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腹腔镜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哨淋巴结(SLN)探查技术联合ESD技术对早期胃癌治疗的价值。

方法

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9例早期胃癌患者入院后均行ESD,ESD术后2周内完成双镜联合SLN探查,首先在腹腔镜下探查病变周围腹腔内情况,然后胃镜下分别用纳米碳和吲哚菁绿(ICG)作为示踪剂在病变周边注射,腹腔镜下观察并切除出现染色的淋巴结(即SLN)。

结果

9例患者中5例应用ICG为示踪迹,发现SLN(2.75±1.50)枚,4例患者应用纳米碳为示踪迹,发现SLN(8.40±4.93)枚,ICG较纳米碳显影精确。纳米碳组的5例患者术后均发生如幽门梗阻、术后肠炎及胃瘫等并发症,而ICG组的4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ICG可以避免切除过多组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ICG作为早期胃癌的新型示踪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开术(EI)与球囊扩张(EBD)治疗乙状结肠及直肠术后难治性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采用EI或EBD治疗的24例乙状结肠及直肠术后难治性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EI组和EBD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6、12、24个月的相关随访资料,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I组和EBD组各12例纳入研究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并随访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开医院收治的58例慢性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狭窄患者的内镜治疗和胆管狭窄情况。结果58例慢性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狭窄患者共行内镜治疗157次,置入胆管支架204枚,胆管支架平均置入时间12.2个月(3~33个月)。治疗后,胆总管狭窄消失者20例(34.5%),支架平均置入时间7.8个月(3~22个月);内镜治疗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D-ESD)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ME-DCE)检查,普通内镜活检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随后接受D-ESD的64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ME-DCE预估结果与D-ESD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根据D-ESD术后病理结果分组后的对比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定性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对62例传统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EUS-FNA检查,总结检查完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以最终诊断(依据EUS-FNA诊断、外科手术及临床随访结果给出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统计EUS-FNA定性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62例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