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eeq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新闻报道方式。本文从多样化的话语功能、以劝服性修辞作为组构话语策略和如何建构视角三个方面,对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新闻,从叙事及其功用方面进行了话语分析。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闻;话语分析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就新闻的叙事话语来看,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总的来说,叙事话语可以划分为“以叙述事实为主”和“以表现情态意念为主”两种向度。
  从新闻话语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以叙述事实为主,它的功能是“显示性”的;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是一种以表现情感意念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讲述性”的。
  一、多样化的话语功能
  深度报道之“深度”,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前者要求以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事件,列举数字和细节,其话语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则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
  深度报道在叙述中基本上采用引述与阐释、陈述与议论、主观与客观等不同话语交替转换的笔法,也就是描述性话语与讲述性话语轮换展开的叙事方式。正是因为这种“转换”或“轮换”,使不同的话语功能得以发生,并构成了行文生动、奇崛多变的审美效果。
  二、劝服性修辞:组构话语策略
  新闻的劝服,需要借助必要的修辞。从方法论来说,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手段。这意味着,劝服性修辞涉及话语分析的所有层次。
  新闻的劝服性修辞告诉人们: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以至与他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新闻话语本身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组织。这种话语组构也有一定的策略性手段,譬如,解释性报道中,为增强新闻的劝服力,记者经常运用的修辞策略包括:大量使用数据、选择消息来源和实证材料(抵触性内容被贬低或完全忽略)、描述事件时采用与意识形态一致的视角、有选择地利用可靠的、官方的、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有较高可信度的个人、媒体和机构的观点、介绍相近而具体的细节、引述目击者或直接参与者的话以及描述情感反应或进行情感吁求。而在调查性报道方面,央视《新闻调查》的经验是:主题具体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用个性化的人物讲故事,从故事中反映事件,由事件揭示内涵”。
  三、建构视角:呈现文本的“召唤视野”
  所谓“视角”也就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事角度是一个综合指数,一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联结着谁在看、怎样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等问题。由此看来,视角,实在是叙事理论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深度报道中,由于记者的社会立场、情感态度、观照方式、叙事手法等差异,文本中的视角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异。它不作明言,却又无所不在,期待读者能够通过各种透视角度综合发现文本的意义,使之进入某种召唤性的结构之中。因此,无论哪种深度报道的写作,记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构和调动视角,借助具有表现力和暗示力的叙事谋略,以展开一种独特的视镜。仅从叙事角度看,视角操作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角定位。视角作为叙事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如此——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已完全融合成一个有机体。
  (2)视角切入。也就是做哪个“点”和从哪个角度突破的问题。当记者开始叙述的时候,实际上面临着许多“点”和“角度”的选择,但其中只有一、二个点的切入才是最有效和合理的,这就需要记者做出明智而有创造性的遴选。
  (3)延伸视角。主要通过层层叠进、开拓视角实现,目标是达到话语的综合大于局部话语之和,构成所谓“弦外之音”、“题外之旨”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参见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三联书店(北京),2003.
  [3]叶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1999(4).
  [4]丁建新.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
  [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6]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作者简介:李薇,四川外语学院,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文化现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社区音乐教育到底发展程度如何?人们对它是否认同?发展现状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广泛关注和思考。因此,对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对社区音乐教育方法进行一下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必要性;调查方法  社区音乐教育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学术领域,现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在国内起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文化人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艺术院系在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没有员工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企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思想根基,建设和谐企业也就无从谈起。就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的关系来讲,企业文化首先是被广泛认同的和谐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一、企业文化首先是员工广泛认同并积极参与的和谐文化 
摘要: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民族声乐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及其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唱法  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和商业信息活动的发展,平面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卓越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图形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达上被称为“视觉语言”。如今,图形语言所展示的独特的想象力、在瞬间留给人深刻、强烈的生动印象和发人深省的视觉魅力,以及其一目了然的视觉信息传达作用和效果,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宣传、包装、标志、展示等各行各业。  一、图形语言的定义和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1.平面设计图形语
道具作为舞台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门一起,在戏剧演出艺术中起到营造舞台环境、渲染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等重要作用。   道具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都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从中提炼加工和浓缩。道具属于造型的意义范畴,它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复杂多变,涉及门类众多。这就需要道具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提高,从其它造型艺术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经验。同时引进一些新工艺、新
一九八六年我考入宝鸡市话剧团表演学员班,在班主任由二群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话剧演员的基本技能。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话剧表演没有可循的模式,学员班所做的一切技能训
摘 要: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不断的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来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关键词:意识 知名度 竞争力 机制  如何加强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农信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竞争力。  一、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应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