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p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重新界定。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人文精神    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对高职物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尝试,说明如何发挥物理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具备一定物理学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也为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关键词:高职物理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探索创新    物理学是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课,它是自然
期刊
摘要:语文具有独特的自学优势,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通过“预习—自问—读懂—分段—品析”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掌握方法后,在课堂中坚持不懈地依据不同课文的创新性进行训练。  关键词:掌握自学方法创新性练习    语文,具有独特的自学优势,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已有口语的基础上,从书面语开始的,所以,当学生识字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可以自我阅读。因此,在小
期刊
摘要: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策略很多,本文从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放飞思绪,彰显个性三方面,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想象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期刊
摘要:新课程下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有以下类型:泛化型;盲目型;空洞型;降位型。真正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激励作用,可采取如下对策:评价要恰到好处;评价要有的放矢;评价要言之有物;评价要摆正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课堂评价 问题 对策    1,新课程下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上很难听见“不对”,“错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回答”等诸如此类的批评性评价,当下提倡并流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得到属于自己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阅读 积累 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
期刊
摘要:随着高职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体系三个方面来改革英语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教学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和职业型人才,所以英语的教学应该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阅读
期刊
摘要: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文化知识、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应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目前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实中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要求的解读,得出中专语文教学、教改的方向必须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能力 用人单位    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从事生产一线劳动或者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学校为中专学
期刊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要走向社会,创出特色,其内涵建设是关键。内涵建设是直接为国家社会经济提供一线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本文从商务英语的内涵概念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做好商务英语的内涵建设,如何使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特色专业,始终保持其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商务英语 内涵建设    近年来,随着对高职教育认识地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关注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前景。自《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作文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由于他们少有创作热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无病呻吟、矫情做作,就是言不由衷、假话连篇。个性没有得到发展,写作水平就很难提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可行之路。欲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特点;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