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雪糕厂的少东家和他的“中国制造”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口的喜悦,从亚历山达开始。”
  这是Alexander’s(亚历山达)—全国首个O2O高端雪糕品牌的广告语,简单,直抵人心。
  它是中国的,2014年3月15日出生于深圳,它的创办者Alex(王海达)说,Alexander’s会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说这话的时候,他眼神里的坚定与自信,让我深信不疑。
  他是老字号雪糕厂的少东家,父母做了二十多年雪糕,旗下的雪糕产品卖两三块钱,而他的亚历山达才做了一年多,价格与之对比,高出了10倍。是的,Alexander’s从原材料选购、品牌设计、营销模式等,与父母的雪糕品牌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全新改变。“闭着眼睛秒杀所有对手!”Alex说的对手,是国产冰淇淋。
  一根5毛钱的雪糕,一天20元的“巨款”
  20世纪90年代,Alex的父母从家乡潮州抵达深圳横岗,用他的话来说,彼时,父母的第一份工作,其实就是农民。“当时因为务农不赚钱,后来就改卖鱼了,然后开小店、做装修、开厂,慢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到盐田卖菜,到批发市场买鱼等。”后来转为做雪糕批发,也是因为发现把批发回来的雪糕卖给工厂的工人,利润比种地和卖鱼高一些。


  从雪糕批发到自己开厂,Alex的父母,付出了好几年的努力。
  Alex的童年记忆,就是一天到晚在厂里帮忙,一边做雪糕,一边偷偷吃,“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吃七八根,吃到拉肚子”,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偷吃”了。
  穿越二十年的时光回望过去,Alex的眼神发着光,他的童年记忆,无疑是美好的。


  90年代初期,整个广东就一两家雪糕厂,供不应求。Alex的父母,每天都要去位于中山的雪糕厂提货,“还要给工厂的门卫小费”。来去路上,花费不少时间,往往到家都是凌晨一两点,非常辛苦。
  从小耳濡目染,Alex很早便有生意头脑。“小学时候,我也会从家里以批发价买雪糕,放进泡沫箱内,上面加上棉被,然后在其他工厂门口等工人们下班卖雪糕。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20块钱,当时20块钱对一个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以买一辆四驱车了。”
  彼时,从家里拿货,一根雪糕2.5毛,卖给工人的价格是5毛钱,赚取一半的中间差价。他用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把生意经以近似基因的形式,从父母一代身上传到了自己的身上。
  Alex见证了父母的雪糕厂从家庭作坊式的规模,到如今有2000多平的厂房,最多时有300多个工作人员同时工作的壮大过程。“以前都是粗糙的加工线,几乎所有的工序都是靠人工,甚至连冰棍的那个细细的棍子,都是靠人工一根一根插上去的。如今,这些都可以用机器代替,更加科技化了。”
  苹果与富士康
  Alex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做冰淇淋,他从小到大给父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绝对不可能接班做雪糕!
  从深圳外国语学校毕业,考上香港城市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香港从事的也是金融行业。这样的路子走下去,父亲会觉得儿子没有走自己的老路,学的是高大上的专业,做的是不求人的工作。


  当有一天, Alex在车上对父亲说他要做冰淇淋品牌时,父母沉默了一会儿,只问了一句:“你是有多走投无路?”
  接下来,父亲疑虑重重地说:“我小学三年级毕业做冰淇淋二十年,你读了二十几年书,竟然还要做冰淇淋?金融不是挺好的吗?”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出国留过学的儿子,会投身到制造业这种低端的行业当中。
  我问Alex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他说,就是想做中国最好的冰淇淋。而父亲这些年的积累,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他强调,自己并不是接班到父母的工厂做高层,而是重新开创一条新路子。“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是接班,我们两家是签合同的,各种代工费都是计算出来的。不是因为我是老板的儿子就少收钱,流程都是跟厂里商量。”他说:“亚历山达与我父亲旗下的雪糕厂的关系,就是苹果与富士康的关系。”父亲的工厂,只不过是Alexander’s的代工厂与制造商,而已。
  如果说父母一辈给Alex在传承方面最大的影响,他坦言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是那种“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说:“我们现在的创业环境其实已经比他们好很多了,因此我觉得我们要传承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是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父母勤恳的做事态度,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小时候,父母工作到晚上一两点才睡觉都是很正常的,然后早上6点就起床准备当天的工作。因此,在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加班,其实就是把应该做的事情给做了而已。另外,我父亲在几年前就将股份分了一部分给在厂里工作了10年左右的员工,在员工参股之后,厂里的不良品率和浪费率都有明显的下降。 ”
  从做生意到做企业
  Alexander’s刚刚创立时,定价20元,Alex的父亲一看就笑了:“我2块钱都卖不出去,你竟然卖20块?”这种定价,的确让做了二十年雪糕的父亲震惊。
  但是,当Alex把亚历山达的设计、包装等全部做出来之后,父亲觉得,这件事,可能是靠谱的。如今,Alexander’s以O2O的形式,在市场上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省略掉中间环节,第一年,不仅没有亏,而且还略有盈利。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毕飞宇可能是把女性心理描写得最丝丝入扣的作家。出生于1964年的江苏兴化小城,经历特殊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毕飞宇看待女性的视角是晦暗、丰富而细微的。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对女性角色惯用的“大地母亲”脸谱化处理,毕飞宇并不试图歌颂农耕文明背景下女性的原始冲动,也不试图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男性寻获救赎的图腾。  如若给毕飞宇笔下的女性角色一个概括,她们应该都是追寻极致生命体
期刊
《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都带有迷人的特质,包括美食、服饰这样的细节。小说中每每提到人物的穿扮,但或虚或实,需要读者根据文献资料的参考,自行加以分辨。  曹公笔下,一些穿扮属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化处理,典型如宝玉外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冠”,便是采用了前朝——明代的王侯服制,但说这宝冠上还树立着“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 一只红绒球,就正如邓云乡先生所言,是搬入了戏曲服装的因素了。但是,也有完全
期刊
“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新办起来。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一盘爆肚,一百年  冯梦涛,金生隆爆肚第四代传人。从1998年开始,他从叔叔手里接过自家的店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坚持用从祖辈传下来的做法料理一盘爆肚。他说,现在很多老字号都没有了,并不是手艺失传了。“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
期刊
Timothy d’Offay是和艺术长大的,父亲的画廊曾是英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个老牌画廊的少东家接手父业后,却卖掉了安迪·沃霍给自己画的生日画像,改弦更张卖起了茶叶和陶瓷。年轻时在东亚的游历让缇姆着迷于茶文化,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Postcard Teas,缇姆也通过一系列大胆的举动,挑战国际茶市场体制,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无论卖的是艺术还是茶,缇姆与他的父亲都不满足于获取表面的利
期刊
TRB Bites是一家不需要用地图搜索也可以轻易找到的秘密餐厅。从故宫博物院东华出发,向南池子大街方向步行20米,也就是刚走过那条护城河,你的左手边会有一丛竹林。竹林里闪烁着一个灯箱,一面是“Love Bites Here”,另一面是别致的中文翻译“邀、摇、咬、要”,汉字给人的想象力比“喜欢小口吃”要丰富多了,你可以从字面读出来,这里可能是一个适合邀请朋友、尽情摇摆、咬出美味、还要再来的地方。 
期刊
在古老的日本京都,一个热爱欧美文化的潇洒公子哥回到百年家族作坊,传承技艺的同时寻求变革,带领传统手工艺与世界对话,为老店的下一个百年增添更多新意。伦敦深秋的午后,我与开化堂第六代传人八木隆裕先生相约在闹中取静的Postcard Teas进行采访。推开店铺的黑色木门,他已等候在此,招牌式的笑容和恰到好处的寒暄打破了初见时的陌生。眼前的八木隆裕身着最新一季Margaret Howell男装,一口流利的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陶冶和他的“陶身体剧场”,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是独特的存在。2008年,23岁的陶冶从北京现代舞蹈团出走,成立了“陶身体剧场”。此后的7年,“陶身体剧场”共创作演出了7部作品,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傲人的赞誉。他们是美国林肯艺术节、美国舞蹈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座上宾,和各国一流的艺术机构合作,巡演的脚步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亦曾四次登上《纽约时报》。在
期刊
关于电影:海面上的冰山与冰山下的悲喜交缠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盛夏蝉鸣声里,黑色银幕上缓缓映出北宋周邦彦这阙《苏幕遮·燎沉香》,然后整个银幕渐渐亮起来,是一大片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拂晓天光里随风轻摇,果然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便是电影《别浦》(英文版
期刊
Kyle到了印度—— 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复杂的现代化色彩的国家,他在那里的遭遇,有痛苦有惊喜,一言难尽。接着是巴基斯坦。Kyle在巴基斯坦的故事刚刚开头,它将越来越精彩??  在我的全部行程中,印度之旅是最有挑战性的一段。八月末的印度,烈日之下的气温超过了40℃。走在街上,汽车尾气、咖喱、尿骚等各种气味混在一起,考验着我的嗅觉的承受力;人力车、牛、汽车也混在一起,当我躲闪它们的时候,街边小贩们争先恐
期刊
“双11”全国狂欢过后的第二天,北京北四环边上的一栋小红楼,灯火通透。这里连续48小时没有灭过灯了。  这栋楼门口的标志只有简单二字——造作。这是一家衔接国际顶级设计师和本土一线工厂的原创家居设计公司,融资了1500万美元,成为业界神话。但造作的办公室没有字面上那么“造作”,也没有官网卖的设计产品那么炫丽诱人。低调得很。  里外两层楼坐着75名员工,他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工作,客人来了也没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