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方法:收治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9例,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复位。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痛苦小、疗效满意。
关键词 肩脱位 手牵足蹬 单人操作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最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2007~2011年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左肩7例,右肩12例,年龄24~81岁,均有外伤史,扭伤1例,摔伤18例,伤后有肩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肩关节畸形,弹性固定,杜加氏征阳性,关节窝空虚。肩关节摄片示锁骨下脱位2例,盂下脱位6例,喙突下脱位11例,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6例,均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初次脱位17例,复发脱位2例,病程1~18小时。
治疗方法:复位在无麻醉或局麻下进行,以右肩为例,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患侧床边,腋窝处垫以纱布或棉垫,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牵引,以足跟沿胸壁伸至右侧腋下,向上蹬住附近胸壁,沿上臂纵轴方向牵引,并向外旋转,牵引需缓慢、持续,用力均匀,牵引一段时间后,肩部肌肉逐渐松弛,此时,内收内旋上肢,足远段内侧配合撬动肱骨头,可感到有响声,提示复位,检查方肩畸形消失,搭肩试验阴性,经摄片证实复位成功;合并大结节撕脱者,复位整合后,大结节均自行复位;复位后,一般采用三角巾固定,将患侧上臂固定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90°,前臂贴胸前,肘关节和腋下放置棉垫,固定时间3周,限制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时间要充分,以使关节囊得到修复愈合,预防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固定期间作握拳.屈伸腕.肘关节,3周后祛除三角巾,作肩关节各方向功能锻炼。如手指爬墙,前后摆动上臂,并配合理疗按摩等,以防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和挛缩。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者,复位方法相同,但固定时间应延长2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摄片示肱骨头位置正常,患侧肩关节不痛不肿,活动时无再脱位,肩关节能正常负重运动,功能基本恢复;②好转:肱骨头位置正常,肩关节功能轻度受限,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运动范围略小,负重运动稍差;③无效:肩关节脱位未能复位,关节不稳定且疼痛,不能运动。
结 果
本组19例均经该手法一次性复位成功,方肩畸形消失,疼痛明显好转,未引起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摄片示复位好,经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16例获1年以上随访,均无再发性脱位发生。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17例,好转2例。
讨 论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胛盂关节面浅而且小,面积仅占肱骨头的1/3~1/4,在肩关节前下部存在一个由底胛下肌和三头肌起始部之间形成的腋隐窝,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在结构上相对比较薄弱,在全身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广,关节结构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肩关节由于结构特殊,其脱位大都为前脱位。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肩关节前脱位,当身体向前外侧倾斜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由手掌传至肱骨头,可冲破肩关节囊前壁,向前脱位,如暴力较大,肱骨头可脱位至喙突或锁骨下,成为喙突下或锁骨下脱位,若受伤时,肩关节过度外旋外展后伸,以肩峰为支点,由于杠杆的作用,使肱骨头向下向前滑脱,形成盂下脱位。肩关节脱位时,常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肱二头肌长头腱可滑脱至肱骨头后外侧,影响关节复位。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平卧于治疗台上,以自觉舒适为度,复位时单人操作,手脚配合,手牵足蹬,耐力持久;术者可边牵引边询问病史,与患者交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牵引用力持续缓慢均匀,利用成角度的牵引力与反牵引力对抗,有效对抗肌肉痉挛,使肌肉松弛,此时足远段内侧配合外撬,利用杠杆作用,解除关节盂的嵌插,使肱骨头通过关节囊破损处原路返回而复位。此时对肱骨干剪力作用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降低了骨折几率。应用本法复位前,应详细检查伤情及X线片,明确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不可强行复位,以减少患者痛苦及医源性损伤。同时向患者讲明,复位后,组织在修复过程中,会形成疤痕和粘连,将来会不同程度影响关节功能,非目前医学水平能避免,以取得患者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本法复位安全性高,协调性好,可独立整复,不需特殊器械,痛苦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硕霞,于东升,孙献武.“单人椅背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86例[J].中医正骨,2009,21(10):47-48.
2 文昌义,吴建.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脱位[J].中医正骨,2009,21(8):59-6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3-414.
4 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44-745.
关键词 肩脱位 手牵足蹬 单人操作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最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2007~2011年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左肩7例,右肩12例,年龄24~81岁,均有外伤史,扭伤1例,摔伤18例,伤后有肩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肩关节畸形,弹性固定,杜加氏征阳性,关节窝空虚。肩关节摄片示锁骨下脱位2例,盂下脱位6例,喙突下脱位11例,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6例,均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初次脱位17例,复发脱位2例,病程1~18小时。
治疗方法:复位在无麻醉或局麻下进行,以右肩为例,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患侧床边,腋窝处垫以纱布或棉垫,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牵引,以足跟沿胸壁伸至右侧腋下,向上蹬住附近胸壁,沿上臂纵轴方向牵引,并向外旋转,牵引需缓慢、持续,用力均匀,牵引一段时间后,肩部肌肉逐渐松弛,此时,内收内旋上肢,足远段内侧配合撬动肱骨头,可感到有响声,提示复位,检查方肩畸形消失,搭肩试验阴性,经摄片证实复位成功;合并大结节撕脱者,复位整合后,大结节均自行复位;复位后,一般采用三角巾固定,将患侧上臂固定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90°,前臂贴胸前,肘关节和腋下放置棉垫,固定时间3周,限制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时间要充分,以使关节囊得到修复愈合,预防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固定期间作握拳.屈伸腕.肘关节,3周后祛除三角巾,作肩关节各方向功能锻炼。如手指爬墙,前后摆动上臂,并配合理疗按摩等,以防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和挛缩。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者,复位方法相同,但固定时间应延长2周。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摄片示肱骨头位置正常,患侧肩关节不痛不肿,活动时无再脱位,肩关节能正常负重运动,功能基本恢复;②好转:肱骨头位置正常,肩关节功能轻度受限,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运动范围略小,负重运动稍差;③无效:肩关节脱位未能复位,关节不稳定且疼痛,不能运动。
结 果
本组19例均经该手法一次性复位成功,方肩畸形消失,疼痛明显好转,未引起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摄片示复位好,经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16例获1年以上随访,均无再发性脱位发生。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17例,好转2例。
讨 论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胛盂关节面浅而且小,面积仅占肱骨头的1/3~1/4,在肩关节前下部存在一个由底胛下肌和三头肌起始部之间形成的腋隐窝,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在结构上相对比较薄弱,在全身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广,关节结构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肩关节由于结构特殊,其脱位大都为前脱位。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肩关节前脱位,当身体向前外侧倾斜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由手掌传至肱骨头,可冲破肩关节囊前壁,向前脱位,如暴力较大,肱骨头可脱位至喙突或锁骨下,成为喙突下或锁骨下脱位,若受伤时,肩关节过度外旋外展后伸,以肩峰为支点,由于杠杆的作用,使肱骨头向下向前滑脱,形成盂下脱位。肩关节脱位时,常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肱二头肌长头腱可滑脱至肱骨头后外侧,影响关节复位。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平卧于治疗台上,以自觉舒适为度,复位时单人操作,手脚配合,手牵足蹬,耐力持久;术者可边牵引边询问病史,与患者交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牵引用力持续缓慢均匀,利用成角度的牵引力与反牵引力对抗,有效对抗肌肉痉挛,使肌肉松弛,此时足远段内侧配合外撬,利用杠杆作用,解除关节盂的嵌插,使肱骨头通过关节囊破损处原路返回而复位。此时对肱骨干剪力作用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降低了骨折几率。应用本法复位前,应详细检查伤情及X线片,明确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不可强行复位,以减少患者痛苦及医源性损伤。同时向患者讲明,复位后,组织在修复过程中,会形成疤痕和粘连,将来会不同程度影响关节功能,非目前医学水平能避免,以取得患者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本法复位安全性高,协调性好,可独立整复,不需特殊器械,痛苦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硕霞,于东升,孙献武.“单人椅背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86例[J].中医正骨,2009,21(10):47-48.
2 文昌义,吴建.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脱位[J].中医正骨,2009,21(8):59-6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3-414.
4 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4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