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文性理论下的语义风格对比分析——以林少华和赖明珠译《挪威的森林》为例

来源 :美与时代:美学(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少华与赖明珠分别是在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最有影响力的译者。20多年的翻译历程中,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各自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关于二人翻译作品孰优孰劣的争论,在学界和读者圈由来已久。立足二者的译本,试从描写、对话以及词语用法方面,总结二人使用语言的不同之处,并从互文性的理论出发,深层次探讨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译文的不同的成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神圣人被剥夺了基本的生命权力,他们处于法律的例外状态。阿甘本集中将神圣人类比于狼人、献身者、难民和巨像等形式,并提出我们所有人都是潜在的赤裸生命。另外阿甘本沿袭着汉娜·阿伦特的路径分析了当代難民作为一种赤裸生命形式,那些“不配活下去的生命”和“人类豚鼠”便是典型的赤裸生命,他们遭受着“被人任意处死”律法失效和宗教驱逐的境况。例外状态的拓扑性结构便是由“在外却仍属之”的悖论构成,并且例外状态
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
摘 要: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以“言出于声”为唯一根据判定词为声学,在判断上有贬抑“声出于言”的主观倾向,但却切中审美传达的维度。从审美传达之维来看,“声出于言”与“言出于声”在审美情感传达之时对情感动力性地位的保证、在审美意象的创构时对审美意象内在意蕴与主体心意的离合程度、在审美鉴赏时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留给欣赏者审美想象的空间大小等方面各有利弊,故而刘氏以“言出于声”断定“词,声学也”,就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