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的桃花源”里感受一份“隐逸”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苏州的花山,它环境清幽,钟灵毓秀,潺溪形石,玲珑奇瑰。悠悠千载,隐逸文化盛行于此。花山多的是山林野趣,返璞自然,也有禅修悟道,课涤愫洗心,绝对是在苏州享受自然的好地方。5月30日,由太旅集团联合苏州玲珑悦读会、彤日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花山文化节在花山正式拉开序幕。
  书画雅集 墨韵留香
  “花山这个地方,人文底蕴十分丰富,遗留古迹非常多,有1700多年的历史”,苏州玲珑悦读会负责人侯文清说,这也是他选择在花山举办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原因之一。谈到苏州的名山,很多人脱口而出灵岩、天平,却很少有人知道花山的存在,侯文青说,举办花山文化节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花山文化,使得这座宝藏山峰为大众知晓。
  今年的花山文化艺术节以书画集雅为依托,邀请多位名家参与活动。其中包括苏州大风堂琴社社长蒋凤文,在开幕式上她抚琴弹奏一曲,千年古乐,如行云流水,仿若天籁,把大家的思绪带进了亘古绵长的悠悠岁月中。
  文化节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琴棋书画,还增加了礼射、讲佛等具有花山文化特色的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花山背后的禅修文化。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考虑到疫情,今年文化节活动的开展时间较为分散,大多集中在周末,降低了人群聚集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让游客能有充足的游玩时间。
  千年历史 底蕴丰厚
  花山虽不如天平、灵岩出名,但隐藏在这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却让人不可小觑。虎丘、灵岩、天平、人人皆知,而花山却像一位隐士,无声无息地蛰伏在绵绵群山之中,独享深涧幽壑,静品鸟语花香。
  也正是这特殊的地理位置,花山得以保留了质朴的山林野趣,游客可以在花山感受到较为原始的山林景色,政府也正在组织逐步恢复屡遭劫难的文化遗存。被喻为“苏州最后的桃花源”的花山,是江南山林名胜之中韵味浓郁的桃源仙境。成为现代人远离喧嚣、修心悟道的清净之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是一种“隐逸文化”。历来隐士和山林密不可分,逃离喧嚣人世,人们常说隐逸于山林之中就是这个意思。千百年来,花山因其独特的风景形态和偏僻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许多隐士的好去处。诸如文人隐士赵宧光、王芥庵、朱白民、李根源,都在花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成了千古佳话。
  如果說隐逸文化是花山的一大特色,那么道教的修禅文化则让花山蒙上了另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只知道花山是苏州一处旅游胜地,却鲜少有人知道,苏州西园寺的五座灵塔设在花山,每年西园寺的住持都会前往花山祭祖。老子在《枕云记》中就提到“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在花山历史久远。此外,花山也是明清帝王卿相康熙、乾隆下江南的必达之处,乾隆御道就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从“社区+图书馆”到“社区+景区”
  从这两次花山文化节的举办来看,不难发现,玲珑悦读会在这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采访时,悦读会的负责人侯文清说,“我们就是一个公益组织,大家聚在一起想要干点事”。
  侯文青喜欢江南古韵,苏州的古韵古香吸引了他,最终选择定居苏州,在此之前,他由于自身的工作原因,辗转过全国大大小小两百个城市。从小热爱文学的他,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于2013年2月25日正式成立玲珑湾悦读会。成立当年,悦读会举行了18场活动,并于当年获得了园区颁发的“优秀活动奖”。
  获奖之后,团队成员备受激励,越发得有干劲,先后获得了“湖东社区优秀社团组织”、“苏州优秀阅读组织”、“江苏省红色景点优秀阅读组织”等多项奖项,成绩骄人。如今,玲珑悦读已经发展成包括玲珑雅集、玲珑雅趣、玲珑雅技以及玲珑雅艺四大体系的专业性较强的公益活动组织。
  玲珑悦读会创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组织社区内的阅读交流活动。而悦读交流依赖的就是大量的图书资源。恰好,在悦读会成立的前几年,玲珑湾社区建立了小型图书馆。侯文青表示,悦读会成立之初主要背靠的就是社区的图书馆。刚开始时,社区图书馆资源紧缺,相关图书不多,大家都不愿意过来参加活动。但随着社区居民对图书的大量捐赠,社区图书馆也成为了玲珑悦读会的主要活动场地。
  慢慢的,悦读会的人气和活动的逐渐增加,引起了园区独墅湖图书馆的注意。侯文青和相关负责人员迅速抓住此次机遇,密切与独墅湖图书馆的联系,同时互通资源,丰富悦读会的相关活动,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少便利和快乐。
  这种“社区+图书馆”的文化模式随着时间发展,初见成效,但是也仅仅局限在了玲珑湾社区,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侯文清逐渐扩大活动举办的地域范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太旅集团花山景区的负责人,由此萌生了“社区+景区”发展模式的念头。由景区负责牵头,社区负责活动设计,邀请名家,聚焦文化,让大众更多元地感受吴地优秀文化。这种文化模式的探索,也吸引力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贵民的注意,特地前往玲珑湾进行相关调研,并对这种社区文化模式的探索表达了赞同。
其他文献
“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性格。海纳百川,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终于对这四个字有所感悟。”徐可说,如今在上海能找到各种文化体验形式,同时骨子里养成的“腔调”“洋派”“重视细节”,在上海的文化空间建设上都有很强烈的体现,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二十年来,上海大量的文化空间的出现,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需求。上海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时代,文化馆、少年宫也是很多青少年想往的地方,近年
期刊
青年艺术家陈三石前不久在苏州三元美术馆举办了个展——纸上的歌唱,在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众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不少先锋青年艺术家。在陈三石看来,一个有气质的,有文化涵养的城市,人才是城市配置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文化领域的人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美术馆,就像一束光去照亮了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敞开了世界的大门,也照亮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  每一代人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如何让这些文化人放大
期刊
每逢周末,吴中区的山间、小镇、古村落、太湖边总是涌现出络绎不绝的游人,来自苏州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尽情游览拍照,尽享初夏的大好时光。吴中区的旅游资源丰富,那是众所周知的,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外地游客少了一些,但本地游客的热度并没有减少。  近年来,吴中区在省、市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泛休闲、轻度假、慢生活”为主题,坚持以环太湖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根本,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供给
期刊
旧时,老苏州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很简单,听书、看电影、看戏,因此大家频频光顾的也就是茶馆、书场、戏院,能去的地方不过就这些。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到来,给当时的苏州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看电影、游泳、溜冰……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地丰富了起来。  以前,苏州的文化场馆不多,大多聚集在古城区。一到假日,这些场馆便挤满了来休闲、放松的人们。如今,苏州的文化艺术场馆品类丰富、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期刊
苏虹西路上有一片老厂房,是金鸡湖畔不可多得的工业地块,明年的这个时候,这里将诞生一个高附加值、高创新型、高带动型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成为金鸡湖畔最具价值的研发型生产载体空间。  苏州工业园区抢抓自贸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用有温度的服务、有力度的政策、有强度的举措,绘制“产业用地供应图”,为优质项目落户提供充足空间。  苏州工
期刊
旷峰,北大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从军人到公务员再到创业者,他靠着一股子“偏执”与干劲,带着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冲进了国内MCN机构第一梯队。  回顾旷峰整个创业史,最核心的精神支柱就是他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旷峰坦言,这跟自己的部队经历分不开。  军人品质不褪色,创业加分  1999年,旷峰应征入伍,在部队近十年的时间,他一路从士兵升到中尉。最终,旷峰军人转业,也是因为他有着未完的梦想。  这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90年代,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入新千年,苏州人逐步意识到,如果单纯依靠外资,日后很难维持城市竞争力,于是开始布局创新型经济。  如何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苏州人,尝试探索各类科技载体平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十余年来,苏城各类新型创新载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他们以各种形式,竭力为科技人才、企业服
期刊
一座城市的文化场馆数量多少,可以决定这座城市的文化气度。在文化场馆百花齐放的城市中穿梭,有一种内心油然升起的安定感。  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传统文化更是厚重如斯。在苏州市著名书法家、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钱玉清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要基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来打造,何时都不能遗忘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  文化场馆要让百姓受益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苏州,早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镇。明
期刊
一场蔓延至全球的疫情,让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一下子慢了下来,习惯着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幡然醒悟,驻足思考,这个时代,不顾一切追求效率与利益真的是对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内心,不以单纯地逐利作为企业发展唯一目标,而是通过享受整个发展过程与对产品的构想,摆脱社会的浮躁,把自己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有内涵和价值的思想融于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满江红家居馆、苏式生活体验基地掌门
期刊
每座城市都期待以标志性的文化艺术来构建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形象。  苏州,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同时,苏州又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古今中外”在这座城市里被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这就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变得很微妙了。这里有历史、也有现代,有传统,也有国际,究竟什么样的文化地标,才是“最苏州”的呢?  一花一世界,一城一风情。总的来说,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