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那些事儿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8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贺岁电影《大富之家》总是有个happy ending,性格迥异的一家人,经过了各种分分合合,过年那天开开心心聚在一起,一家之长的老爷子说:“大家吃顿团圆饭。” 接着最后一个镜头,全家人和和气气有说有笑的吃年夜饭。老爷子的一句话,道出了年的真谛——团圆。
  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无论平时多忙,过年的时候也得回家,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就是个团圆,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互相拜年共贺新春。那“年”究竟是什么呢?艺术杂志落入尘世,要讲述“年”的故事。
  年兽与夕兽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年”的由来有很多种。这里就略说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种是夕兽之说。“夕兽”是一种四角四足的恶兽,每年除夕就到村子里找食物,伤人无数,破坏村子。村里有个叫“年”的聪明孩子想出了在家门口挂红布,往火中扔竹节的办法吓唬夕兽。村民用爆竹节吓唬走了夕兽,孩子却被夕兽挑起来摔死了。以后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慢慢的,挂红布条、燃放爆竹就成了每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而为了纪念“年”的牺牲,大家又管除夕叫“过年”。
  第二种是年兽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要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民们为了驱赶年兽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喜“过年了”。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说,其实都在说一个意思,“过年”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用红布和爆竹把怪兽赶走后,聚在一起吃饭道喜庆祝新生。至于为什么用的是红布呢?因为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是亲近红色、把红色视为欢乐、喜庆、顺遂、成功和进取的象征的。中国的古代汉族,以红、黄、青、白、黑为五方正色,红为五色之首。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以火为名,故红色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色彩。因其色似火,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神的化身,由崇拜日神、火神,转为对色彩的崇拜,古人认为红色可以辟邪,所以抵御怪兽必然要用红色。
  年节的起源
  民间传说表现了百姓对幸福、团圆、平安、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大国,人民生活的苦乐全凭一年辛苦劳作的收成。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年”的出现其实是跟节气、季节有着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据历史记载"年"出现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据语言学家黄现璠在其著《古书解读初探》一书中说道:“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说文》曰:“年,谷孰也。”《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谷一熟也。”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福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会,再次形成高潮。这“年节”的庆祝才算彻底结束。
  “春节”的命名
  虽然“春节”的称呼虽然在历史上早就有了,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
  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的。从时间上说,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到现在也不过100年的历史,但是过年无论叫“春节”、“年节”还是“元旦”,传达给我们的最根本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经过一年辛苦的劳动,人们团聚在一起用盛大的仪式祭祀、庆祝旧年的过去,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用过去的一年的收成,祭祀祖先、神灵,感谢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的赐福,为家庭生活带来丰收,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能赐给全家人更多的福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淡忘了“年”最初的意义——辞旧迎新,祛灾避邪。过年越来越变成吃吃喝喝走亲访友的大聚会,“祭祀”、“祖宗”、”神灵“等词语已经越来越离我们远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越来越不畏惧、尊敬自然,越来越狂妄自大丧失自我。让我们现在开始回归心灵,找回我们快要消失的信仰,“年”依然是我们心灵中最重要的寄托。
其他文献
一、学术交流活动l、积极组织会员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1999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0)q年纪念活动_2。组团赴美国参观、考察图书馆。3、举办两次会员活动u,内容:①图书馆现代化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