创造的鞋业产值达300亿元。那个时候,中国民营鞋企开山元老吉尔达前掌门人余阿寿和人称“鞋王”的康奈郑秀康已经组织了先进的流水线,拥有了比较大的生产规模。
  就在这一年,闯荡商海多年的钱金波从与亲戚合办的鞋厂撤出股份,带着创业的热切愿望,更带着儿时关于红蜻蜓的美丽梦想,创办了永嘉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
  “跟别人走一样的路等于没有出路”,钱金波还没创业,他就已经将红蜻蜓的发展大框架搭建好了。那就是他首创、也是他非常得意的“无工厂”虚拟经营模式。钱金波认识到,自己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本不允许自己一创业就去建工厂,但是只要有好的产品设计,在温州不愁找不到代加工的。
  在这个模式里,研发和设计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于是,在买了一栋办公楼后,钱金波开始搭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埋头搞起了产品研发。1995年,温州一位很有名气的制鞋师傅被钱金波看中,在此之前年薪5万的老师傅向钱金波表达了年薪10万的要求,结果钱金波当场再加两万,开出了12万元的年薪,这在当时创下温州民企先河的同时,钱金波以及红蜻蜓在当地一下子也小有名气。
  如今,钱金波的红蜻蜓强大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每年要开发新鞋的款式18000个,每年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近6000款。
  钱金波像爱护初恋情人一样爱护他的“红蜻蜓”品牌,不断地美化完善它的形象,赋予它更美好的内涵。当然,他也“花心”过,“红蜻蜓品牌发展过程中,有太多其他的机会和诱惑,有拉我去开矿的,有拉我去做商业地产的”,钱金波告诉记者,“花心”的代价就是累,就是不快乐。这时我才意识到并坚定,红蜻蜓才是我真正一生的追求。
  “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钱金波说,现在家里所有人的户口都迁到了上海,惟独只有自己,仍然是楠溪江畔的农村户口,红蜻蜓就是要做归属于楠溪江畔的世界奢侈品牌。世界奢侈品牌Armani的创始人Armani一直是自己的偶像,他年过80了,仍然去亲自布置自己的橱窗,“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设计,无论是给自己的服装选择搭配还是红蜻蜓的专卖店设计,都是自己亲手完成,现在我还很年轻,等我到80岁了,我还要为我的红蜻蜓亲手布置橱窗,那将是我最理想的快乐”。
  
  自己成为首个代言人
  
  自认为是个营销天才的钱金波,创业初始并没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生产上。一个鞋厂老板不抓生产,听起来不合逻辑,但是钱金波有自己的考虑,他要的是“品牌开路、文化兴企”。
  一双皮鞋拿在手上,根本没有任何装饰,消费者也看不到是什么品牌,顶多鞋盒上有个“××工厂加工”字样,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钱金波举着自己的手机说:“你看到手机,就知道这是什么牌子,因为企业已经将品牌标识打在最显眼的地方了,现在专业说法叫视觉形象,1995年时,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名词,但是从小我就对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那时我就琢磨在自己的鞋面挂上红蜻蜓的商标扣,在鞋底上印上红蜻蜓的商标;自己还亲自设计鞋盒包装,黄颜色的外观打破以往守旧的蓝灰色形象,同时在鞋盒上印上红色丝带,我的想法就是,商品应该进入礼品化时代。”
  拿着自己的鞋盒和产品,钱金波成为温州第一个上温州电视台给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推销的老板,实际上也是红蜻蜓的第一个形象代言人。
  春天,钱金波到山上采来鲜花和绿草,到小河边寻找鹅卵石,带着自己采集来的这些“宝贝”,在绿草、鹅卵石铺就的方寸之地,钱金波设计摆放着每一只鞋子,请婚纱摄影师为自己的“红蜻蜓”拍摄艺术照,“每只鞋子都是45度角摆好,只有这个角度出来效果才是最美的,每个镜头我都要亲自看好,完了才让摄影师按下快门”。
   随后,钱金波将这些艺术照全都放大成婚纱照大小并塑封,每个发货箱里一张,这样的高投入给了众多经销商意外的惊喜,他们纷纷将这张“婚纱照”挂在自己的店面里作为宣传单,这也带给了钱金波意想不到的品牌宣传效果。很快,红蜻蜓迅速地打出了名气,打开了局面。
  
  5年未贷款一分钱
  
   不到两个月时间,在渠道建设和产品研发上花狠力气的钱金波就将自己的创业准备金120万花光了,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必须有担保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的钱金波向当地建行行长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理念,说起自己如何开拓市场,“这个年轻人的确是与众不同,看问题总有自己的思路”,被打动的建行行长“违规”给予钱金波30万贷款。
  “从那时起的随后5年,红蜻蜓就从没有贷过一分钱”,如今的钱金波表示,前期的营销为后期的市场扩张做了极好的铺垫,“每天都是客户找上门来要货”,有的甚至一出手订金就是15万元。
  那时的钱金波似乎天天都是在数钱啊,“是很兴奋,短短三年,红蜻蜓销售规模就达到了3亿元”。钱金波说:“我把红蜻蜓这三年定位成绿草计划阶段,即通过低成本加速扩张,经销网点像绿草一样铺向全国,达到2000多家,但是我也没有喜出望外,此时的红蜻蜓开始面临下一个目标的挑战:供应不足成制约,全国不同区域窜货严重导致压价,客户信心不足,品牌形象受到一定的损伤。”
  1999年,钱金波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阳光工程计划,所有的经销网点必须转型改造成专卖店,由红蜻蜓自己掌控。到2000年为止,红蜻蜓在全国的专卖店一下子突破了2000家,年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拥有销售终端4000余家。
  
  全国首推GT模式
  
  回想当年温州3000多家制鞋企业,到今天发展不错的也就十几家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只有生产却忽视渠道,尽管红蜻蜓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渠道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跟所有企业一样,红蜻蜓面临着租金的上涨和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如果专卖店的品种更丰富,堂店向深度、广度和高度鏖战,就会降低营运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品牌整体时尚性”,钱金波确定下思路,公司又成立皮具事业部和服装事业部。
  2007年底,红蜻蜓在全国首个推出了GT(集成店)。这种全新的专卖店模式,钱金波亲自参与店面设计,集合了红蜻蜓品牌的鞋子、皮具、男女装、饰品、香水等,构成了奢侈品经营模式的“集成”概念,一站式的购物方式以及店内导购员的优质服务开创了国内同行业的先河,让消费者有置身于奢侈品店的感觉,而其亲民的价格又使红蜻蜓成为消费者“买得起的时尚品”。
  这一起源于欧洲奢侈品牌的业态模式,也让红蜻蜓的单店业绩迅速提高,利润比普通专卖店提升20%以上,目前,红蜻蜓集成店已在全国开到300多家,钱金波说,红蜻蜓今后将以集成店扩张。
  集成店让钱金波享受到接近目标的甜头,“今后3年将发展到500家,由此,集团销售额也将达到50亿元”,按照钱金波的设想,扩张计划也意味着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
  “红蜻蜓已经进行了体制改革”,钱金波告诉记者,红蜻蜓最初创业时是5个股东,现在则发展到14个,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的优秀代理商入股的。钱金波的股权也由最初的76%降至49%,面对很多人“你怎么也得拿个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啊”的劝阻,接受记者采访时,钱金波笑着说:“我的优势就是整合全国市场,股权多一两个点又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就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说,红蜻蜓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就在于14个人的团结抵御,其抗风险能力肯定比我一人强啊。”
  
  “2007年,红蜻蜓销售额达到25亿元,利润率达10%”,钱金波说,“上市只是一个途径,红蜻蜓的最终目标是做中国的国际奢侈品牌,”钱金波说,“我现在还很年轻,国际上很多奢侈品牌都是百年企业打造的,为了红蜻蜓这一新的目标,我想为之再奋斗30年。”
其他文献
陷阱一:一个好想法就可以让你赚大钱  事实是好想法对于商业成功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微软应该算是获得商业成功的典型,但是在它的整个发家史上却找不到一个完全独创的“好想法”。事实上微软正式通过模仿对手的想法并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而一步步发展壮大的。Google确实有一些独创的,像PageRank,Ad-words,廉价机器集群等。但是这些没有一个是由Larry和Sergey想出来的。这并不是说L
期刊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为什么很多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功或者觉得不够成功呢?是因为资质差吗?绝对不是。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与人之间资质相差并不多,成功的关键在于后天的选择!只有选择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选择?被誉为天山奇人和民间择业第一人的许圣林老师告诉我们:正确的选择,决不仅仅是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或者特长这些因素,更要依赖于“天人一体”的科学规律。有人曾对许圣林的观点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80年代中期化妆品专卖店蓬勃兴起,并于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然而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零售通路的剧烈变革与整合,在大卖场、连锁超市等新型终端的强势挤压下,化妆品专卖店生存空间日趋狭窄,大批经营观念陈旧者不得不悄然退出,或关门大吉,或转向其它项目。    历经第一波市场竞争洗牌之后,现阶段,作为化妆品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地市及县级市场、其它发达区域乡镇市场的重
期刊
30岁时,韩清容成了一名下岗人员。为改变家境,她尝试开店做生意,却亏光全家10万元积蓄。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积聚资本,积极学习,准备东山再起。40岁那年,她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小老板。    第一次创业 亏光全家10万积蓄     1999年初,30岁的韩清容从武汉客运轮船总公司下岗了。那时,她女儿仅两岁。“那时候,时刻想着有什么办法赚钱。”韩清容说。刚好碰到一个初中同学,两人决定合伙开一家服装店。 
期刊
以下是从我开创自己的餐馆起,花了9年时间学到的十个教训。这些教训是我的亲身经历。  一、找寻那些在工作上具有主动精神的雇员,并且要不断地寻找他们。这类人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所完成或参与的工作,总是超过你所要求的数量和范围。他们不容易找到,但却是真正的栋梁之材,尤其是当你的企业稳定之后,他们会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使你能够放心地获得自由时间去放松和享受人生。  二、当你找到一个好雇员,告诉他你认为他是一个
期刊
天使投资让“天使”助你创业   与不愿意为零起步的创业者承担风险的风投机构比起来,愿意向初期的创业者伸出援手的个人投资者,则被笼罩上一层亲和的天使光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天使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曼红告诉记者,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构思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前期投资叫做天使投资,它是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很多天使投资人本身是企业家,他们了解创业者面
期刊
《机器猫》诞生于1970年,1991年引进我国后,这个憨态可掬、神通广大的蓝色精灵,很快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在“机器猫”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日本动漫的发展,首先可以从它的名字说起。这只蓝色的小猫诞生时的名字叫“机器猫”,后来又改为“叮当猫”,现在它的新名字叫“哆啦A梦”。      一只野猫带来的漫画灵感    1969年的某天,有一只野猫闯进了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的家里,画家忙里偷闲为这只野猫抓掉跳
期刊
3个人发展到现在有1.5万人,东软已经走过了18年。如今,东软已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18年前,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还是一个大学教授,在几间教室里开始了东软的创业生涯。如今,在公司内部,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刘老师”。      从学者到商人     年少时的刘积仁是个“全能型选手”
期刊
油条,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也是最平民化的大众美食。很小的时候,油条对于普通家庭还是奢侈品,因而就成了走亲串友时最常见的礼品,所以幼年的百草止水也只有等亲友们上门时才能品尝一下。那时的油条很香的,不仅面粉无污染,煎炸用油也是纯正的花生油,所以吃起来极有滋味,用煎饼卷上一根就是一顿上等的美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家口袋里的钱多了起来,吃油条的也就普遍起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
期刊
59岁的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还被称为“江南绅士”、“童车大王”,他从1988年开始创业,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便将一间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童车生产商。   今天,他的“好孩子”童车占据中国童车70%市场份额,同时在美国也保有至少40%的市场份额。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好孩子集团已经连续10年占据中国80%的童车市场,7年蝉联美国童车销量冠军,全球有4亿家庭都在使用“好孩子”的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