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压力变化及胆胰返流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bt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胆管压力变化及胆胰返流的原因。

方法:

向犬胰管和胆管分别插管,测定静息时和恶心、呕吐或腹压增加时的胰管压和胆管压。

结果:

腹压增加造成胆管压升幅大于胰管压升幅(P<0.05),胆管压最终高于胰管压(P<0.05)。

结论:

临床上胆石性胰腺炎患者频繁的恶心、呕吐可以造成胆汁反复脉冲式地向胰管内返流,促使AP向SAP转化。恶心、呕吐不仅是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还可能是一种促使其向重症胰腺炎发展的因素。

其他文献
经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GM-CSF基因导入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中,建立了转基因细胞株BIU/GM。经流式细胞仪行细胞DNA周期分析表明GM-CSF基因的导入及表达对BIU-87细胞的增长无影响。免疫荧光测定发现转GM-CSF基因及表达不能促进BIU-87细胞表面HLA-ABC、DR、DQ抗原的表达。转基因瘤细胞株经6000rad X射线照射灭活后,丧失增殖能力,逐步死亡,但能维持一定水平的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人骨折骨痂中的细胞定位及表达强度,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利用不同修复阶段的人骨折骨痂,以IGF-I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在软骨和骨形成阶段,成骨细胞、非肥大性软骨细胞以及新骨基质IGF-I表达阳性。在骨改建阶段,成骨细胞、骨小梁间隙中结缔组织、血管壁阳性,但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结论:实验结果提示IGF是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局部调节因子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甘露醇和乳果糖用于测定重症胰腺炎时肠通透性的改变。方法: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发病后给犬灌服甘露醇和乳果糖混合液,收集6小时尿,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并作脏器细菌培养。结果:胰腺炎组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高出对照组2~12倍,于发病后第2天最为显著。所有动物都出现了肠道细菌移位,血培养阳性率为100%,以发病后48小时内最高。对照组只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等相关炎性介质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5%牛磺胆酸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鼠ANP模型,观察NO、内毒素、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同时观察重组IL-2对ANP的治疗作用。结果:NO参与了ANP的病变,与IL-1、IL-6、TNFα和内毒素的表达相平行,又与多器官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NO在ANP的病损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胰腺炎时肝脏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采用十二指肠圈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使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大鼠制模后不同时期内肝组织SDH、LDH、ATPase、CHE、ACP及ALP等酶活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SDH、ATPase及CHE活性随病程进展而下降,反之,LDH、ACP及ALP升高。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肝脏损害随病程进展而加重,临床应重视保护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
目的:探讨细胞内钙超负荷在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使用140只SD大白鼠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4.5%牛磺胆酸钠制成AP模型,用荧光指示剂Fura-2/Am测定游离胰腺腺泡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注射后2小时和3小时胰腺呈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早期改变,制AP模型后AP组[Ca2+]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AP组胰腺腺泡细胞内[Ca2+]i增高值与胰腺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经确诊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20例及正常人20例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结果:血清MBP含量在AHN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当AHNP并发胰性脑病(PE)时其血清MBP含量明显高于无PE的AHNP患者(P<0.05)。结论:(1)AHNP患者血清MBP含量明显升高;(2)
目的: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产生及吸收的部位,以及TNF与内毒素(CET)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行加压注入5%牛磺脱氧胆酸钠溶液复制SAP,采取门静脉、肝静脉及股动脉血,检测其血清TNF含量和门静脉血浆ET含量。结果:在SAP发展过程中门静脉血清TNF含量迅速升高;在6小时时肝静脉、股动脉血清TNF含量低于门静脉血清TNF含量(P<0.05);但股动脉血清TNF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