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善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地域文化结构,我区先后从东北、西北等师范院校招聘了大批应届毕业生,分配到各个学校,使教师队伍年轻化。近几年我校新增80后青年教师19名,占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教师的平均年龄由43岁下降到38岁,初步改变了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随着青年教师的逐年增加,“如何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便成了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制定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并根据“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对实践的反思、改进等来提高专业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三个阶段:模仿期、发展期、成熟期
我校根据对青年教师的调查、分析,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期(参加工作第一年)、发展期(参加工作第二年至第三年)和成熟期(参加工作第四年至第五年)。
模仿期特征: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个性张扬,对工作充满自信,认为一个通过大学四年学习的本科生教小学生完全游刃有余。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凭想象办事,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一旦遇到家长提意见、领导批评时,他们的自信很快就会转变为心灰意冷、失去自我。他们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下,只好模仿老教师的思路、做法去思考、处理问题,组织教学。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老教师领着走。
发展期特征:通过一年的教学工作和老教师的引领,他们对学生逐渐有些了解,对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课堂教学状态也能初步把握,从懵懵懂懂状态走向逐步清晰状态。他们开始对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会咨询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其道理是什么;开始接触一些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但不知道怎样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他们会怀疑理论是“虚”的,是糊弄人的,认为只有过程详实的“教育教学案例”才有借鉴作用。
成熟期特征:经过三年的锤炼和一些成绩的取得,他们失去的自信已经找回。通过教学中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及解决,使自己的身心状态逐步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教的学生心中有数,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对教学策略心中有数。他们的课堂思路清晰,方法得当,个性鲜明。他们虽然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还不能够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素养,去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工作思路。
阶段性目标:一年合格、三年成材、五年拔尖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制定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是:一年合格,三年成材,五年拔尖。
模仿期目标——一年合格:在老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教学常规。能独立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能按要求批改作业,教学基本功达标,会上“移植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路清楚,方法得当。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发展期目标——三年成材: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能独立承担研讨课、接待课、观摩课。具有课堂机智,能妥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能理论联系实际,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能与别的教师合作承担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发表论文。
成熟期目标——五年拔尖: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逐步形成。能在学校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科研骨干。能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尽可能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策略
模仿期策略
(1)进行“岗前”培训。我校一直坚持新教师“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新教师进行教师仪表、课堂礼仪、教学常规等培训,让他们以大方得体的着装、优雅的言谈举止、较高的教师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培训的内容有:学习“规章制度”、“教学常规”;请优秀教师给他们介绍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等经验;让他们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落实课堂常规的。万事开头难,“岗前”培训可以帮助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最佳工作状态,给学生及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观看名家教学案例。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呈现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他们更是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时,我们光用宽容、理解对待他们的课堂失误是不行的,要教给他们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我校有针对性地挑选了于永正、贾志敏、张齐华、吴正选、鲍当洪等全国知名教师的优秀课例,组织青年教师观看,并让学科组长对“课例”进行点评,使青年教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实施“青蓝工程”。“青蓝工程”作为一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培养模式,正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曾经拿接力赛来作比。他说,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前一代人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前一代人要传好接力棒,后一代人要接好接力棒。的确,师傅只是跑前一棒的人,而徒弟一定会跑得比师傅远,这就是青胜于蓝的道理。我校挑选与青年教师担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骨干教师,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师徒结对”。学校编排课程表时,尽量把师傅的课排在徒弟的前面。这样,可以方便徒弟先去听师傅的课,然后模仿师傅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到本班授课。我们把徒弟上的这种课叫“移植课”或“模仿课”。
在拜师仪式上,师徒之间签订《“拜师结对”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一年后,学校对徒弟进行考核、评价。徒弟的考核成绩与师傅挂钩,这样有利于调动师傅的积极性。“青蓝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还能产生师徒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应。 (4)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中的资料有:青年教师基本情况;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和获奖证书;青年教师制定的《自我成长五年计划》;青年教师撰写的《我的教育故事》和读书心得以及发表的论文;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考核及评价成绩等等。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着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是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是青年教师促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动力。青年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发展期策略
(1)开展读书活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教师具有自觉的发展意识,使发展成为生命体内的理性渴求,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我们强调提升教师发展的自觉,其目的不只是停留在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师,而是为了使每个教师意识到,自己能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主人,只有努力实现自我,才能胜任当代教师的职责,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欢乐。” 读书是青年教师促进自我成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原动力。我校新增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在学校功能室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师阅览室,方便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为每位青年教师订阅了一种以上的专业期刊。要求青年教师写读书笔记,学校定期检查、评选,把评选的优秀读书心得结集成册。每学期开展两至三次“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交流读书体会中共同成长。
(2)开展“反思”活动。“教然后知困,知困而后反思。”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核心任务。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的教育思考,就是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用我手写我感,用我思促我行” 的要求,积极倡导青年教师坚持写《我的教育故事》,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问题的本质及核心。学校开展《寻找教育的遗憾》交流活动,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青年教师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剖”,提出改进的意见、策略。青年教师在活动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会了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多视觉、多层面进行反思的方法,提高了反思的能力。
(3)开展“教坛新秀”大比武活动。这是我校对经过三年培养的青年教师的一次大检阅,也是青年教师全面展示自己、互相学习的一个大舞台。每到此时,青年教师显得异常兴奋和紧张,指导青年教师的师傅也显得异常忙碌。比武的内容有: “三笔字”、教材解读、课件制作等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礼仪、演讲、朗诵、才艺等教师素养比赛;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教学等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论文等教学成果比赛。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级需要,而大比武活动正好让青年教师在自我展示中彰显能力。所以,每次比武过后,他们无不感慨地说: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4)承担接待课、观摩课、赛讲课。每当有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或是有外校的老师来参观学习,我校都会安排一些有三年以上教龄的青年教师承担汇报课、接待课、观摩课。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不辜负学校的信任,他们会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精益求精。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就是青年教师自我激励,自觉发展,享受成功的过程。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
成熟期策略
(1)进行专业培训。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着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初 “高原期”。他们虽然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可是现有的环境已经不能提供促进他们快速提升的条件。这时,我校就送他们走出去,或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或到国内外一流学校挂职锻炼,请名师指导,或重返高校“读研”深造,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主持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有效载体。我校采取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的方式,让他们担任年级组长,或担任学科组组长、备课组长,主持本年级组或学科组、备课组的校本教研,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由于是研究的负责人、组织者,他们唯恐落后于人,于是竭尽全力,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并形成理性认识。因此,让青年教师主持校本教研,可以激发他们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动机,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使命感。
(3)参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不会是一支短暂燃烧的蜡烛。我校是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区科技示范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区级课题。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有选择地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执行组长指导他们制定研究方案,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旨在让教育科研成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和“助推器”,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打造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我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制定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并根据“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对实践的反思、改进等来提高专业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三个阶段:模仿期、发展期、成熟期
我校根据对青年教师的调查、分析,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期(参加工作第一年)、发展期(参加工作第二年至第三年)和成熟期(参加工作第四年至第五年)。
模仿期特征: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个性张扬,对工作充满自信,认为一个通过大学四年学习的本科生教小学生完全游刃有余。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凭想象办事,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一旦遇到家长提意见、领导批评时,他们的自信很快就会转变为心灰意冷、失去自我。他们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下,只好模仿老教师的思路、做法去思考、处理问题,组织教学。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老教师领着走。
发展期特征:通过一年的教学工作和老教师的引领,他们对学生逐渐有些了解,对教材和教学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课堂教学状态也能初步把握,从懵懵懂懂状态走向逐步清晰状态。他们开始对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会咨询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其道理是什么;开始接触一些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但不知道怎样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他们会怀疑理论是“虚”的,是糊弄人的,认为只有过程详实的“教育教学案例”才有借鉴作用。
成熟期特征:经过三年的锤炼和一些成绩的取得,他们失去的自信已经找回。通过教学中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及解决,使自己的身心状态逐步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教的学生心中有数,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对教学策略心中有数。他们的课堂思路清晰,方法得当,个性鲜明。他们虽然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还不能够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素养,去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工作思路。
阶段性目标:一年合格、三年成材、五年拔尖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制定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是:一年合格,三年成材,五年拔尖。
模仿期目标——一年合格:在老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教学常规。能独立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能按要求批改作业,教学基本功达标,会上“移植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路清楚,方法得当。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发展期目标——三年成材: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能独立承担研讨课、接待课、观摩课。具有课堂机智,能妥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能理论联系实际,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能与别的教师合作承担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发表论文。
成熟期目标——五年拔尖: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逐步形成。能在学校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科研骨干。能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尽可能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策略
模仿期策略
(1)进行“岗前”培训。我校一直坚持新教师“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新教师进行教师仪表、课堂礼仪、教学常规等培训,让他们以大方得体的着装、优雅的言谈举止、较高的教师素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培训的内容有:学习“规章制度”、“教学常规”;请优秀教师给他们介绍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等经验;让他们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落实课堂常规的。万事开头难,“岗前”培训可以帮助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最佳工作状态,给学生及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观看名家教学案例。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呈现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他们更是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时,我们光用宽容、理解对待他们的课堂失误是不行的,要教给他们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我校有针对性地挑选了于永正、贾志敏、张齐华、吴正选、鲍当洪等全国知名教师的优秀课例,组织青年教师观看,并让学科组长对“课例”进行点评,使青年教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实施“青蓝工程”。“青蓝工程”作为一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培养模式,正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曾经拿接力赛来作比。他说,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前一代人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前一代人要传好接力棒,后一代人要接好接力棒。的确,师傅只是跑前一棒的人,而徒弟一定会跑得比师傅远,这就是青胜于蓝的道理。我校挑选与青年教师担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骨干教师,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师徒结对”。学校编排课程表时,尽量把师傅的课排在徒弟的前面。这样,可以方便徒弟先去听师傅的课,然后模仿师傅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到本班授课。我们把徒弟上的这种课叫“移植课”或“模仿课”。
在拜师仪式上,师徒之间签订《“拜师结对”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一年后,学校对徒弟进行考核、评价。徒弟的考核成绩与师傅挂钩,这样有利于调动师傅的积极性。“青蓝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还能产生师徒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应。 (4)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中的资料有:青年教师基本情况;青年教师专业技能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和获奖证书;青年教师制定的《自我成长五年计划》;青年教师撰写的《我的教育故事》和读书心得以及发表的论文;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考核及评价成绩等等。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着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是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是青年教师促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动力。青年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发展期策略
(1)开展读书活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教师具有自觉的发展意识,使发展成为生命体内的理性渴求,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我们强调提升教师发展的自觉,其目的不只是停留在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师,而是为了使每个教师意识到,自己能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主人,只有努力实现自我,才能胜任当代教师的职责,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活出特有的职业尊严和欢乐。” 读书是青年教师促进自我成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原动力。我校新增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在学校功能室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师阅览室,方便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为每位青年教师订阅了一种以上的专业期刊。要求青年教师写读书笔记,学校定期检查、评选,把评选的优秀读书心得结集成册。每学期开展两至三次“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交流读书体会中共同成长。
(2)开展“反思”活动。“教然后知困,知困而后反思。”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核心任务。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的教育思考,就是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用我手写我感,用我思促我行” 的要求,积极倡导青年教师坚持写《我的教育故事》,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问题的本质及核心。学校开展《寻找教育的遗憾》交流活动,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青年教师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剖”,提出改进的意见、策略。青年教师在活动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会了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多视觉、多层面进行反思的方法,提高了反思的能力。
(3)开展“教坛新秀”大比武活动。这是我校对经过三年培养的青年教师的一次大检阅,也是青年教师全面展示自己、互相学习的一个大舞台。每到此时,青年教师显得异常兴奋和紧张,指导青年教师的师傅也显得异常忙碌。比武的内容有: “三笔字”、教材解读、课件制作等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礼仪、演讲、朗诵、才艺等教师素养比赛;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教学等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论文等教学成果比赛。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级需要,而大比武活动正好让青年教师在自我展示中彰显能力。所以,每次比武过后,他们无不感慨地说: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4)承担接待课、观摩课、赛讲课。每当有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或是有外校的老师来参观学习,我校都会安排一些有三年以上教龄的青年教师承担汇报课、接待课、观摩课。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不辜负学校的信任,他们会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精益求精。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就是青年教师自我激励,自觉发展,享受成功的过程。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
成熟期策略
(1)进行专业培训。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着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初 “高原期”。他们虽然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可是现有的环境已经不能提供促进他们快速提升的条件。这时,我校就送他们走出去,或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或到国内外一流学校挂职锻炼,请名师指导,或重返高校“读研”深造,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主持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有效载体。我校采取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的方式,让他们担任年级组长,或担任学科组组长、备课组长,主持本年级组或学科组、备课组的校本教研,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由于是研究的负责人、组织者,他们唯恐落后于人,于是竭尽全力,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并形成理性认识。因此,让青年教师主持校本教研,可以激发他们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动机,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使命感。
(3)参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不会是一支短暂燃烧的蜡烛。我校是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区科技示范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区级课题。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有选择地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执行组长指导他们制定研究方案,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旨在让教育科研成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和“助推器”,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打造学者型、研究型教师。