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中枢性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临床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性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 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β内啡肽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各组关节滑膜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水肿;逆灸各组较模型组减轻.②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模型早期水平与模型继发组均较正常组高[(541.65±74.95),(479.70±59.08),(187.14±42.24)ng/g,P<0.01];逆灸模型早期与继发组均较同期模型组低[(365.04±69.87),(367.14±35.93)ng/g,P<0.05].③β内啡肽水平:模型早期组水平高于正常组,模型继发组与正常组水平相似[(24.16±2.16),(15.86±1.37),(13.74±1.24)μg/g,P<0.01],逆灸早期组低于同期模型组,但逆灸继发组高于早期组[(19.28±1.91),(21.75±1.68)μg/g,P<0.05].结论:逆灸、佐剂和逆灸后再接受佐剂3种情况对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应激激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逆灸和佐剂刺激均可使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的含量产生增高的趋势,但佐剂刺激比逆灸强烈得多,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早期和继发期均异常升高,使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早期异常升高,但继发期开始下降到正常水平.逆灸、佐剂作为不同的应激原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只是程度和延续时间存在差异.若将两种性质不同的应激互相前后叠落,即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则呈现局部和全身的早期和继发期的病理应激反应的减轻综合效果,同时使早期,异常升高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开始下调;但到继发期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仍然维持缓降的趋势,β内啡肽却又开始上升,显然两种激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发展的不同时段以及逆灸对其的影响呈现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妊娠早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妊娠的影响。方法 TPOAb阳性的妊娠早期孕妇42例作为观察组,TPOAb阴性的妊娠早期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
背景:临床工作发现多种抗生素可影响甚至加重重症肌无力已存在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的障碍,使患者的肌无力症状恶化.目前,国内外在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上进行抗生素对神经
期刊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例,均经
目的:观察新活素注射液联合速尿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新活素注射液联合速尿治疗,对照组给予速尿联合一般对症治疗,观察3 d。结果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路急性心肌梗死(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CI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首选经桡动脉入路330例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分组为:PCI成功
目的:对静脉输液不满意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发放125份问卷,调查静脉输液不满意的原因。结果共收回120份问卷。静脉输液不满意原因输液时间过
目的:观察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6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选用Wistar大鼠98只.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缓解期血液和痰中白细胞介素8(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1/2004-06解放军第四
目的:调查广西南宁地区人群是否存在对氧磷酶2基因C311S多态性,并与其他地区或人种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实验中心完成。随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